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手工丝织业所采用的原料即土丝多由农家手工缫制而成,具有“丝色不洁”“粗细不匀”“丝缕轻重不等”等难以克服的缺陷,特别是面对高速生产的动力织机,其强度不能承受织机的拉力,只能充当纬线。即便是晚清著名的辑里湖丝,虽“上车摇过”,仍然存在条分不准、匀度不及的致命伤,而用于机器丝织的蚕丝“匀度都需八十分以上,而辑里丝之匀度,至多不过四十至五十分间耳,……不适用于机器生产”[1]。随着欧美机器丝织业的发展,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逐渐下降,欧洲因为中国丝的条纹太粗,改用棉花代替,而美国则对此发出“如果这样下去,丝价将再度下降,丝将失去市场上的地位”的警告。
而适合于机器丝织生产的蚕丝要求“条分匀整,类节去净”,且少有断头,这种蚕丝需使用机器缫制,因而被称为“厂丝”。中国的机器缫丝业始于晚清,但当时所生产的厂丝几乎全部出口。直到民国初年,随着改良蚕种比例的增加,以及织机的换代和织物质量品位的提高,厂丝才逐步用于国内丝织业,因此,国产丝绸产品中厂丝与土丝的比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开始时,厂丝用于织造提花丝织物,罗、纺、线春等生货织物依然使用土丝织造,但土丝织造的织物“经纬线缕粗细不匀,挑丝疙瘩触目皆是,稍一揉弄,即已起毛”,随着机器化生产程度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江浙沪地区,生货织物用土丝的也越来越少。当时常用的厂丝是桑白厂丝,即用改良桑蚕种的蚕结成的白桑蚕鲜茧,经烘茧后,在缫丝厂(图3-2)用缫丝机根据织绸的条份缫成的丝;最细的为9/11D,粗的有30/32D,此外还有11/13D、13/15D、14/16D、18/22D、20/22D、22/26D等多种规格,其中9/11~14/16D规格的为细丝,14/16D以上规格的为粗丝 ,最常用的是20/22D规格的厂丝。[2]也有按丝的匀度分为SPECIAL AAA、AAA、AA、A、B、C、D、E、F、G十等,国内机器丝织业所用的一般为AAA级以下的厂丝。
图3-2 机器缫丝厂
厂丝之后,在丝绸生产使用的原料中又出现了人造丝,所谓人造丝英文名为artificial silk yarn,国际统称为rayon(嫘萦),是植物性纤维经过化学加工再造出来的长纤维,因为其性状似蚕丝,故得此名(图3-3)。自19世纪法国人发明人造丝后,各国纷纷建厂制造,产量迅速增加,改变了世界丝织业原有的发展道路。在清末时,我国已有少量人造丝进口,但主要是用于专门织造丝边和丝线等产品。民国以后,人造丝的应用日益广泛,舶来品不断增多。面对是否在丝织业中使用人造丝这个问题,业者分成拒、迎两派,各执己见。其中持抗拒态度的大多是旧式机织家及以经营蚕丝为业者,而将人造丝引入丝织生产并对其持欢迎态度的正是新兴的机器丝织业,他们认为与其让舶来品源源流入,不如自己用原料生产产品来代替洋货,以减少损失。后来改良织物公会决议,仿照舶来品生产的新产品,因为染练的关系,非天然丝可以取代,因而准予通融,但生产固有绸缎(指缎罗纺绉等)仍禁止使用人造丝。
图3-3 铜氨人造丝纵向及横截面形态(www.xing528.com)
然而,由于“人造丝乃时代科学产物,非闭关政策所能抑制”,特别是它不像蚕丝的产量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可以根据“需要而任意增加。其光泽美观,复超天然丝而过之。且价格特低,合于经济,可以贵贱同享”,并且由于与蚕丝的染色性质不同,“如用两类人造丝与真丝混染,一种染料可得三种花色”。[3]因为这些优点,在丝织品中掺用人造丝的趋势不可阻挡,人造丝日益成为丝织物的主要原料(图3-4)。起初由于强度较低,人造丝常用作纬线与用作经线的厂丝交织,创制出巴黎缎、花香缎、鸳鸯绉、花丝纶等新品种。民国十五年(1926)“浆麻法”被发明后,人造丝强度大大提高,逐渐被用作经线,使绸缎品种从过去单一的真丝织品,发展出人造丝织品、蚕丝人造丝交织品、人造丝棉纱交织品等各种品类。尤其是明华葛、线绨、羽纱等交织产品的畅销,使得资金不多的、使用电力织机生产的小型机器丝织厂得到发展,仅上海一地在抗战前就出现了多由失业织工投资的400余家小型机器丝织厂。
图3-4 民国时期利用人造丝生产的织物
原料上的革新也促进了织机的革新,由于当时织物常同时采用人造丝和真丝两种不同的纬线,织机原有的单梭箱已不能满足织造工艺的要求,从而发展出了双梭箱、多梭箱织机。近代丝绸新产品中的佼佼者——织锦缎、古香缎以及类似的提花产品等,就是利用人造丝和真丝交织,采用双梭箱装置织造而成的。丝织原料的两次更新发展,引起了中国传统丝绸生产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一系列绸缎新产品的问世,是传统丝织业实现近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