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代丝绸产业的新型产品创新

中国近代丝绸产业的新型产品创新

更新时间:2025-01-0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与已往历朝历代的绸缎类产品相比,中国近代的丝绸品种有着与之截然不同的组织结构、产品规格,很多传统的品种与花色被保留下来,并进行了改良和提升,同时大量的新产品又得以开发。日积月累,国内厂家所生产的绸缎类新型产品数以千计。[40]图3-30花塔夫绸局部一类改良产品以原料更新为主。而花软缎等系列缎类产品的问世也与人造丝的应用有关。

与已往历朝历代的绸缎类产品相比,中国近代的丝绸品种有着与之截然不同的组织结构、产品规格,很多传统的品种与花色被保留下来,并进行了改良和提升,同时大量的新产品又得以开发。当时影响丝织品品种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许多新产品是在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如华丝葛,是在日本产品的竞争下产生的,贾卡织机、纹板等的使用以及现代精练技术的提高为它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而商业竞争又促使产品不断改进和更新,从而出现了同系列的多种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因素是最为重要的。纺织原料、生产工具、练染技术等各种因素的改进和发展,特别是贾卡织机和人造丝的应用,大大地扩展了织物的种类。[37]同时,流行时尚的变化、商业竞争也是影响品种发展的因素。日积月累,国内厂家所生产的绸缎类新型产品数以千计。

1.传统品种改良

和棉布一样,近代以来,有相当一部分的丝绸传统品种通过改用手拉机和电力织机织造,或引入人造丝等新型原料,实现了产品改良。这些织物与用手工木机织造的同类型产品虽然在组织结构上并无大的变化,但在外观、性能等方面都进行了提升,从而衍生出了一系列新品种,可称为“不变中的改变”。

最为主要的改良体现为织物门幅的扩展。这是因为织物要“放宽门面,非用力织机不可,盖四五十吋宽之绸,手织颇为不易”,而采用半机器或机器作动力驱动的梭子,在织口中一次抛投可行进的距离更远,因而所织成的织物门幅更宽,“即(手织)能织亦货少而价因之贵,不如用力织机之省工也”。[38]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平纹组织制织的素纺绸织物。素纺绸原为手工织造之土绸,其历史十分悠久,各地都有生产,如产于杭州的称杭纺,产于盛泽的称盛纺,产于四川的称川纺,其中又以杭纺为最佳。传统使用木机生产的土纺绸,由于以人手抛投作为动力,所以门幅较窄,一般只有1尺5寸到1尺6寸左右。改用手拉机生产的洋纺(因手拉机又称“洋机”而得名),因为使用飞梭装置进行投梭,门幅可扩至2尺以上,如二○五洋纺(门幅2尺5寸)、二三洋纺(门幅2尺3寸)等。而使用电力织机生产的电力纺门幅又扩至2尺4寸以上,较土绸的门幅扩展了近二分之一。[39]此外,织物的经密也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较为典型的是花塔夫绸(图3-30),它原产于法国巴黎,“塔夫”这个名字正是法文taffeta的音译。这种织物是一种单层提花纺绸,通常以桑蚕丝作经线,纬线以桑蚕丝为主,也有使用人造丝的,在平纹地上以八枚经面缎纹起花。民国时期国内丝织业开始对其进行仿制。由于花塔夫绸的经密较大,一般在100根/厘米以上,因此对织机的要求十分高。最初曾在手拉织机上试制,但效果不太理想,直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才由苏州东吴丝织厂在电力机上试织成功。[40]

图3-30 花塔夫绸局部

一类改良产品以原料更新为主。仍以纺绸织物为例,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的电力纺就是以厂丝作为原料,并又可细分为全厂丝电力纺和半厂丝电力纺(纬为干经或土丝)两种(图3-31)。此外,还有一些以人造丝为原料生产的素纺绸织物,其中以无光人造丝交织而成的素纺绸被称为无光纺,而经纬线全部采用有光人造丝织造的则被称为有光纺。而花软缎等系列缎类产品的问世也与人造丝的应用有关。花软缎当时也称花巴黎缎、玻璃缎,是人造丝与桑蚕丝交织形成的新产品,于民国十四年(1925)由留法回国的杭州纬成公司朱维谷率先设计并推向市场后,获利颇丰,从而推动了人造丝在丝织同业中的使用。花软缎的地部由经线与甲、乙两组纬线以组合八枚经缎的形式交织,为单层结构,花部则采用纬二重组织,一组纬线以浮长及平纹形式起花,另一组纬线则与经线交织成重平等背衬组织。如织物采用生织熟练的方法下机后染色,利用桑蚕丝和人造丝的染色性能差异,可使织物产生花地异色的双色效果;而三闪花软缎则是在此基础上,将其中一组纬线在织前先染色,织物下机后再练染,从而形成了两色纬花、花地三色的三闪效果。另一部分大花型的花软缎衍生出软缎被面,织成后按条裁开销售,特别是30年代前后,阔幅电力织机的问世又促进了独幅软缎被面的诞生。

另一类改良产品则是在继承原有工艺的基础上,开发或引入一些新技术和工艺。如绉类织物中的单绉、双绉、乔其绉等都是利用对经纬线加工工艺的巧妙设置,在织物上呈现均匀而富有趣味的绉纹的。单绉也叫碧绉,原系日本制造(日本名福井绸、福津绸),运销印度而转辗由在沪印度洋行来样定织,故又称印度绸。民国时期,在其影响下,国内丝织业开发出了由一根强捻的粗丝(抱线)与一根较细的无捻(或弱捻)单丝(芯线)并合反向加捻而成的碧绉线,与传统使用单向加捻纬线生产的湖绉等产品相比,利用碧绉线生产的单绉除纬线收缩在绸面形成水浪波纹外,还有螺旋纹线形成的粗绉纹,绉缩效果更为强烈。双绉(图3-32)的经线不加捻,纬线则使用S捻和Z捻的丝线交替织入,通过不同捻向纬线扭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表面绉缩效应更为细腻。由于其使用的纬线捻向不同,所以需要在双面双梭箱织机上生产。[41]乔其绉的经纬线均采用2S2Z的强捻丝线交替排列,因此织物不仅在纬向,而且在经向也具捻缩作用,表面的绉效果更为强烈。而“乔其”这个名称是法文georgette的音译,因此极有可能是当时国内厂家对国外相同织物的仿制。除此之外,民国时期还出现了利用组织起绉这种古代中国没有的新型起绉法,通过组织的设计和变化,使织物经纬线实现长短浮长交错排列,从而达到在织物表面实现绉缩效果的目的,创造出了大量的绉织物新品种。如缎背绉、留香绉等通过重经或重纬组织的使用,利用表里层不同组织间的缩率不同,使织物表面呈现绉缩效果;新芳绉、浪娜绉、安琪绉等新产品则是利用斜纹变化组织来形成绉缩效应。

图3-31 电力纺局部

图3-32 双绉局部

2.新诞生的织物大类

近代是中国丝织业由旧式土绸向新式洋绸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吸取国外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特点的基础上,丝织业者创制出了一大批新的织物品类。(www.xing528.com)

葛类丝织物是诞生于近代的一大丝绸品类,主要指质地较为厚实、表面具有横向凸条纹的丝织物。近代中国的葛类丝织物是在舶来品、贾卡提花装置和动力织机等影响下的产物。据《实业志》载,民国五年(1916)左右由于日货野鸡葛行销江浙市场,湖绉等传统产品受到冲击,于是当地厂家利用贾卡提花龙头和半机器化生产的手拉机,以土丝作经,在平纹地上以八枚缎纹显花,创织出华丝葛(俗名“华丝布”)这个新品种,华丝葛因为价廉物美,颇受欢迎。随后各地又开发出明华葛、爱华葛、巴黎葛(或作玻璃葛)、素毛葛(图3-33)等一系列具有共同外观特征——厚实而呈横向凸条纹的品种,借鉴日语的音译,形成了以葛命名的一个丝织物大类。这个时期生产的葛类丝织物特别是素葛以交织物为主:经线常用真丝长丝(生丝或熟丝,土丝或厂丝)、人造丝,也有少量采用绢丝的;纬线较粗,以棉、毛纱线等价格比较低廉的短纤维纱线为主,也有以全毛股线作纬的。[42]

绨类织物与葛类织物同样具有经细纬粗的工艺特点,但由于经纬线的直径差较葛类小,因此外观上“横畦纹不若毛葛之显明”[43],而且也更为厚实和粗糙。近代意义上的绨类织物出现年代较晚,其前身是明清时期的线春、线绉、罗缎和洋湖绉等织物。所谓线春是肥丝作经、打线(加捻的丝线)作纬、平纹地上起斜纹花的织物,“洋湖绉”是清后期对一种进口丝经棉纬平纹织物的称呼,这些特点都可看作是近代绨类织物产生的技术基础。[44]据载20世纪初,河北高阳首先使用人造丝与棉纱交织生产绨类织物,民国十五年(1926)人造丝上浆法解决后,绨类织物得到飞速发展,成为人造丝与棉纱交织品中最为流行的产品。[45]当时所见的绨类织物以提花的暗花织物为主,其组织结构常采用在平纹地上以缎纹或斜纹组织起花,由于织造工艺较为简单,因此当时大量的小型电机丝织厂都以此作为主要产品(图3-34)。

图3-33 素毛葛

图3-34 电机美丽线绨

当时,由于服饰制度改革,服用毛织物的需求量,特别是在制服和男用礼服方面大幅上升。为了抵御舶来毛织物的倾销,除了建立民族毛纺织业外,国内一些丝绸生产厂家开始尝试织造厚重坚挺型丝织物来与舶来品呢绒一较短长,最初的模仿对象是直贡呢和哔叽等高级进口精纺毛织物,同时又继承了诸如库缎、宁绸和茧绸等传统厚重丝织物的某些特色。如杭州纬成丝呢公司试制成功的斜纹宁绸和纬成丝呢、江苏厂家推出的文华丝呢等,这些产品据说“物质坚韧,价值轻廉,极合新服制之用”[46]。随后应运而生的众多仿毛丝织物,如大伟呢 (图3-35)、丝直贡呢、安迪呢、充华达呢、东方呢、博士呢和雪花呢等,均具有表面粗犷少光泽、质地丰厚的效应,形成了以呢命名的一系列丝织新品。

另一个重要的新织物大类是像景,这是对丝织人像和风景织物的总称,它的诞生是民国时期丝织技术对传统织锦工艺的一大创新(图3-36)。像景织物与哥白林织物类似,后者因17世纪法国染织艺术家哥白林创制而得名,是一种可以织出风景花卉的提花织物,民国时也称西洋缀锦。一般经纬线均用棉纱,经纱用4~6种色纱,纬线用3~4种色纱,经线各色组合,可得十数色之多。像景织物可以织出较立体的花卉与风景纹样,一般用于窗帘、沙发布、座椅面、家具覆盖织物等,也可用于挂毯,或织造美术作品。民国时期,哥白林织物以进口为主,也有仿制的,以提花龙头制织,需要绘制复杂的意匠图。

图3-35 大伟呢

图3-36 着色像景织物

19世纪初,法国人贾卡发明用纹板控制的提花织机后,一种表现更为细腻的像景织物在欧洲诞生了。[47]后来,贾卡织机传入日本,后又辗转传入中国,虽无明确资料说明西方像景生产对中国的影响,但据国民政府工商部所做的调查,国产像景是“用以替代舶来品之西洋画”,可见当时已有西方的像景织物传入中国,并对国产像景织物的诞生产生了一定影响。受此影响,国内的丝织业者在继承传统织锦中的纬重组织结构以及西方阴影组织的基础上,突破一般丝织物的提花方法,成功试织了像景织物。由于采用了棒刀、多梭箱装置和贾卡提花龙头等新型设备,即使“工巧如伟人像片,风景摄影,以及名家之书法丹青,均易表现于织物之上”[48],其图案十分写实和逼真,成为最能代表民国时期机器丝织技术水平的丝织物大类之一。[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