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纹样到实物的转换过程探析

从纹样到实物的转换过程探析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是点、线、面的构成,考虑到提花和印花工艺的不同,在绘稿时也有一些区别。从同章绸庄凤韶图画馆的纹样稿,可以了解民国时期纹样设计稿的一般表达方法。图6-16近代凤韶图画馆的设计稿2.纹制与装造对于提花织物来说,画好的纹样稿还要经过点意匠、轧纹板和装造等多道工艺,才能由织机织出来,变成织物上的实样。在勾边的花纹轮廓内,涂以与勾边相同的颜色代表花纹的各种组织。

从纹样到实物的转换过程探析

1.绘制纹样稿

设计师首先要在纸上绘制染织纹样,陈之佛先生在书中阐述了绘制的顺序:

(1)在画纸中央确定图案的位置,用海萝的溶液或极薄的胶水涂在不渗水的纸条上,将这纸条粘糊于已定图案的周围,然后再涂以地色。

(2)地色干后,将完成的草稿,覆在其上面,再将复写纸放在草稿下,用刻写棒或硬质铅笔刻描草稿上纹样的轮廓,使其复写于画纸上的地色之上。

(3)复写终了后,可将草稿及复写纸取去,用已经调和的颜料,依地色上的轮廓描绘纹样。

(4)当遇到有地纹和浮纹的重叠纹样时,因有双层花样,复写时要格外留意。[21]

至于绘稿时纹样的表现方法,《图案法ABC》没有给出更多的说明。同样是点、线、面的构成,考虑到提花和印花工艺的不同,在绘稿时也有一些区别。总体而言,有线描、点绘、平涂、燥笔、撇丝等各种手法,有些笔法与传统相同,有些则是传统画法所没有的。从同章绸庄凤韶图画馆的纹样稿,可以了解民国时期纹样设计稿的一般表达方法(图6-16)。

图6-16 近代凤韶图画馆的设计稿

2.纹制与装造

对于提花织物来说,画好的纹样稿还要经过点意匠、轧纹板和装造等多道工艺,才能由织机织出来,变成织物上的实样。这个过程主要有以下步骤:

(1)放样:结合织物的组织结构和织机条件,用铅笔将纹样的图案按比例放大到特定规格的意匠纸(图6-17)上,一般称“放样”。

(2)点意匠:将意匠纸上的图案轮廓线按花纹的组织结构以不同颜色描绘成意匠图,一般称为“勾边”。在勾边的花纹轮廓内,涂以与勾边相同的颜色代表花纹的各种组织。然后点绘“间丝点”(经纬交织点),以赋予花纹姿态和控制花纹中经纬纱的浮长,增加提花织物的牢度。

(3)轧纹板:根据意匠图规定的经纱提升和下降规律,用纹板轧孔机对纹板进行手工轧孔(图6-18)。每一块纹板控制提升经纱形成一次梭口。将一个花纹循环所需要的轧孔纹板按顺序用绳或线编联成纹板帘(类似于传统的花本),供提花织机制织大提花织物。

图6-17 意匠纸

图6-18 民国时期的轧纹板工艺

(4)装造:装造就是为了使经纱受提花机控制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包括提花龙头的修整、确定安装高度、计算纹针数,重锤、综丝与通丝的准备,穿目板、挂通丝、吊综丝、穿综、穿筘、吊棒刀和一些辅助的安装工作。装造是染织设计稿转化为提花织物的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www.xing528.com)

以上步骤为民国时期通行的纹制工艺。纹制工艺流程很长,工作费时费力,对手工技能的要求很高。上海美亚织绸厂1940年出版的《丝织技术手册》,包含了纹制工艺的全部内容。这种技术在我国一直沿用到20世纪80年代。80年代以后,工厂才逐渐采用了纹制工艺自动化系统,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应用光电装置对纹样进行扫描,向电子计算机输入花纹的色彩信息形成意匠图,然后将意匠图信息输入纹板轧孔机自动轧孔。

3.雕刻花版

近代我国机械印花业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此前的土法印花,主要有糊料防染印花,主要施于棉布,以植物靛蓝为染料,即今之“蓝印花布”。丝织品中的熟货不需要印花,生货练熟后的熟坯绸匹也大都仅染色而已。1912年前后,日商在上海创设丝绸印花厂,此后各厂纷起仿效,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印花厂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22]印花业早期为水印,之后为浆印,丝网印来不及发展即被战争阻断。从印花机械来看,则有台板印花和滚筒印花。无论是制作木版、型版还是辊筒,都需要雕刻花版这道手续。再好的花样,没有雕刻技术的处理,也不能在布面上传达出设计师的意图。

(1)木刻模型:先将花纹绘在木模表面,然后用刀雕刻,使其显出凸出的花纹,然后将颜料涂布其上,在织物表面捺印出花纹。这是最古老的凸纹板印花法,民国时已少用。

(2)纸型或金属版型。刻纸模的方法为日本人最早在上海使用,其法以美浓纸(类似中国之皮纸)数张贴合,涂以胶水粘着而成。纸上可刻制任何花纹,干后涂上漆或蜡。因为每张纸版只能印一色,故花样的色泽越多,所需的纸模也越多。这种纸模也可以用铜或锌等金属版为之。其中:

水印:一般先将坯布染成一浅色之底,再将镂刻好的纸版放在织物的适当部分,直接用毛刷蘸好染料,一套套地轻轻揩刷,即成花纹,色彩浓淡可通过手势轻重来控制,晒干后即成,十分方便。用这种方法的织物门幅、花型不受限制,可印制大小不等的独幅或散花花样,花样精细生动。缺点是效率低,色牢度不够,且不能以深色作底。之后水印被浆印所代替。

浆印:以颜料和以糯米粉蒸熟而成糨糊,把精练漂白的坯布贴在木台板上,再取镂刻好的印花纸版平置于坯布上。纸版也分套数,一套用一种颜色之糨糊,并用专用工具——浆刮将不同色泽的色浆刮上去,最后将地色全部刷上去。印好后盖以糠粉,放入蒸箱,用高温干蒸。经相当时间取出,用清水洗去糨糊,即呈灿烂之花色了。浆印的工艺特点是清地朵花、轮廓清晰、立体感强、色泽鲜艳、色牢度较好。

(3)辊筒雕刻:辊筒印花机,由大铁筒、刻花滚筒和糊箱三部分组成。刻花滚筒起着印花型版的作用,糊箱在其下,为传递色浆之用。当布料通过刻花滚筒与大铁滚筒之间时,即被印成花纹。民国时期机器浆印已引入中国,但多用于棉布印花或人造丝产品印花。因为机印换花样难,必须面广量大、价廉物美才行,故一直未能用于丝绸印花。

机械印花之刻花辊筒,花纹为刻在辊筒表面凹下之纹形,与印花纸模一样,一色需备一只滚筒。辊筒刻花有手工雕刻法,即先将纸样上的花纹用特殊的方法转移到滚筒上,手工雕刻花纹,再将边缘凸起不平处磨平;有压榨雕刻法,先由人工雕刻转移,得到凸起花样之母印,再用机械力将其压印于滚筒上;还有一种是腐蚀雕刻法,先要将花样通过一定手段用幻灯机放大三四倍,绘于锌板上,刻制成花纹线槽然后再用缩图器,将此锌板上的花纹转绘于辊筒上。辊筒上涂以蜡膜,刻制后浸于酸液中腐蚀之,即得凹形的印花滚筒了。还有一种照相雕刻法,民国时期外资印花厂已见使用,但我国应用这项技术已是20世纪50年代,是由上海第一印染厂首先攻关并投入生产的。

(4)筛网印花:是一种先进的印花工艺,也叫丝网印花,在当时属于西方国家的专利。先将感光胶涂于极精细之筛网上,筛网用蚕丝织成。将描有花样的透明胶片覆在筛网上进行感光,然后用温水冲洗筛网,去除未感光的花纹部位的感光胶并加固处理,制成印花网框。[23]将网框紧贴绸面,乃以颜料和以糊料刮于纱上,印毕放入蒸箱,用高温干蒸。最后取出,用清水漂洗后即成。此法与浆印比较,效率与质量提高,且成本亦不高。1936年,美亚织绸厂购买了专利,引进了设备,准备在国内独家生产筛网印丝绸产品,遗憾的是刚刚完成的生产线来不及投产,就被毁于战火之中了。

4.地毯缂丝纹样的转换

民国地毯以手工制作为主,不需要轧纹板也不需要雕刻制版,但需要将设计好的图案复制后交给工人,衬在经线背后,工人依设计稿手工制织(图6-19)。天津南开大学方显廷先生主持的对天津地毯业的调查报告阐述了地毯纹样的转移过程:“简单言之,花样之计划,包括以下几项步骤:第一步在图画纸上画一图形,再用墨水将此图描于透明纸上。惟描写之时,须注意其尺寸及比例等项,应力谋精确。然后将透明纸反过,用蓝色或白色粉笔描其黑道,过于另纸,即可得其反印。同时各项优美之颜色,亦可着于精细之图画纸上。俟各种颜色稍干后,更将粉笔所画之反印,加于其上,用力压之。……用粉反印之时,应特别小心,以促图之成功。事毕之后,以胶质遮盖之,俾免损坏。此面图案,储以备用。可随时加以复印,留其一份,以备事后之参考。同时另以其副张之一,交与织毯工人,作为范本。颜色之分配,式样之制订,以及尺寸之比例,完全在此小图案内有相当规定。用以代表制成之大地毯,丝毫无差。”[24] 这就是传统艺术中的所谓“粉本”,用于装饰艺术的各个领域,是转移画稿的基本方法。

图6-19 地毯设计稿二则

丝织品中的缂丝工艺也为手工制作,同样是将画稿或设计稿置于经丝下面,织工看图制织。由于缂丝属于高档织物,丝缕精细,配色复杂,织工需要更高的美术修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