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主要目标在于制造出能够完成脑力工作的机器。此前,我们已经探究过人工智能与数据的强大组合。数据是数字时代典型的财富,是专为承担脑力劳动的机器量身打造的。可以预知的是,相对于最杰出、最具想象力的人类医疗研究者而言,未来人工智能在数据领域的应用将在人类攻克癌症之战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章将聚焦人工智能对人类能动性的威胁。往大了说,人工智能威胁着人类作为自身命运掌控者的地位;往小了说,这是一次对于人类脑力工作的挑战。如果机器进行脑力劳动的能力日臻完善,那么,作为传统脑力劳动者的人类该如何获得酬劳呢?
有两大偏见让我们洋洋自得,认为人类能在由人工智能构建的未来继续有所作为。其一是对于未来数字技术的偏见。我们往往过分局限于当下机器的不如人意之处,而对它们的更新换代能力漠然视之。我们应当避免重蹈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些象棋大师的覆辙。在他们眼中,被他们轻松击败的机器缺陷众多,因而未来的象棋计算机也难成大器。但关于机器学习预期进展的调查表明,未来的数字机器或许会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是过分看好人类自我能力的偏见。在人类例外论的影响下,人类将自身的思维能力描述为机器无法模仿的本领。我们承认机器可以在计算能力上击败我们,却坚称它永远不可能比我们聪明。依照这种观点,智慧绝不等同于一连串由计算机执行的指令。我认为,一旦这两大偏见消除了,我们对于人类在未来的工作领域中占据的地位便不再信心十足。在极端高效的数据处理机器大行其道的年代,相信人类的智慧,相信梦想的能力(认为一些偶然的梦境能帮助我们走出山重水复的绝境),我们能做的也就仅此而已了。
聘请人类工作需要支付酬劳,这一事实形成了强有力的经济激励机制,刺激人类不断研发可以更出色地完成一项工作且成本更低的机器。聘请人类劳动者需要支出成本,机器不需要。许多人类劳动者拖家带口,子女需要吃饭、穿衣和接受教育,他们自己偶尔还想度个假,有时还会生病。于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工资能够应付这些开支。当然,机器也需要保养,但它们可没有这么多的心愿。(www.xing528.com)
这种不利于人类工作的经济主张并不是数字革命时期专有的,这也是工业革命时期的一大特征。蒸汽锤(一种由蒸汽驱动的巨型工业用锤)的发明者詹姆斯·内史密斯(James Nasmyth)希望“能自动运行的机械工具”有助于避免“手工劳作中的差错”。据他所言,“机器从不会酩酊大醉;它们的双手从不会因过度劳作而颤抖;它们从不会旷工,也不会因闹着加工资而罢工;它们的精确高度、规律性强,制造出的机械结构要么精妙绝伦,要么敦实厚重。”
数字技术给人类工作带来的危机远比内史密斯口中“能自动运行的机械工具”带来的冲击要大得多。当人类工作者面临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时,他们的应对方案是将自己重装升级为2.0版。数字机器发展迅速,也就意味着即使将人类升级到3.0版的策略,至多也只能在数字经济时代觅到一处临时的避风港。人工智能是数字霸主,能将人类应对技术性失业潮的传统策略化解于无形。当机器学习这一秘密武器与海量数据相结合时,科技革命前期的机器所缺乏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在数字时代的机器身上将一应俱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