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RFID存在3个主要的技术标准体系:欧美的EPC Global标准体系、日本的Ubiqui-tous ID标准系统和国际标准的ISO/IEC体系。
(1)EPC Global标准
EPC Global是由美国统一代码协会(UCC)和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于2003年9月共同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其前身是1999年10月1日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Auto-ID中心。
Auto-ID中心以创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为使命,与众多成员企业共同制定一个统一的开放技术标准。目前EPC Global已在加拿大、日本、中国等国建立了分支机构,专门负责EPC码段在这些国家的分配与管理、EPC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EPC相关技术在本国的宣传普及以及推广应用等工作。
EPC Global“物联网”体系架构由EPC编码、EPC标签及读写器、EPC中间件、ONS服务器和EPCIS服务器等部分构成。EPC赋予物品唯一的电子编码,其位长通常为64位或96位,也可扩展为256位。对不同的应用规定有不同的编码格式,主要存放企业代码、商品代码和序列号等。最新的Gen2标准的EPC编码可兼容多种编码。
(2)Ubiquitous ID(UID)标准
UID中心于2003年3月成立,并得到日本政府经产省和总务省以及大企业的支持,包括微软、索尼、三菱、日立、日电、东芝、富士通等重量级企业。
UID中心的识别技术体系架构由泛在识别码(uCode)、信息系统服务器、泛在通信器和uCode解析服务器4部分构成。uCode采用128位记录信息,提供了340×1036编码空间,并可以以128位为单元进一步扩展至256、384或512位。uCode能包容现有编码体系的元编码设计,可以兼容多种编码,包括JAN、UPC、ISBN、IPv6地址,甚至电话号码。uCode标签具有多种形式,包括条码、射频标签、智能卡、有源芯片等。泛在中心把标签进行分类,设立了9个级别的不同认证标准。
信息系统服务器存储并提供与uCode相关的各种信息。
uCode解析服务器确定与uCode相关的信息存放在哪个信息系统服务器上。uCode解析服务器的通信协议为uCodeRP和eTP,其中eTP是基于eTron(PKI)的密码认证通信协议。(www.xing528.com)
泛在通信器主要由IC标签、标签读写器和无线广域通信设备等部分构成,用来把读到的uCode送至uCode解析服务器,并从信息系统服务器获得有关信息。
(3)ISO/IEC技术标准研究
ISO/IEC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共同制定的一个国际标准,与EPC Global只专注于860~960MHz频段不同,ISO/IEC对各个频段都颁布了标准,表2-4详细列出了ISO/IEC制定的一系列标准121-221。
RFID频率由ISO 18000 RFID空中接口标准系列统一管理。2004年9月ISO出台了一套完整的相关标准。其中,ISO 18000系列包括了有源和无源的RFID技术标准,主要是基于物品管理的RFID空中接口参数。
目前我国常用的RFID标准主要是用于非接触智能卡的两个ISO标准:ISO 14443和ISO 15693。
表2-4 ISO/IEC制定的RFID标准
(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