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到民国时期具有设计性质的工艺学校,且专以工艺为宗旨的,非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莫属。这个学校成立较晚,为图案教育已经在中国渐入正轨的20世纪30年代末。学校创办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冬,正值全面抗战时期,初名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工艺职业学校,民国三十年(1941)改名为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次年又改为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雷圭元先生将该校的成立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认为其标志着民国图案教育事业进入第三个阶段:“四川省教育厅厅长郭子杰,在成都创设艺专,着重工艺教育。延李有行主持,沈福文、庞薰琹、谭旦罔均与焉。是时,成都生活安定,物价较低,开办之初,设备甚齐。设立印染、家具、漆工三工场,求制图与实习之联系。漆艺专家沈福文由日归国参与其事,于是图案教育始脱离附庸于美术学校而独立成科,自谋发展。一时图案人才,如梁启煜、张枕江、程尚仁、程尚俊、柳维和等,均集中成都。并设美术建筑科,图案各部门之教育课目于焉完整。工场出品之印染、家具、漆工,颇得社会人士之好评。每有出品,争相购置,西南艺术空气为之一振。”[42]
若追根溯源的话,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肇始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成立的中华工艺社。当时抗战已全面爆发,国立杭州艺专和国立北平艺专分别向西南撤退,在湘西沅陵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之后又进入四川,最终在重庆立足。该校图案教授李有行(图5-28)、沈福文、雷圭元、庞薰琹等人在成都集资创办了中华工艺社,具有作坊性质。“营业半年后,诸教授均怀重执教鞭之愿,恰好四川省教育厅也计划创设一所与人们衣食住行密切关联的工艺技术学校,因而任命中华工艺社总干事李有行为筹备主任,负责拟订建校计划,聘国立艺专实用美术系教授雷圭元、谭旦罔共策筹备事项,编拟组织大纲、学则、教学进度及实习方案等重要章则,以及设计校舍建筑工程事项。”[43]
对染织设计教育来说,该校的重要意义更在于首次创立了染织服装专业。之前染织设计从未单独成科,工业学校是在染织科下设染织设计课程,美术学校是在图案科、工艺美术科或实用美术科下设染织工艺课程,而该校则开创性地设置了服用科,与之并立的还有家具科和漆工科,这是中国设计教育史上分科教学的开端,是染织设计教育独立成科的起点。民国三十年(1941),四川省戏剧学校并入,后学校易名为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为配合教育性质的转变,学校又将原有服用、家具、漆工三科合并为应用艺术科,下设印染、漆工两组,而将原来的家具科调整到建筑科下。在应用艺术科外,更设立了绘画科、建筑科、音乐科,其中今天属于设计学的广告设在绘画科中。至此,这所学校从单纯的设计教育扩充为综合性艺术教育。
图5-28 李有行(右一)与王临乙、常书鸿、吕斯的合影
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服用科的课程结构如下:
各科必修实习课:绘画(铅笔画、毛笔画、水彩画、速写)、平面用器画、立体用器画;
共同必修讲授课:工艺史、色彩学、图案法(基础图案、平面图案、立体图案)、外语、教育概论;
分科讲授课(服用科):染织工程、服装心理学、构图法;
分科实习课(服用科):工艺图案、刻版、调配染料、印染、刺绣、编织、蜡染、整理。
在图案法的学习中,服用科的课程内容也基本围绕染织设计进行。其中各年级的课程如下:(www.xing528.com)
一年级:写生变化法;
二年级:适合纹样、连续纹样、立体图案、简易专业装饰设计;
三年级:染织图案之单位配置、连续方法、多色运用、大件染织品及衣料设计;
四年级:印染图案之排版练习;
五年级:大幅染织制作服装及佩带用品设计、综合复习创作。
将这份课程计划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及杭州艺专图案系比较,可以发现其基本偏向工科学校的教学结构,比如必修普通课的科目基本相同,但比工校多了一门史地,同时减弱了数学、理化等课程的分量,但实习课受到同等重视。与美术学校的图案科相比,多了数学这一门纯理科课程,同时也少了美术史、透视学、解剖学、美学等理论课,代之以更有针对性的工艺史,但图案课分量是最重的,包括基础图案、平面图案和立体图案,都是共同必修课。由于服用科单独设科,设置了专业性更强的染织工程、服饰心理学和构图法,在实习课中,也安排了与染织设计相关的诸多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向专业方向深入。这样的教学方针使得学生既有艺术设计素养,又有专业技术能力,是将艺术与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培养的方法。尽管该校后来又变成了综合性艺术学校,但起码在最初创立的时候,李有行等设计教育家是想把它办成一所纯粹的设计学校的。这对之后工业学校或艺术学院中染织设计、服装设计的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影响作用。
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在教学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工场实习,学生不仅要学会设计,更要能够运用工艺手段将其做出来,因此其出品才会美观又实用,让民众青睐、争购。这种办学理念与当时德国设计学校颇为接近。学校还尝试了职业培训教学,向社会普及包括染织在内的设计教育。民国三十年(1941),学校设置了艺徒补习班,次年添设了手工艺职业指导社,后一年春开办了劳作科师资训练班。以艺徒补习班为例,其分为工艺组和商业组两类。其中工艺组的课程开设有工艺图案、材料说明、设计方法(设计打样图、设计平面图、设计立体图及展览图、模型)、工艺概说(工艺史)等;商业组开设商业图案、广告概说、广告浅说、陈列方法、商业美术概说等。这些课程设置面向社会,强调实用性、通俗性、简明性,符合此类职业培训班的性质。
在学科建设方面,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因为地处西南,在抗战及爱国主义情绪高涨的大环境下,学校也开始了民族手工艺的调查与研究。民国三十年(1941)春,学校推出了“中国固有手工艺职业调查与访问研究”,第二年春,又进行了“中国旧有工艺品之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染织在中国民族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想见这些调查与整理工作在染织工艺研究方面也具有理论价值。
尽管学校创设于抗战时期,但与沦陷区和战场前沿相比,成都反而有一种相对安宁的社会环境。更为特殊的是,由于国内名校的纷纷内迁,四川这一远离政治和工商业中心的内陆省份获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众多著名的图案教育家此时均在大后方,因此这所地方性的技艺学校一时大师云集,师资力量空前强大。校长李有行,法国里昂美术专科学校留学归来,在上海美亚织绸厂有多年染织设计经验;教务长雷圭元,在图案教育上具有杰出的教学经验和学术研究能力;其余各位教授如毕生从事染织图案教育与设计的程尚仁等,原本都在国立北京艺专和国立杭州艺专从教,在专业上都各有所长。这样一个教师阵容,不要说在大后方独步一时,即使放大到整个民国时期的设计教育上考察,也是无出右者的。
抗战结束后,抗战期间在大后方设立的很多研究机构遭遇了离职潮,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教员也纷纷东归。烽火岁月,骨肉分离,多年在外,困苦备尝,一旦可复员,大家自然归心如箭。于是,这所经数年努力才渐成规模的以设计为核心的艺术学校,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雷圭元先生在回忆中沉痛地说:“国内工商业不景气,受图案教育者,三十年中,不下千人。都因出路尚未打通,改业者比比皆是。能坚守岗位,必须含辛茹苦。且国内尚无一具规模之图案学校,容纳人才又如此有限。此三十年之图案教育,以身历其境之圭元视之,实一篇伤心史也。”[44]然而,李有行先生留下来了,继续主持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各项工作,直到新中国成立。1950年10月,学校改组为成都艺术专科学校,之后在1952年的大学院系大调整中再次拆分,其中美术系科在几校合并后升格为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即今天四川美术学院的前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