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毛织品市场的历史及外货竞争分析

中国毛织品市场的历史及外货竞争分析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中国至光绪七年才有国产机织毛织品,该类产品不仅没有出口,连国内市场也基本上是由进口产品或在华外商企业产品一统天下。从进口产品的类型上看,早期以粗纺呢绒为主,民国十四年起,精纺呢绒开始超过粗纺呢绒,逐渐成为中国毛织品市场的主流。在外货输入国别上,尽管有日货的竞争,但英国毛织品始终保持了在中国市场的独霸地位。我国生产的麻织品主要是夏布。

中国毛织品市场的历史及外货竞争分析

我国毛织品生产尽管也有悠久的历史,但原料质量差,技术落后,产品与国外舶来品无法竞争。事实上,中国至光绪七年(1881)才有国产机织毛织品,该类产品不仅没有出口,连国内市场也基本上是由进口产品或在华外商企业产品一统天下。早期进口的呢绒是西方高档织物的代表,除清政府用于军需外,只有富贵人家才消费得起。民国成立以后,由于服饰制度的改革,穿制服、西装、大衣的人逐渐增多,进口呢绒的数量也不断增长。20世纪20年代后,由于社会的逐步开放,穿呢绒西装更为普遍,而旗袍女装亦可用呢绒制作,呢绒的使用范围也扩大了。从进口产品的类型上看,早期以粗纺呢绒为主,民国十四年(1925)起,精纺呢绒开始超过粗纺呢绒,逐渐成为中国毛织品市场的主流。在外货输入国别上,尽管有日货的竞争,但英国毛织品始终保持了在中国市场的独霸地位。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本土厂商如章华、仁立等著名毛纺织企业 (图8-2)也曾努力仿制洋货,推销国产毛织物,但终究所占份额很少。

我国呢绒生产薄弱不言而喻,但20世纪20年代起,毛纺织界索性转移方向,重点发展驼绒制造业,反倒取得了不俗成绩。这种织物始于民国初年,有外货输入,受到市场欢迎,几乎遍销全国。“迨十七八年(1928—1929)间,国人仿造,力求精进,逐渐扩展,至廿一二年(1932—1933)间,外货已绝迹市场。至战争全面发生为止,未有外货输入。胜利后,有美货陆续输入,但其品质未较国货为优,输入商无利可图,自动停止。目前市上所售者,全为国货。”[7]驼绒成为国产机器毛织品的唯一亮点。

图8-2 天津仁立呢纺织厂的整经和织造车间(www.xing528.com)

近代手工地毯业在进入20世纪以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产品大部分供出口。地毯业在清代中期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和宁夏等地。19世纪晚期,北京、天津的地毯织造业开始兴起,地毯开始用于宫廷、官府和寺庙铺垫,清王朝结束后,地毯主要面向海外市场,出口量约占生产量的九成以上。天津是手工地毯的主要产地,其次是北京、上海和山东,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其次为日本和英国。从民国元年到二十年(1912—1931),年出口量从1万多条起步,之后逐年增长,20年代中期曾达到每年18万条,30年代以后又逐渐下降。

我国生产的麻织品主要是夏布。据有关资料统计,从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我国每年夏布产量约20万担,其中外销出口每年约2万~3万担,其余均是国内销售。夏布的海外市场主要为朝鲜,其次为日本,再次为南洋等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