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量子阱前奏:超晶格的发明

量子阱前奏:超晶格的发明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激光器发展历史上,量子阱的发明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68年,江崎和朱肇祥发现超薄层晶体存在量子效应,也就是超晶格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通过改变超薄层的应变量使能带结构发生变化,发展起来了应变量子阱结构。近看是规则排列,远看还是规则排列,两种或者多种规则之下的晶体,就是“超”晶格:超薄,超晶格,量子效应,然后就有了量子阱:量子阱,就像是挖一条战壕的作用。战壕要窄,量子阱的有源层要薄。

量子阱前奏:超晶格的发明

光电行业与晶体密不可分,晶体之美在于规则与共享。

人生从来不是单一的规则,晶体也不是仅仅一种排列规则。在激光器发展历史上,量子阱的发明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江崎(Esaki),比亚里夫(A.Yariv)大5岁,19岁那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那一年是1944年,日本侵华战争后期。

江崎在博士期间(20世纪50年代),发现PN结的隧穿现象,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奖

笔者对量子隧穿的理解就是,原本用一堵墙挡着敌人,结果墙比较薄,敌人都不需要绕道而行,直接破墙而入,省了许多力气。

江崎

20世纪60年代末,江崎在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做研究。那会儿的IBM不是现在咱们熟悉的这个跨国大公司,而是美国著名的研究机构之一。当时两大著名研究机构:一是贝尔实验室,二是IBM研究部,吸引着全世界优秀的科学家在此做学术。

1968年,江崎和朱肇祥发现超薄层晶体存在量子效应,也就是超晶格的概念。(www.xing528.com)

当超薄有源层材料厚度小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时,有源区就变成了势阱区,两侧的宽带系材料成为势垒区,电子和空穴沿垂直阱壁方向的运动出现量子化特点。从而使半导体能带出现了与块状半导体完全不同的形状与结构。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通过改变超薄层的应变量使能带结构发生变化,发展起来了应变量子阱结构。

什么是超晶格?近看是规则排列,远看还是规则排列,两种或者多种规则之下的晶体,就是“超”晶格:

超薄,超晶格,量子效应,然后就有了量子阱:

量子阱,就像是挖一条战壕的作用。

如果你挖个足球场那么宽的坑,就是个体材料啦,其实起不到限制与保护的作用。

战壕要窄,量子阱的有源层要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