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已经不会再埋怨没有自己想要的信息,而是有太多信息看花了眼。人们每天都沉浸在琳琅满目的零碎信息中,而看不清自己想要的真实,是这个时代的遗憾。所以数据可视化在当今变得如此重要,因为它就是在海量数据中挖掘宝藏的手艺,就是在信息大浪中淘沙筛金的艺术。
Data are the new oil.(数据是新的石油。)
Data are the new soil.(数据是新的土地。)
上文已经提到:从知识爆炸到信息爆炸的现代文明进程观,要求对零碎而溢出的信息的整合、归一,将在茫茫信息洪流中夺人眼球的外在吸引力和海量知识迅速理解的内在冲击力统一。海量的数据如果仅以表格形式呈现,给人类的记忆和分析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将这些数据进行转化再加工就成为必然。数据可视化以视觉这一人体依赖性最大并且最高效的感觉为依托,对数据进行转化再加工,从而有助于清晰和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构想和数据模式。它帮助观测者关注数据的实质,使得用户更快也更容易地对比数据、得出结论,而不必盯着庞大的原始数据。经过精心设计的可视化设计不仅在传递信息方面如同一时闪现的创意使核心信息直达脑髓形成巨大的冲击力,绚丽的构图、配色、字体等元素构成的作品本身也给读者带来了新异的感官刺激,使得作品本身从数据变成了艺术,阅读解码变成一种享受。
单举商业例子。数据可视化的信息交流方式如今已成为公司年度报告、业务或销售演示中的主要展现手段。现代企业已开始使用大量数据库级别的全量数据,网络日志数据、线下监控数据和社会化媒体舆情数据已成为其主要数据来源。如何处理海量数据正是目前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传统的电子表格无法满足需求,大数据处理系统及可视化工具的出现是大势所趋。大数据工具为数据处理提供解决方案,可视化工具则为让受众更轻松地理解数据做出了贡献。有了这些工具,用户既可以从业务层面对既有数据进行挖掘,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识别和预测,又能更方便地通过展示工具与他人进行交流,提高决策和执行的速度与效率。
可视化作品本身的美感也能反映一个企业的文化高低,在对外交流上往往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个好看的可视化作品会本能性地诱发对象的好感,反之一个粗劣的可视化作品则会即发性地遭到对象的抵触。这些都会影响交流的进行。
在这短短的一章里,我们提出了颠覆传统认知的数据可视化概念,而在后续章节中,我们会陆续让你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可视化。
【注释】
(www.xing528.com)
[1]维特鲁威人(意大利语:Uomo vitruviano):列奥纳多·达·芬奇在1487年前后创作的世界著名素描。规格为34.4×25.5 cm,达·芬奇努力绘出了完美比例的人体。这幅手稿,描绘了一个男人在同一位置上的“十”字形和“火”字形的姿态,并同时被分别嵌入到一个矩形和一个圆形当中。这幅画有时也被称作卡侬比例或男子比例。
[2]布鲁斯·麦考梅克(Bruce Howard McCormick),美国计算机学家,德克萨斯A&M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荣誉教授。
[3]托马斯·德房蒂(Thomas A.DeFanti),美国计算机图形学先驱研究者,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计算机系教授,加利福尼亚州电信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涉及领域包括电脑动画、科学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和网格计算。
[4]玛克辛·布朗(Maxine D.Brown),美国计算机学家,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电子可视化实验室(EVL)副董事。
[5]斯图尔特·卡德(Stuart K.Card),施乐帕克研究中心美籍研究员,人机互动技术先驱者之一。
[6]约克·麦金利(Jock D.Mackinlay),美国信息可视化专家,Tableau软件设计调研执行总裁。
[7]乔治·罗伯逊(George G.Robertson),美国信息可视化专家,微软可视化与交互研究组(VIBE)高级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