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创办的工业学校,其中的染织科一般分设机织和染色两科,虽以技术教育为主,但相关课程都涉及产品与图案设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艺术设计教育的性质。在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工业学校中,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从许炳堃先生创办浙江中等工业学堂算起,到染织部分剥离出来成为附设的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至全面抗战爆发后解散,共有二十六年历史。中间虽曾多次更改名称和隶属关系,但其基本性质未变,办学特色未变,在为浙江省培养出大量纺织工业人才的同时,也从工业教育的角度,开创了近代设计教育的一方天地。本书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的染织科为例,对工科背景下的染织设计教育做一番探讨。
1.课程设置
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创办于宣统二年(1910),开办之初,先设机械与染织两科,同时设有艺徒班,后来渐渐增加应用化学与电机科。这些科目的设置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很相近。学堂后改名为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现根据该校(简称“工校”)的学制与课程,看一看染织科的教学情况。
工校的学制,最初修业年限为三年,艺徒班也为三年,民国二年(1913)后,添设预科一年,共四年。招收的基本上是各地高小毕业生,进校后先读一年预科。预科全校不分专业,一年基础学习后,成绩合格者升入本科。本科第一年机织与染色也不分科,第二年至第三年分科学习。学校升格后,染织科所在的甲种、乙种工科修业年限分别改为五年和三年。改组为浙江大学工学院后,染织科归于杭州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其修业年限改为三年,招收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工校染织科的课程,以民国九年(1920)为例,见表5-1。
表5-1 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1920年课程表[29]
续 表
从一年共通课即预科的课程设置来看,学校对设计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视的,所有学生一律要学铅笔画、几何画和随意画。这是对学生手与脑的基本训练,学习最基础的绘画技能,有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形体中的点、线、面,为本科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从三年染织科本科课程来看,该校的课程负担是较重的。课程基本上由三方面构成:第一类是具有艺术设计性质的专业课,如水彩画、图案、纹织、意匠等,其中水彩画学两年,图案一年,意匠一年;第二类是工科性质的专业课,这部分课程最重;第三类是共通课,如投影画、机械制图,以及英文、国文、修身等。另外无论哪个专业,实习课贯穿在本科三年的教学进程中。几门课程的具体介绍如下:
投影画:各科一年级共通课,为机械制图的基础。除课堂学习外,还要交绘图数张,使学生熟悉画图器具与基本原理。
机械制图:机织与染色二年级共通课,使学生理解机械图与几何图、投影图、透视图、断面图之间的关系,以及实物与图像的关系,明了机械构造的意义。
水彩画:机织与染色二年级共通课,授以风景、果物等各种写生画法,使学生掌握水彩画的基本技法,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图案:机织与染色二年级共通课,讲授图案原则、色彩配合以及变化方法,图案与意匠、织物组织的关系,使学生掌握基本图案作法。
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原料与解剖法也是一年级的共通课,原料课要求学生了解纺织原料的类别及其性能,而解剖法是拆析织物成品,研究其原料、组织、密度,使学生深悉织物构造。分科专业课程主要在三年级,课程量很大。以机织科为例,不但要学机织法、力织法,而且要学棉纺、毛纺、麻纺、丝纺学,掌握各类织物纤维的成形原理和方法。其中的意匠和纹织更是两门艰苦的课程,是产品设计的必修课。意匠就是纺织品设计,即如何将图案、色彩与结构配合起来形成织物。纹织是大提花织物的设计与装造,内容繁多。
染织科与其他工科不同,无论是机织提花还是染色印花,通常要在织物上表现图案。图案是以工艺手段呈现的,因此一般画家如没有染织科的训练,设计的花样很可能生产效率低,增加成本,甚至无法投产。因此染织教育的普遍做法是给予学生绘画能力的基本训练,如素描、水彩等,再加上产品设计训练,并与各门专业工艺课结合,达到相对全面的专业能力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成为合格的染织工艺师,都锦生、查济民等纺织企业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有不少学生被美术课中的色彩、造型和线条所吸引,最终走上了绘画创作或艺术设计的道路,这样的例子也很多,著名的如常书鸿与陈之佛;还有少部分同学通过艺术学习而偏向文学创作,如夏衍和沈西苓。
2.师资与教材
据民国十年(1921)举行校庆十周年纪念会时的统计,当时学校共有在校学生(包括艺徒班)776人、毕业生1705人、在册教职员工83人。而据民国二十七年(1938)杭高工解散时校长陈庆堂的说法,甲种工业学校自建立以来共毕业3000多人,按此计算,则每年招生人数在100多人。染织科的教师占全体员工的比例不是很清楚,但从陈列的教师编写的讲义看,属于机械科的有27本,属于应用化学科的有14本,基础课的有31本,而机织与染色科的达44本,可见其比例之高。[30]从教员的来源看,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从国外聘请的外籍教师。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创办于清末,当时清朝与日本的关系正值所谓“黄金十年”的末期,大量日籍教员前来中国任教,而校长许炳堃又是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机织科毕业的,对日本的染织教育较为熟悉。因此,学校基本上是按照日本工业学校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并聘请永濑久七、佐藤真、芝原久三郎、多田原吾、长谷川[31]、管正雄等日本教习先后来校任教。其中佐藤真是机织家,在学校教授力织、纺织、织物解剖之类的课程,自编的多本讲义在校庆十周年庆典中展出。另一位日籍教师管正雄,据陈之佛先生回忆是教授图案课程的,对陈之佛走上工艺美术之路起到了很大作用。但笔者未能在相关档案资料中找到他的名字。
(2)留学回国的教员。清政府规定,公费出国留学人员归国后,均须先在教育部门服务若干年。学习染织的留学生归国后有两个去处,一是从教,二是投身实业。一般早期归国者以从教为多,后期归国留学生则有不少到企业中一试身手。工校染织科师资中,除校长许炳堃外,染织科主任朱光焘、副主任蔡经贤以及主要任课教师均曾留学日本。
(3)留校的优秀毕业生。如陈之佛、都锦生、常书鸿等人以优异成绩毕业后,都当过工校的教员,他们一般从实习工场的实验员开始做起,逐渐走上教学岗位。
民国十年(1921)学校举办十周年展览会,集中展示了学校使用的教材。由于那个时代各校都要求教师自编讲义,从讲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各门课程的师资以及他们的专长。教材中有部分是日本教师所编,如佐藤真的《力织机》《织物解剖》《纺织》《麻纺》等,以及永濑久七的《工场设计》《电气工学》。中国教师所编的教材占较大比例,其中具有设计性质的主要有《图案术》《纹织》《织物意匠学》等,其他还有大量染织工程类讲义,作者有陈之佛、朱光焘、蔡经贤、陶泰基、钱绩熙、莫继善等。毕业于该校的陈之佛先生后来成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开拓者之一。(www.xing528.com)
3.实习工场与实践教学
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是一个极重视实习环节的学校,这与学校造就工业实用之才的宗旨是一致的。其前身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开办之初,就将铜元局原动力、金工、木工、铸工、锻工等工场改为学校实习工场,后来学生人数渐增,原来的房屋不敷使用。随着学校的扩大,实习工场也年年增扩。到升格为工业专门学校后的民国十年(1921),学校达到鼎盛状态。其时,学校为学生配备了专门的画室,各类实习工场达20多所,从学校平面图看,工场建筑占据一半。染织科有9所工场,其中机织科7所,分别是手织第一工场、手织第二工场、手织准备工场、纹工场、捻丝工场、力织工场、力织准备工场,染色科2所,分别是染色工场和分析室。实习工场规模大大超过教室,体现了工业学校的鲜明特色(图5-12)。
图5-12 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实习工场外景
除场所宽裕外,学校为工场配置的设备在当时条件下也是相当先进的。以机织为例,力织工场(图5-13)备有缎子机、湖绉机、提花机、斜纹机、平布机、脚踏斜纹机及毛巾机共14台,力织准备工场配有络纱、整经、络丝、再缫、摇纬等机械。手织第一工场配有提花机21台、1300口提花龙头5只、900口龙头8只、400口龙头5只、200口龙头3只,并有配套的附属品与用具;手织第二工场拥有提花机8台、复动特别机与简单特别机各一台,并配套相应设施;手织第三工场(与准备工场合一)有织机9台,纹工场有各类日产轧花机6台,其他分工场也分别拥有自己的实习设备(图5-14)。这些设备满足了生产与教学实习的需要,在当时不亚于国内先进染织厂。
图5-13 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力织工场
图5-14 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力织提花工场
实习工场不仅硬件好,而且学校还配备了专门的实验管理员进行指导,后来取得卓著成就、名满天下的陈之佛、都锦生、常书鸿等诸位先生当年都曾兼任过工场管理员。
4.染织教育的杰出成就
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对染织设计的重视,可以从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社会效益等几方面加以说明。在学校教育中,有素描、色彩、水彩画等基础美术课,有图案设计和纹织设计课,有自编教材,并配有当时最先进的实习工场,真正做到了走在时代前列。课后学校则组织图案兴趣小组,将优秀的学生作品结集刊印以资鼓励。如民国九年(1920年),该校机织科丁巳级同学出版《织物图案全集》(图5-15、图5-16),许校长亲为作序,序云:“吾校机织科甲乙两种学生,既各以其精心定力,从事于图案之研究,时有所得,积之久而佳构渐显,乃更选其尤者,都凡百幅,汇编成册,凡织物之图案略备焉。是其为助于同学固已显矣。夫如是者,非所谓执一业焉。专而精之,本其所学以贡献于人者乎,其于自立助人之道两得。吾故乐而为志之。”[32]该校教师、著名美术家胡亚光为这本图案集题词“美术曙光”,在阐述缘起的前言中,同学们写道:“当夫欧战告终,世界和平。而国际之竞争与商战之剧烈更触目皆是。是以改良工业,实为今之要务,而机织之业尤占其重要焉!每观近来工厂之机织、商肆之织物,皆购诸西欧东瀛,实则彼国数年前之旧货陈腐老朽之花纹耳。所谓新式机械时新花样,又何时来哉?是故吾求织物之优良,必以自行改造花样,始招本级同人负笈工校,迄将数年肄业所得,觉可适于实用者,无非组织图案之类耳。”[33]《织物图案全集》虽然只是一个在校学生的图案集,但也反映了民国初年中国织物图案的基本面貌,说明该校的染织设计教育达到了一定水准。
图5-15 《织物图案全集》封面
图5-16 《织物图案全集》中的学生作品
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毕业生陈之佛和都锦生两人足可说明。陈之佛(1896—1962)(图5-17),浙江慈溪人,民国元年(1912)考入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机织科学习,毕业后因成绩优良留校工作,任机织工场管理员;后经母校推荐,东渡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学习,成为第一位在该校学习图案设计的中国留学生。民国十二年(1923)学成归国后,陈之佛原想重回母校任教,新开辟一个图案科,在染织设计教育上做一番事业,惜许炳堃校长已因病去职,其心愿未能实现。陈之佛后来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的设计教育事业,成为我国现代卓越的工艺美术家,培养了众多设计人才,特别在图案设计领域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作品和著述均十分丰富(图5-18)。
图5-17 青年陈之佛
图5-18 《之佛图案集》封面
另一位在染织设计上青史留名的是都锦生。都锦生(1897—1943)(图5-19),杭州本地人,民国八年(1919)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担任乙种工业(艺徒班)教习。都锦生在校期间,工校已引进一种新的丝织技术——像景织锦,这种织物是近代贾卡提花龙头诞生后的产物,可以制织风景、人像与绘画。都锦生经过学习钻研,掌握了技术后,辞职在杭州茅家埠开设了一家工厂,试织西湖风景织锦(图5-20)。这种风景织锦不同于传统的提花织物,是机织而成的风景画,受到了市场的欢迎。此后企业不断发展,终于成为一家全国知名的丝织美术工厂。都锦生先生的名字,与近代像景织物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紧密相关。
图5-19 都锦生像
图5-20 第一幅风景织锦《九溪十八涧》
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进染织产品的现代化方面功不可没。日本教习佐藤真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他在工校任教三年有余,回国后在日本《染织时报》发表《杭州之丝织业》一文,回顾了在杭州的工作及行业见闻,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他说尽管杭州是丝绸之府,但从业者十分保守,导致产品不能改良,不能与国外输入之优良织物竞争。但工校的创设改变了这一现状:“浙江德清人许炳堃氏……于宣统三年创设甲种工业学校,养成地方工艺厂之教员,附以机织传习所,养成职工徒弟,可称百端尽力矣。惟开办之初,技术未尽精善,乃招致我国京都模范织工、意匠图案工、穿纹工等之各专门技术家,以求制品之精良,始能着着进步。民国元年八月,留日学生朱光焘氏(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染色科毕业)创织物会社,其开办时,技术意匠及其他各事,有甲种工业学校为之援助,故成绩良好,其制品遂为市场所欢迎,此为官民协力之模范机业时代也。由此可知杭州机业之革新,一方因公家之尽力提倡,一方因当业者之自行觉悟,故得长足之进步。”[34]
的确,20世纪20年代以后,我国丝绸产品推陈出新,品种花色更新加快,很快赢得了国内市场。当时作为丝绸生产重镇的江浙沪地区,丝绸工厂林立,新产品不断涌现,与工校大量输送毕业生到企业有关。杭州本土著名丝绸企业——纬成、虎林公司,本是由工校染织科主任朱光焘、蔡经贤创办,员工多用毕业生,上海著名丝绸企业如美亚织绸厂招收的技术与设计人才也大多来自工业学校。此外,中国第一批本土纹制厂(花样设计)也由工校毕业生在杭州开办,打破了工业化初期日本人对纹制业的垄断,对丰富和创新丝绸花色品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这所学校真正做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正如校长许炳堃后来在回忆中所说的:“丝织物图案意匠等的进步,多赖杭工毕业生,丝织风景、照相、美术图画等,始于工校,成于都锦生。”[35]国产丝织品的快速进步有效抵制了舶来品的攻城略地,守住了本土市场,开拓了海外市场,该校染织科的设计教育功不可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