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印花工艺虽然种类繁多,历史悠久,但是由于传统丝织业的发达,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印花业的发展,因此经过精练后的坯绸大部分也都只染色而不印花。民国元年(1912)日商松冈洋行在上海虹口开设永隆印染厂,开始输入新型印花工艺,但对工艺技术十分保密。民国四年(1915),悦新机器印花厂在上海创办,但所谓的机器,只是用手进行喷雾的压缩空气机,在工艺上还是以传统的水印为主。这种工艺较为简单,在印制时先用钉子将织物绷紧后固定在台板上,根据图案要求将镂花版放于适当位置,然后再用毛刷将染液揩刷在绸面上,即形成图案,接着再用喷雾器按需要喷一至数套底色于绸面,最后把绸匹放入密蒸箱蒸化固色。由于此法将用酒精溶解后的染液借助高气压喷成雾状,而喷雾器既可以通过空气压力的不同来调节色泽的浓艳,也可通过镂花型版在坯绸上直接喷出所需图案,其图案边缘往往呈不规则状,别具一格,而织物门幅阔狭、花型亦不受限制,原材料消耗也少,非常适应市场图案流行变化的快速转变。但另一方面,使用这种方法印制的织物色牢度较差,染料与纤维的固结性不好,且不能以深色作底色。
到了民国八年(1919),钦英斋在上海成都路开设中国机器印花厂后,国内印花业才开始仿效日本采用新型浆印绸缎技术。[27]这种工艺技术较水印法繁琐,先将较绸幅宽稍宽的镂花型版置于坯绸上,将染料调和到糯米粉浆中,再用桃木薄片将不同颜色的色浆一套套刮上去,然后满匹刮以地色的色浆,进行蒸化固色后水洗去浆。这样印制出来的织物图案轮廓清晰、立体感强、水洗不褪色,但由于业者为降低成本,常以细糠粉、糯米粉、面粉等作为糊料,这种糊料多少含有不易去除的色质,所以导致成品的色泽不够鲜艳。
此外,还有碳化印花、金银粉印花等新型工艺。碳化印花一般用麦粉浆和酸性染料调成色浆,适用于桑蚕丝和人造丝的交织织物,可利用桑蚕丝耐酸不耐碱而人造丝耐碱不耐酸的不同特性,将不需要的人造丝经碳化作用烂去,20世纪30年代流行一时的烂花绒(图3-20)就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烂花绒的坯绒是一种经起绒织物,采用桑蚕丝作地经及地纬,人造丝作绒经,坯绒下机后,将浆料印在所需图案以外的绒毛上,即可通过碳化作用烂去非图案部分的人造丝,露出由桑蚕丝交织而成的地部,这种工艺也称“烂花”。 所存图案部分的绒毛经过漂洗、染色、整刷,就最终形成了烂花绒织物。金银粉印花与传统的泥金工艺相似,印制时先将溶解的树胶或淀粉浆依照镂花型版位置印在织物上,在黏合剂未干时,用喷散箱或手将金属粉洒在织物上,将其一边提起,在背面轻轻敲击,抖落多余金属粉,然后送入锟筒轧压使其胶着,待干后刷去浮粉即可。[28]
图3-20 烂花绒织物局部
由于创办印花工厂所需资本较染整厂来说数额巨大,而且机器精细复杂,需要良好的技术与管理方法才能顺利运行,因此当时市场上流行的印花棉布都是舶来品,以日本货为最多,流行的图案和颜色均纯系欧化或日本化。后来,英、日等国陆续来中国设厂,开始印制符合中国人欣赏习惯的图案。起初主要印制红、酱等单色花布,图案较为简单,结构也较呆板,后来逐步扩展到印制二到三套色的麻纱、线纺、直贡、色丁布等织物。(www.xing528.com)
由于外商的印花棉布价格低廉,每码仅售三四角,因此十分畅销。于是国内的民族资本也纷纷设法购机,进行印花棉布的生产(图3-21)。当时引入的主要设备是辊筒印花机。所谓辊筒印花机是由一铁辊筒和刻有凹形图案的铜制辊筒及浆盘等组成的,铁辊筒上卷有增加弹性用的毡带,刻花辊筒则围绕铁辊筒呈放射式排列。刻花辊筒的数目一般有4套、6套、8套和10套等,民国十六年(1927)达丰染织厂就已经引进了四筒印花机。刻花辊筒下方是浆盘,当布匹通过铁辊筒与刻花辊筒之间时可供给色浆,即印出图案。此外,还有与之配套的汽蒸机、蒸化机、热风烘燥机、平幅皂洗机等辅助设备。这种机器印制的棉布图案层次丰富,结构清晰,非常适合印制云纹、线条花等精细的图案;另一方面,所印的坯布门幅愈宽,布边与中间的对花精确性愈差,因此限制了图案循环和织物门幅的大小。同时,先印好的花纹容易受到后印花时刻花辊筒的挤压,从而影响色泽鲜艳度,要避免这个问题需要在正式开印前消耗大量布料进行机器调试,刻花辊筒的雕刻又费工费时,因而这种印花设备较为适合大批量的生产。
图3-21 印花车间
到了20世纪40年代,我国的棉布印花业已有了飞速发展,在印花用的染料方面,纳夫妥染料和还原染料逐步取代原来的直接染料和盐基染料,特别是还原染料被用于直接印花,色彩选择多,工作方便,是各大印花厂的主要用品。最初国内的工厂没有刻花辊筒的雕刻技术,连达丰厂也是交给在上海的日本人代为雕刻刻花辊筒的。到40年代后期,各印花厂都已普遍掌握了这项技术,当时常用的有手工雕刻、压纹雕刻、缩小雕刻等多种方式。同时,印花厂开始普遍采用快速汽蒸机蒸化,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日资印花业被全面接管,国产印花棉布销路甚广,并销售到南洋、印度等海外市场。由于市场竞争的结果,印花棉布的图案和颜色十分丰富,图案设计具有针对性,如销往农村市场的以大中型花卉为主,销往都市市场的融合了欧美与东方风格,大多为细碎复杂的满地花,色彩变化多端,以雅洁的色调为主(图3-22)。民国二十四年(1935),为适应市场对夏季产品的需要,厂家又开发出浅色印花工艺,花样较深色大花图案复杂。到了民国三十四年(1945),市场开始流行深色满地花、素雅色散点花等新花型,厂家又开发出一种在精元染色地上直接印花的工艺,这种薄型纯棉布花型小,成本低,利润高,因此生产范围很广。
图3-22 民国时期的印花棉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