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优化薄膜的性能,选择Bi靶溅射功率为3 W的样品放在井式退火炉中进行后退火处理。退火温度分别为100℃、150℃、200℃、250℃、300℃、350℃,退火时间为6 h,研究退火对薄膜形貌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图5-16是退火前后Bi-Sb-Te合金薄膜的XRD图谱。从图5-16可以看出,室温下沉积的合金薄膜在2θ为41.61°处有一较弱的衍射峰,且峰包较大,对比Bi的PDF(65-6203)卡片可知,该衍射峰为Bi的(220)晶面。这可能是由于在薄膜的沉积过程中,铋原子的扩散能力较强,原子之间相互扩散凝结,形成铋纳米晶粒。当退火温度为150℃时,在2θ为38.29°处的主衍射峰与Bi0.5Sb1.5Te3.0的(1010)晶面相符,表明开始形成Bi-Sb-Te合金薄膜。这是因为退火处理加剧了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各原子之间相互扩散凝结形成合金薄膜。当退火温度为250℃时,XRD图谱中衍射峰进一步增强,且峰包几乎消失,表明薄膜的结晶度进一步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在2θ为17.47°、44.61°、54.15°处分别出现了新的衍射峰,分别对应Bi0.5Sb1.5Te3.0的(006)、(0015)、(0018)晶面,这表明合金薄膜开始形成层状多晶结构。随着退火温度的进一步增加,薄膜沿(00l)方向的衍射峰显著增强,表明薄膜沿(00l)方向择优生长形成层状结构。另外,根据谢乐公式可以计算出薄膜晶粒尺寸的平均大小,结果如表5-3所示。从表5-3可以看出,薄膜的晶粒尺寸随退火温度的增加逐渐增大。
图5-16 退火前后Bi-Sb-Te合金薄膜的XRD图谱
表5-3 薄膜的晶粒尺寸与退火温度之间的关系
(续表)
如图5-17所示为退火前后Bi-Sb-Te薄膜的表面形貌和截面。从图5-17(a)可看出,室温沉积的薄膜表面较为平整致密,表面随机分布一些纳米晶粒。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合金薄膜的晶粒尺寸增大。当退火温度增加到300℃时,晶粒尺寸增大到约80 nm,与XRD测试结果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与Sb2Te3薄膜相比,Bi-Sb-Te合金薄膜在300℃的高温退火后,薄膜表面并未发生明显恶化,这表明掺入适量Bi有利于薄膜的热稳定性。进一步提高退火温度后,薄膜质量开始恶化,如图5-17(e)所示,薄膜表面有纳米晶状物析出,且薄膜表面呈花斑状。通过EDS成分分析表明,析出的纳米晶状物富Sb,Sb与Te的原子含量比接近89∶11,这可能是由于退火处理中随着Te原子的再蒸发,Sb原子在晶界处更倾向于扩散、凝结,以致在晶界处从薄膜表面析出。图5-18是退火前后合金薄膜中各元素的原子含量图。从图5-18中可以看出,当Bi靶的溅射功率为3 W时,室温下沉积的样品中Bi元素的原子含量为8.9%,Sb元素的原子含量为30.2%,Te元素的原子含量为60.9%。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薄膜中各元素的原子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表明所制备的合金薄膜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当退火温度增加到350℃时,随着富Sb晶状物的析出,薄膜中Sb、Te两元素的原子含量发生明显变化,Te的原子含量显著增加。
图5-17 退火前后Bi-Sb-Te合金薄膜的SEM表面和截面图
(a)室温;(b)150℃;(c)250℃;(d)300℃;(e)350℃
图5-18 Bi-Sb-Te合金薄膜中各元素的原子含量与退火温度之间的关系(www.xing528.com)
如图5-19所示是Bi-Sb-Te合金薄膜的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与退火温度之间的关系。由于在较高温度时薄膜质量出现恶化,因此没有对退火温度为350℃时样品的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进行测试。由图5-19可知,室温下沉积的Bi-Sb-Te合金薄膜载流子浓度为18.79×1019cm-3,迁移率为1.14 cm2·V-1·s-1。与室温下沉积的Sb2Te3薄膜相比,合金薄膜具有较高的载流子浓度以及较低的迁移率。这主要是由于掺杂的Bi纳米晶粒大大增加了薄膜中的晶界界面,载流子在运输过程中在晶界处被散射的概率增加,因而室温沉积的Bi-Sb-Te合金薄膜的载流子迁移率较低。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合金薄膜的载流子浓度降低而载流子迁移率增加。当退火温度为300℃时,薄膜的载流子浓度降低到约3.76×1019cm-3,而迁移率增加到约104.8 cm2·V-1·s-1。载流子浓度的降低主要归因于退火处理减少了薄膜中的缺陷。而载流子迁移率的显著提高主要是由于晶粒尺寸的增加,晶界密度的减少;薄膜中缺陷的减少也有助于迁移率的提高。
图5-19 Bi-Sb-Te合金薄膜的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与退火温度之间的关系
由薄膜的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计算出载流子的平均自由程。如表5-4所示为Sb2Te3薄膜和Bi-Sb-Te合金薄膜载流子的平均自由程与退火温度之间的关系。从表5-4可以看出,室温下沉积的Bi-Sb-Te合金薄膜载流子平均自由程仅有0.13 nm,远小于Sb2Te3薄膜的0.57 nm。这主要是由于掺入的Bi纳米晶粒增加了薄膜载流子浓度的同时也增加了薄膜中的界面,使得载流子在运输过程中碰撞及散射的概率增加,从而使Bi-Sb-Te合金薄膜的载流子平均自由程较低,这与预期的一致。
表5-4 薄膜的平均自由程与退火温度之间的关系
如图5-20所示为Bi-Sb-Te合金薄膜的电学性能与退火温度之间的关系。从图5-20(a)中可以看出,室温下沉积的Bi-Sb-Te合金薄膜电阻率为30.5 mΩ·cm,较Sb2Te3薄膜的电阻率显著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合金薄膜中掺入了Bi纳米晶粒,载流子在运输过程中被散射的概率大大增加,使合金薄膜电阻率增加。经过退火处理后合金薄膜电阻率显著降低,这主要是由于薄膜结晶度的提高。当退火温度从250℃进一步增加时,电阻率则有所增加。当退火温度为250℃时,Bi-Sb-Te合金薄膜电阻率有最小值1.4 mΩ·cm,较Sb2Te3薄膜的(0.85 mΩ·cm)有所偏高;当退火温度为350℃时,薄膜的电阻率显著增加,这一现象可能是高温退火后合金薄膜成分的显著变化造成的。从图5-20(a)可知,室温下沉积的薄膜塞贝克系数为66.1μV/K,退火后薄膜的塞贝克系数增加,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逐渐增加,这是因为热电材料的塞贝克系数与载流子浓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图5-19可知,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薄膜中载流子浓度降低,薄膜的塞贝克系数随退火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退火温度为300℃时,薄膜的塞贝克系数有最大值190.6μV/K。与Sb2Te3薄膜相比,退火后的Bi-Sb-Te合金薄膜的塞贝克系数明显增加。而当退火温度增加到350℃时,合金薄膜的塞贝克系数急剧下降到约19.9μV/K,这可能与合金薄膜的成分变化有关。
图5-20 Bi-Sb-Te合金薄膜的热电性能与退火温度之间的关系
(a)电阻率和塞贝克系数;(b)功率因子
根据电阻率和塞贝克系数可以计算出薄膜的功率因子,计算结果如图5-20(b)所示。室温下沉积的Bi-Sb-Te合金薄膜功率因子约为0.14μW·cm-1·K-2,较Sb2Te3薄膜的功率因子有所降低。退火处理后,Bi-Sb-Te合金薄膜的热电性能显著增强。当退火温度为300℃时,薄膜的功率因子达到最大值22.54μW·cm-1·K-2。可以看出,通过优化退火温度,掺杂适量Bi纳米晶粒的Bi-Sb-Te合金薄膜相对于Sb2Te3薄膜具有较好的热电性能及热稳定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