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丽的时新服装:从袄裙到旗袍

华丽的时新服装:从袄裙到旗袍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良友》杂志在民国十五年的创刊号刊登了长城画片公司拍摄的电影新作《一串珍珠》剧照,几位女性同时穿着华丽的短袄长裙、短袄外罩长马甲和宽大的旗袍,同年第4期则刊登了一幅旗袍女性的照片,称“大家闺秀多服之”。从这些信息看,旗袍诞生于20年代的上海,与满族女装没有直接关系,是继上袄下裙后中国女性普通穿着的一种“时新服装”。

华丽的时新服装:从袄裙到旗袍

民国成立,满族宽博的女袍便过了时,汉族女子的袄裙延续下来,从宽衣大袖逐渐向适体合身发展(图4-5)。当时上袄流行高耸的元宝领,衣长到膝,裙长至脚背,袄裙上附加的装饰大为减少了。张爱玲在《更衣记》中也提到:“衣裤渐渐缩小,‘阑干’与阔滚条过了时,单剩下一条极窄的。扁的是‘韭菜边’,圆的是‘灯果边’,又称‘线香滚’。”[7]如果说,之前的大镶大滚把审美的焦点集中在女装的缘边上,其本身的面料是被忽略的,是露出来的一块“袄心”,那么到镶滚退居到不再引人注目的边缘,衣裙本身的面料和花样必然受到了重视。正如张爱玲所说:“我们的时装历史,一言以蔽之,就是这些点缀品的逐渐减去。”[8]

五四运动以后,上袄的长度缩短,腰身收缩,更加称身适体,袖长及肘,袖口呈喇叭形,又称“倒大袖”,袄的下摆亦呈圆弧形,与倒大袖的弧线相映成趣。裙子略为缩短,改变了马面裙的褶裥做法,任面料自然下垂。这种新式袄裙增添了女性的现代气质,使其更为妩媚,被称为“文明女装”(图4-6),一直流行到20年代后期。当时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沙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绊赶上去的时装,也同样地千变万化。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女人的衣服往常是和珠宝一样,没有年纪的,随时可以变卖,然而在民国的当铺里不复受欢迎了,因为过了时就一文不值”[9]。张爱玲《更衣记》中的这一段话,写的正是袄裙时代的社会与时尚。

图4-5 清末民初简化的女装

图4-6 月份牌上穿文明女装的女性

旗袍的诞生,是近代中国服装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人认为旗袍诞生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也有人认为在20年代初,张爱玲就持后一种说法,她还认为旗袍的诞生是对男子长衫的模仿:“一九二一年,女人穿上了长袍。发源于满洲的旗装自从旗人入关之后一直与中土的服装并行着的,各不相犯,旗下的妇女嫌她们的旗袍缺乏女性美,也想改穿较妩媚的袄裤,然而皇帝下诏,严厉禁止了。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10]服饰史研究者周锡保先生也认为:“旗袍在民初汉族妇女着者还不多;到二十年代中期始,逐渐流行起来;以后就渐为一种普通的服式;到三四十年代间已不论老小都改着这种旗袍,逐渐取代上衣下裙的形式。”[11]结合历史影像资料,旗袍在20年代初确已诞生,但穿着者主要是上海的部分时髦女性,不是很普遍。20年代中期以后,旗袍开始流行,30年代达到鼎盛期,不仅穿着者众,且其影响力越出上海传播到其他地区,包括香港台湾甚至新加坡。《良友》杂志在民国十五年(1926)的创刊号刊登了长城画片公司拍摄的电影新作《一串珍珠》剧照,几位女性同时穿着华丽的短袄长裙、短袄外罩长马甲和宽大的旗袍(图4-7),同年第4期则刊登了一幅旗袍女性的照片,称“大家闺秀多服之”。从这些信息看,旗袍诞生于20年代的上海,与满族女装没有直接关系,是继上袄下裙后中国女性普通穿着的一种“时新服装”。

图4-7 《一串珍珠》电影中的时尚女性

旗袍的风格几经变迁,最初诞生的时候,腰身较宽大,袖型亦为倒大袖,按张爱玲的说法,是有着宽大清正的“清教徒”风格的。20年代后期,旗袍的衣长及袖长有所缩短,且上半身在胸与腰间已略呈合体之势,滚边只有一条或两条,总体还较为保守。《良友》画报民国二十九年(1940)第1期刊登了一篇谈旗袍的文章,以图示形式展示了旗袍造型的流变(图4-8)。据称,因为民国十七年(1928)北伐成功,社会风尚有较大的改变,旗袍阔大的袖口逐渐变小,下摆提升,摆脱了初创时期的模样,标志着妇女的进一步解放。至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第二次颁布的《服制》,就将旗袍和袄裙同时列为国民女性的礼服了。

图4-8 旗袍款型变迁图(www.xing528.com)

(《良友》1940年第1期)

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代表的都市女性,不仅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的都穿着旗袍,而且年轻女性可以把旗袍穿出万种风情。这一时期可谓旗袍的鼎盛时期,其造型变得更美,式样更丰富,开始强调女性的曲线。尽管裁剪还是平面的,但轮廓更为合体。领子变高,紧紧扣住颈部,腰部收窄,彰显身材,下摆变长,垂至脚背,而复杂精美的盘扣、四周镶嵌的滚边和蕾丝,使旗袍变得美轮美奂(图4-9)。两边开叉较高的旗袍盛行于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933—1934),民国二十四年(1935)后又流行低叉。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战全面爆发,旗袍的长度开始缩短,民国二十九年(1940)又提到了小腿处。

20世纪40年代起,为了达到西方式的合身轮廓,旗袍在制作工艺上开始采用腰褶和胸褶,同时肩部的接缝线和装袖设计使旗袍的各部位更加贴合身体,从平面变成了立体。此时的旗袍,与20年代初诞生时期的旗袍有了本质的区别,裁剪方式不同,服装结构不同,更重要的是,从中体现出来的审美观念更趋向现代了。领子变低,装饰能免则免,出现了无袖旗袍。张爱玲说:“近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衣袖的废除……同时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装饰性质的镶滚也免了,改用盘花钮扣来代替,不久连钮扣也被捐弃了,改用揿扣。总之,这笔帐完全是减法——所有的点缀品,无论有用没用,一概剔去。剩下的只有一件紧身背心,露出颈项、两臂与小腿。”[12]旗袍的装饰简洁,不代表面料的花色单调,相反,剔去了附加的各种装饰,反而能让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面料本身。40年代的旗袍不仅更具现代性感之美,且花色更加丰富,变化更加自由了 (图4-10)。

综上所述,在民国建立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政府通过两次《服制》的颁布,从法律层面完成了我国近代服饰从本土走向世界,从等级森严走向自由开放的过程。从此以后,人们的着装风格更加自由了。我国的染织业通过最初的抗争赢得时机后,很快以改良创新为口号,不断推出时尚新颖的花样,以适应服饰的变革,为时代新潮推波助澜。

图4-9 月份牌上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女子

图4-10 月份牌上20世纪40年代的旗袍女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