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同章绸庄看流通企业的设计管理

从同章绸庄看流通企业的设计管理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画馆集中了同章绸庄的设计人才,设计的花样由娄凤韶亲自审定,交给各厂依样织造。在组新织物社的样板下,当时苏州、杭州的很多中小绸厂,都接受了同章绸庄的包机生产。也正因如此,同章绸庄对绸缎的品种和花样设计是相当重视的。这些厂家承揽了同章的包机业务后,便不得承接其他商家的订单,也不得自产自销,甚至连残次品也必须上交绸庄统一处理。

从同章绸庄看流通企业的设计管理

同章绸庄,创始人名叫娄凤韶(1882—1955),浙江绍兴人(图8-10)。光绪二十三年(1897),娄凤韶进入苏州著名的李宏兴纱缎庄习业,师从李宏兴之子李灿若,学做生意。光绪三十年(1904),娄凤韶被派往上海李宏兴申庄,负责销售,担任总账,打理东家在上海的生意,获利甚巨。光绪三十二年(1906),娄凤韶、陶荣堂、陆季皋、谢云斋等人自立门户,在苏州迎将桥创设华纶福纱缎庄,陆季皋任经理,娄凤韶负责销售。民国六年(1917),他们决定增资改组,设立工厂,华纶福纱缎庄变身为振亚织物公司。陆季皋任经理,娄凤韶在上海做销货主任。“这个职务看上去只负责销售,实则其权力、责任与作用最大,凡是产品的种类、花色、图案等均由他说了算,公司所有的资金调动也由他负责,扮演着大当家的角色。而他的最佳拍档陆季皋则主持厂内事务,督造产品。”[32]民国七年(1918),振亚织物公司出产的三闪文华缎、纯色文华缎、纯色中华缎、纯色月华缎、三闪文华纱等产品,均品质精美,花样尤属翻新,引起实业界的关注,第二年获得了农工部的奖励。20世纪20年代,振亚织物公司引进机器生产 (图8-11),改进工艺,产品行销全国,可谓风生水起,俨然成为苏州丝绸行业的老大。这其中,作为经理的陆季皋在新产品开发上功不可没,而公司最大股东、负责销售的娄凤韶对绸缎市场上花色品种信息的把控和决策更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8-10 娄凤韶像

图8-11 振亚织物公司的手拉机和准备车间

继振亚织物公司创办不久,具有远大抱负的娄凤韶又在上海独资开设了同章苏杭绸缎庄(以下简称“同章绸庄”),除了独家经销振亚的全部产品外,同时兼营苏杭其他绸厂如杭州虎林公司的产品。待资金充裕后,同章绸庄开始向各厂定织绸货。多年的销售经历让娄凤韶充分认识到品种与花色的重要性,于是他特别设立了凤韶织物图画馆,后改为同章绸庄图画室,专门绘制图案小样。据说,喜爱书画的娄凤韶有时还会亲自画上几笔。图画馆集中了同章绸庄的设计人才,设计的花样由娄凤韶亲自审定,交给各厂依样织造。鉴于定织和代销的产品规格不一,品牌庞杂,于是在向各厂定织绸缎的同时,采取了统一规格的方法,并在货匹的两端加织“云林”字牌。这样云林就把各厂分散定织的产品统一起来,以“云林”的名号行世,提高了产品的认识度,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民国十六年(1927),江浙沪一带的丝织业受战争和工人罢工等影响,经营进入困难时期。当时苏州有不少厂家关停,遣散员工,将织机作为补偿。娄凤韶的堂弟和侄儿也在失业之列,娄凤韶于是把这些失业员工及其分得的机台重新组织起来,自己以现金入股,创立组新织物社,取“人物星散,组织一新”之意。组新织物社接受同章绸庄的包机生产,即由同章绸庄制定品种规格、花样色彩,组新织物社自办原料,织成缎匹,并一律织上“云林”名号,下机后全部交给同章绸庄统一销售。绸缎销售的季节性较强,资金要求充裕,且花色品种繁多,一般中小绸厂没有足够的实力,也没有能力应付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流行风向,接受订货后,即可安心生产。特别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小绸厂更愿意以包机形式过冬。在组新织物社的样板下,当时苏州、杭州的很多中小绸厂,都接受了同章绸庄的包机生产。这样到20世纪20年代末,同章接纳了苏杭两地包机的绸厂二三十家,控制了手拉织机600余台。后来随着手拉织机向电力织机的转变,包机数量减至200余台。这些机台都根据同章绸庄的要求,生产市场上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加织“云林”字牌。当时杭州产品锦地绉十分流行,市场行情很俏,于是同章就在这个产品的基础上稍加改进,称为“云林锦”,一时销路大畅,利润丰厚。除锦地绉外,包机过的产品还有惟馨绉、古香缎、双管绡、乔其绒、银光绡等,一律以云林之名行销。因此,云林丝织厂虽然驰名遐迩,实际上名下却没有一台织机。从性质上看,这是一个以设计为导向,以销售为主业的流通型企业,不需要置地办厂,不需要引进织机、培训工人,通过包机定织、批发营销的方式经营,准确的市场判断和对流行的把握、适销对路的设计才是这类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也正因如此,同章绸庄对绸缎的品种和花样设计是相当重视的。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意外地在旧货市场获得了一批当年同章绸庄凤韶图画馆的纹样档案(图8-12)。[33]这批档案共有十几本,每本80页左右,且封面上有编号,推测数量当有几十本,现已由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图案全部手绘,每页正反绘两至三个图案,边侧备注图案名称,以及由哪家厂、哪个品种定织,甚至配有简单的组织图。从标注的厂家看,出现最多的是苏州振亚织物公司,其次是云林,此外还有组新、又成、信成源、三吴、荣利、经纶、大徕、华成、利兴、昇和祥、禄记、王康记等厂家。其中振亚、云林和组新是同章旗下的品牌定点厂,其他可能是承揽了同章包机业务的厂家和机坊。这些厂家承揽了同章的包机业务后,便不得承接其他商家的订单,也不得自产自销,甚至连残次品也必须上交绸庄统一处理。(www.xing528.com)

图8-12 同章绸庄凤韶图画馆的纹样档案

同章绸庄的经营方式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在市场较好、行业景气的情况下,主动权有可能转移到生产厂家手中。民国二十一年(1932),娄凤韶投资20万元,在上海临青路购置土地,建造厂房,铺设全新电力织机50台及全套辅助设备,但这些厂房和设备为苏州组新织物社所有。该社结束了在苏州的业务,向同章绸庄购买厂房设备,人员全部迁入上海新厂,仍然接受同章的包机生产,因此虽然新厂房上有“云林”两字,事实上“云林”仍然只是一个商标,并没有实体存在。此后,拥有30台电力织机的兴昌丝织厂亦与同章建立了长期寄销关系。同章供给兴昌丝织厂品种规格、图案小样,并在生产的绸匹上一律织上“云林”字样,直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战全面爆发后被迫停闭,兴昌前后在绸匹头面上织云林字牌达十年之久。此后兴昌几经周折后改名为“承昌”,由娄氏独资经营,成为同章系统下的另一家直属包机厂。

民国二十七年(1938),因迁往上海的组新织物社新厂被日军占领,开工无期,娄凤韶又投资法币20万,在上海徐家汇路购置地产,建造厂房,铺设电力织机70台和相应的准备机械,并于民国三十年(1941)秋正式开工,全部产品标有“云林”品牌,至此,一家名副其实的云林丝织厂才真正出现,从虚拟走向现实,与同章绸庄的关系仍是包机生产形式(图8-13)。但云林厂开工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海运中断,绸销受阻,电力供应也被停止,该厂不得已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停顿。抗战胜利后云林厂恢复生产,但营业环境逐渐恶化,只能艰难维持,直到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时,振亚、同章绸庄、云林丝织厂全部公私合营,结束了娄凤韶在丝绸业中的传奇。[34]

图8-13 云林丝织公司的门面

综观同章绸庄的创办和发展,在短短三十年间,从小到大,发展很快。同章的成功,实际上靠的是商业资本以定织、包机的方式控制绸厂,让绸厂为其生产,使同章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母公司。这种形式的企业实质上是一家流通企业,是从近代传统绸庄形式转变过来的,但随着业务的发展,也将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移,存在于品牌中的云林丝织厂最终有了一个实体企业的形式。鉴于这样的模式,同章绸庄对产品设计特别重视,时刻把握市场流行趋向。设在绸庄内的图画部门专门绘制图案小样,并由老板娄凤韶亲自把关,同时向苏州、杭州、上海等地厂家定织时,其品种规格、图案花色均由母公司直接提供。从目前所见的资料看,云林系产品较为高档,有真丝毛葛、云林锦、古香缎、乔其绒等等,走的是高端路线。作为一家以设计和销售为主导的流通企业,以及近代商业资本支配工业资本的典型实例,同章绸庄在设计管理制度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