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载流子输运和热电性能分析

载流子输运和热电性能分析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Te/Sb2Te3在不同温度下的热电性能如图5-40所示。最后所有的样品载流子浓度趋近为一个水平,均为P型载流子,这是因为同一成分的Te/Sb2Te3体系中的杂质电离饱和程度相当。塞贝克系数变化最明显的温度区间为360~400 K,与载流子浓度随温度变化的区间一致。由图5-44可知,在同一体系中,塞贝克系数大体上随着载流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载流子输运和热电性能分析

Te/Sb2Te3在不同温度下的热电性能如图5-40所示。薄膜的热电性能在360~440 K变化明显,尤其是样品A0。载流子浓度和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随温度变化最明显的区间集中在400~440 K,而载流子浓度变化最明显的区间为360~400 K。

载流子浓度随着温度变化的趋势如图5-40(d)所示。随着测试过程中温度的升高(大于360 K时),A0中非晶相开始结晶。当Sb′Te缺陷的浓度超过Te空位的浓度时,薄膜体现为P型导电。在存在Sb空位的条件下,Sb原子从Te位点扩散回其原始的亚晶格位点,产生额外的Te空位和电子。高温退火较长的时间可以减轻这种效应,减少Te空位,使得P型载流子的浓度增加[177]。当退火时间较长时,这种效应趋近不变,使得经过退火处理后的A1和A2中载流子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很小。最后所有的样品载流子浓度趋近为一个水平,均为P型载流子,这是因为同一成分的Te/Sb2Te3体系中的杂质电离饱和程度相当。因此,通过调整退火的温度和时间,可以获得合适的电导率。

图5-40 热电性能-温度曲线

(a)电导率;(b)载流子迁移率;(c)载流子迁移率低温段;(d)载流子浓度

塞贝克系数随温度的变化如图5-41(a)所示。随着温度的增加,塞贝克系数减小,与载流子浓度和载流子迁移率的变化趋势相反。塞贝克系数变化最明显的温度区间为360~400 K,与载流子浓度随温度变化的区间一致。塞贝克系数的变化可由Mott公式解释,较高的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会导致塞贝克系数的降低,此处塞贝克系数对载流子浓度的依赖更大。

图5-41 热电性能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a)塞贝克系数;(b)功率因子

Te/Sb2Te3体系中各样品的功率因子随温度的变化如图5-41(b)所示。样品A0的功率因子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样品A1和A2的功率因子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A1和A2样品在接近室温时的功率因子均高于A0。值得注意的是,在变温测试过程中,A0样品中载流子浓度在360~440 K区间的变化巨大,为了确认这一测试过程是否可逆,对样品A0进行了重复测试,并标注为样品SA0,测试结果如图5-42所示。第二次测试的室温电导率、塞贝克系数和功率因子分别为253.2 S/cm、215.2μV/K和11.7μW·cm-1·K-2。测试结果表明A0在变温测试过程中性能的变化不可逆,这是因为变温测试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认为是退火处理。以上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控制复合薄膜的退火时间以优化功率因子。

图5-42 样品A0的电导率第二次热电性能变温测试

通过塞贝克系数的符号和霍尔测试结果,判定载流子的类型为P型,表明Te/Sb2Te3异质结中的缺陷以Sb原子在Te位置的反位缺陷(Sb′Te)为主。综合Te/Sb2Te3异质结中的缺陷、界面以及可能存在的ETT,薄膜内的典型缺陷和结构如图5-43(a)和(b)所示,而异质结界面处的电子、声子传输如图5-43(c)所示。

图5-43 薄膜内的缺陷与界面

(a)Sb2Te3中的点缺陷和位错;(b)Sb2Te3(015)面和Te(110)面的界面;(c)Sb2Te3(015)面和Te(110)面界面处的电子、声子传输

为了探索Te纳米颗粒、位错、纳米界面以及可能存在的ETT对Te/Sb2Te3异质结热电性能的影响,薄膜室温下的相关热电性能参数见表5-8。

表5-8 样品在300 K时的热电性能

样品A0、A1和A2的室温电导率依次从5.5 S/cm、524.4 S/cm增加到560.5 S/cm。退火样品中的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均比未退火的样品A0高。假设散射机制是互相不影响的,相关的参数可以通过下式计算[178-179]:(www.xing528.com)

式中,n是载流子浓度;e是电子电荷量;μT、μm和μin分别为样品的总载流子迁移率、材料本体的迁移率和与界面电位散射有关的迁移率;D、m*、kB、T、l和φb分别是晶粒尺寸、有效质量、Boltzmann常数、绝对温度、载流子的平均自由程和势垒高度;h为普朗克常数。

退火处理有利于减少缺陷以及释放应力,进而增大μm。根据XRD谱图中的Te(211)峰可知,晶粒尺寸随着退火时间的增加而变大。根据式(5-2)可知,晶粒尺寸大有利于μin的增加。通过式(5-3)可以获得A0、A1和A2中的载流子平均自由程分别为0.05 nm、2.0 nm和2.4 nm。根据式(5-3)和式(5-4)可知,A0、A1和A2中的总迁移率依次增加,与霍尔测试结果相一致。

为了比较Te对薄膜的塞贝克系数的影响,室温下薄膜的塞贝克系数与载流子浓度的关系(Pisarenko)如图5-44所示。图5-44中也列出了相关掺有二相(Te,Pt,Cu,AgxTey,γ-Sb2Te3,I-)的Sb2Te3体系及块体的SbxTey作为比较。由图5-44可知,在同一体系中,塞贝克系数大体上随着载流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图5-44中相关文献数据表明,Sb2Te3的塞贝克系数可以通过调节主相和次相之间的势垒而增大,这就是能量过滤效应。此外,通过控制主相和次相之间的界面密度也可以调节塞贝克系数。在本节中,A0、A1和A2中的塞贝克系数依次从335.4μV/K、145.9μV/K到112.9μV/K依次减小;同时相应的m*分别为5.5m0、2.6m0和1.9m0,其中m0自由电子质量。费米能级由负号变为正号,表明薄膜的费米能级由禁带进入了价带。随着退火时间的增加,Sb2Te3优先结晶,随后Te晶粒结晶并长大,伴随着晶界密度的减小及塞贝克系数的减小。样品A1中的Te晶粒比样品A2的小,意味着在A1中有较高的界面密度和晶格应变。样品A1中的m*比A2的大,这是由于A1可能发生ETT,导致费米面附近的能带变得尖锐。综上可知,A1中合适的塞贝克系数(145.9μV/K)和电导率(524.4 S/cm)使得其功率因子(11.2μW·cm-1·K-2)较高。

图5-44 塞贝克系数与载流子浓度的关系(300 K,ST代表Sb2Te3[54-55,60,94,97,99-102,151]

样品A0、A1和A2的功率因子依次从0.6μW·cm-1·K-2增加到11.2μW·cm-1·K-2,然后减小到6.9μW·cm-1·K-2。这个趋势与之前观测到的薄膜表面的粗糙度变化趋势相同。表面粗糙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薄膜内部结构的变化:随着Te的结晶和长大,粗糙度先增大后减小。合适的Te纳米颗粒可以诱导合适的应力并可能导致Sb2Te3发生ETT,最终优化了功率因子。

一方面,Te可能诱导Sb2Te3的ETT,有利于优化功率因子;另一方面,Te晶粒诱导的晶格应变将有利于热导率的减小。使用TDTR方法测得的热导率数据如图5-45所示。样品A0、A1和A2中的热导率依次为0.41 W·m-1·K-1、0.55 W·m-1·K-1和0.69 W·m-1·K-1。通过Widermann-Franz定律以及计算获得的洛伦兹常数,可以计算电子热导率。样品A0、A1和A2中的电子热导率依次为0.003 W·m-1·K-1、0.27 W·m-1·K-1和0.31 W·m-1·K-1。样品A0、A1和A2中的晶格热导率依次为0.41 W·m-1·K-1、0.28 W·m-1·K-1和0.38 W·m-1·K-1

图5-45 TDTR测试的热导率数据

应变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声子散射的强度。大量细小的Te粒子诱导了晶格应变,增大了界面密度并强烈散射声子。样品晶格热导率由A0、A2向A1依次减小,与之前XRD和拉曼预测的结果相符。考虑到薄膜为射频磁控共溅射法制备的混合薄膜,且成分均一,因此可以粗略地由薄膜面内的功率因子和纵向的热导率进行ZT计算。样品A0、A1和A2中的ZT值由0.05增加到0.61,随后降低至0.31。Te颗粒的变化与相关参数的对应关系如图5-46所示。表5-9比较了本文的结果与相关文献中报道的Sb2Te3基异质结的热电性能,展现了较强的竞争力。

图5-46 样品热电性能

(a)样品总热导率和晶格热导率;(b)样品ZT值和功率因子

表5-9 Sb2Te3基异质结热电性能与相关文献的对比

(续表)

注:表中MS表示磁控溅射法,SS表示溶液合成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