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染织教育始自清末。前述光绪二十四年(1898)湖北工艺学堂创办,其中设置了染织专业,为我国最早的染织工业教育,惜四年后因张之洞的调迁而停办。除此之外,在清末新政期间创办的设有染织科的工业学校还有:京师高等实业学堂、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前身即北洋工艺学堂)、天津北洋大学、苏州中等工业学堂、浙江中等工业学堂等,均为官办的工业学堂,民国后均改为工业学校。这些学校尤其是以染织为重点学科的苏州工业学校和浙江工业学校,在创办后数十年内为我国染织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从全国范围看,江苏省是纺织大省,其近代工业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实业学校的数量与规模也名列前茅,其中以染织为特色的主要有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和南通学院。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前身即为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办的苏州中等工业学堂,设染织科,是苏州培养自身工业人才的开端。民国元年(1912),苏州中等工业学堂与江苏省铁路学堂合并成立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校址在苏州三元坊东侧,南以沧浪亭为界,北到大太平巷(现为十全街西首)。同年八月正式招生,加上原有的96名学生,共有学生134名,分别编入土木科、机织科、染色科开班教学。由于纺织业是江苏的主导产业,毕业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学校得到了企业界的大力支持,教学设备在全国实业学校中堪称一流。民国十二年(1923),该校升格为江苏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后更名为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图5-8),全面抗战期间迁入上海租界继续办学,与上海工业专科学校合并。抗战胜利后,一部分返回苏州复校,成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一部分留在上海,为私立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1949年后,这两所学校均并入新成立的华东纺织工学院,为今东华大学的前身。
图5-8 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大门
江苏省内另一所知名的纺织院校是南通学院,此校前身为民国元年(1912)我国实业界先驱张謇在南通大生纱厂内附设的纺织传习所,第二年更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是我国近代纺织工业的生发地,由于技术落后,早期完全仰仗外国工程师,张謇深感如不办实业教育,就无从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遂在创办大生纱厂的同时兴办纺织教育,并亲任校长十六年。教员除日籍外,多数为归国的留美学生,之后学校逐步选拔毕业生出国深造以期他们回国后替代外籍教师。民国十六年(1927),学校变更为大学本科,改名为南通纺织大学,民国十七年(1928)与其他几校合并成立南通大学(图5-9),民国十九年(1930)经教育部立案南通大学易名为南通学院,继而成为南通学院纺织科。全面抗战爆发后迁沪,抗战胜利后迁回南通复校。1952年成立华东纺织工学院时,此校亦为主要学源之一。
图5-9 南通大学校徽
浙江与江苏同为纺织大省,特别是丝绸业十分发达,被誉为“丝绸之府”。早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杭州知府林启就创办了蚕学馆,民国成立后更名为浙江蚕业学校,后几经变迁,被认为是浙江丝绸工学院(今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然而在晚清与民国时期,该蚕校基本上是一所农业学校,并不从事染织工业教育,这种情况与苏州丝绸工学院的前身——成立于民国元年(1912)的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一样,属于蚕桑类农科而不是工科学校。浙江染织工业教育的真正起点是宣统二年(1910)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学堂设染织科,下分机织与染色两部分,创办者为留日归来的浙江德清人士许炳堃(图5-10)。民国成立后,学校更名为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民国九年(1920)升格为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民国十六年(1927)并入北伐成功后创办的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即今浙江大学的前身。但其中的染织部分被剥离出来,成立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继续染织教育。该校在全面抗战内迁期间解散,抗战胜利后部分复校,新中国成立后,其染织教育分别并入浙江丝绸工学院与苏州丝绸工学院。重组后的两校一改前身之农校性质,而以染织工业教育在全国享有盛名。
华北地区的染织工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山东等地。京师高等实业学堂创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民国成立后更名为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民国十二年(1923)升格为北京工业大学,民国十六年(1927)成为新组建的京师大学校的一部分,后京师大学校改为北平大学。北平大学由许多学校合并而成,其中工学院下设纺织系。全面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到陕西城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并入西北联合大学,为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纺织系,此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纺织工学院之前身,现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www.xing528.com)
华北另一所重要的染织学校是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即创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北洋工艺学堂,民国成立后改为直隶公立甲种工业学校,有织、染两科。学校于民国十七年(1928)改称河北工学院,几经停办、分合,在新中国成立后改组为天津大学纺织系,后又单列出来于1958年成立河北纺织工学院,之后以天津纺织工学院之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现改名为天津工业大学。
上海是近代纺织业重镇,但晚清至民国初年却没有一所像样的纺织院校,原因在于上海邻近杭州与苏州,所需纺织技术人才皆可赖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与苏州第二工业学校输送。此后上海陆续出现了一些私立性质的纺织专科学校,主要由纺织企业创办的职工养成所转化而来,其中重要的有申新系的中国纺织染工业专科学校、源于庆丰公司的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成立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由纺织企业家诸文绮先生(图5-11)创办的私立文绮染织专科学校,以及民国三十四年(1945)创办的上海市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这些学校和科系规模都不大,但都专注于纺织教育,并于1950年合并为上海纺织工学院,也是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东华大学)的主要学源。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通大学也设有纺织系,其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同样并入了华东纺织工学院。
近代纺织工业学校中,还有一所学校值得一提,即成立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的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此校本在南京筹办,因抗战而辗转至西南的四川乐山成立,故亦称乐山技艺专科学校。学校设有皮革科、造纸科、农产制造科、纺织染科和蚕丝科,其中纺织染科为染织工业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一部分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和天津纺织工学院,一部分改建为四川纺织工业学校,即今天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
图5-10 许炳堃像
图5-11 诸文绮像
除上述纺织院校外,还有分散在全国的20余所纺织类职业学校,其中有的也有悠久的历史与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此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我国的染织工业教育起步于清末,发展于民国时期。如果说,清末工艺学堂的培养目标还是以培训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为主,那么从民国起,则以培养工业化所需的中高级技术人员、产品开发与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即实业学校的办学重点向上移动了。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我国纺织工业迅速发展,人才紧缺矛盾突出,纺织学院也得以扩张和发展,进入办学盛期,为业界输送了大量人才。抗战时期是近代染织教育的转折期,学校或迁入四川、陕西等大后方,或迁入上海租界,度过了战争的艰难时期。抗战结束后,不少学校迁回原地恢复办学,加上一些新建的学校,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近代染织教育已初步形成规模。尽管如此,近代染织教育的基础还是较薄弱的,一般学校仅设机织、染色两科,丝绸学校则设缫丝科。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今天中国染织工业教育的基本格局终于奠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