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除了鸦片战争以外,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使传统染织业损失惨重,特别是江南地区,可谓元气大伤。但战争导致的人口急剧下降,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染织业向工业化的转型。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咸丰元年(1851),一路北上,战火烧向江南。咸丰三年(1853)三月十九日,太平军攻克南京,清军负隅反击,古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死伤无数,江宁织造局也被战火所毁,织工四散。咸丰十年(1860)、十一年(1861),太平军又先后占领苏州、杭州,苏杭两地的织造局被迫停闭。太平军与清军在江南地区的战争持续多年,其间,江南三织造几乎毁坏殆尽,其中江宁织造局“片瓦无存,机具亦尽毁失”,苏州织造局的织染、总织两局,“房屋机张器具及花本等项,件件皆遭毁损无存”,局中匠役不是死于战火,就是“随之星散”,“往他处别业谋生者,亦复不少”。杭州织造局也遭同样厄运,太平军攻打杭州时,机匠被迫上城守防,战后清点,“匠役死伤无数,机张尽毁,衙署册档案卷等尽遭残损”,次年,外造织局又“俱毁于兵”[40]。经此劫难,江南三织造元气大伤。
战争的破坏不仅限于宫廷染织业,民间染织业更是首当其冲。以晚清民间丝织业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为例,在全盛时期的乾嘉年间,民间不仅机坊众多,且产品十分丰富。鸦片战争后,南京丝织业虽有所停滞,但仍有相当规模,而“洪杨兵起,金陵适当其冲,织工流离四散,缎业因之萧条”[41]。太平军攻下南京后,大量机户外逃,流寓他乡。待清军同治三年(1864)克复江宁,机户们却没有如期归来,政府虽然多方设法,招徕机户复业,却已无法恢复元气了。光绪六年(1880),海关曾派员对南京丝织业进行调查,尽管此次调查对咸丰三年(1853)南京织机5万台的总数可能估计过高,实际数量大约在3万台左右,但战后织机总数仅剩5000台应该是可信的,而包括缎机、云锦织机与建绒织机在内的高档织物生产则较战前萎缩了八成。由此可见,虽然离战争结束已有近二十年,但由于南京丝织业所遭受的损失巨大,恢复状况不尽如人意。丝织业重镇苏州和杭州的情况也与南京相似,据《杭州经济调查》记载:“杭城机户,昔以万计。洪杨之役,遂致星散,幸存者不过数家。”[42]徐新吾主编的《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对太平天国战乱前后江南主要城市的织机数做了一个比较,如表1-2所示。
战争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大量人口的损失,使丝绸业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一时失去了纺织生产的劳动力基础。当然,在幸运地没有被战争波及的地区,如江苏盛泽、浙江绍兴与宁波等地,织机并没有减少,反之还因为其他地区的人口迁入而有所增加。如果说,太平天国运动之前,纺织品生产因面广量大而成本低廉,对外来织物的倾销有一定抗衡能力,那么战乱之后,由于原料腾贵,人工高昂,本土纺织品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已无力抵御价廉物美的舶来品了。太平天国运动无疑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其带来的后果是悲剧性的,但历史也在这里打开了另一扇窗:也许是人口红利导致的低成本生产不再具有优势,机器生产也因此悄然进入了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www.xing528.com)
表1-2 太平天国运动对江南丝织业的破坏[43]
资料来源:徐新吾主编:《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