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晶玻璃的热处理对结构的影响分析

微晶玻璃的热处理对结构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7.6不同温度下w/w为0.73微晶玻璃的XRD曲线图7.7为w/w对微晶玻璃显微结构的影响。从图7.8中可以看出,当热处理温度为730℃时,微晶玻璃析出少量的晶体,且呈颗粒状堆积在一起的小晶体,分布不均匀,这与730℃时XRD曲线的分析结果一致,样品结构可以认为是以玻璃相为主。

微晶玻璃的热处理对结构的影响分析

图7.5为不同w(CaO)/w(SiO2)条件下微晶玻璃的X线衍射曲线。从图7.5中可以看出,当w(CaO)/w(SiO2)为0.51、0.73和1.03时,微晶玻璃的主晶相为铁透辉石(Diopside,Ca(Mg0.6Fe0.4)(Si1.6Fe0.4)O6),次晶相为钙铁辉石(Hedenbergite,CaFeSi2O6)。但当w(CaO)/w(SiO2)为1.03时,微晶玻璃的主晶相为铁透辉石,次晶相除析出钙铁辉石外,还析出白硅钙石(Bredigite,Ca1.7Mg0.3SiO4)。随着w(CaO)/w(SiO2)的增加,主晶相未发生变化,而次晶相发生了改变,衍射峰强度明显增加,表明晶体含量增加。这与何峰等[173,181,183]的结论相似,即CaO含量变化不会影响主晶相的变化,但可以促进晶体的析出。

综上所述,氧化钙的引入会形成单方向的O2-离子连接而出现断点,削弱网络结构,对促进微晶玻璃的晶体析出是非常有利的,并且不改变主晶相的变化。

图7.5 不同w(CaO)/w(SiO2)条件下微晶玻璃的XRD曲线

图7.6为不同温度下w(CaO)/w(SiO2)为0.73的微晶玻璃的X射线衍射曲线。由图可知,热处理温度为730℃时,样品的衍射曲线呈馒头状,表明样品中主要以玻璃相为主。虽然此温度是形核温度,但是由于形成晶核的尺寸非常小,导致样品中晶体含量较少,在衍射曲线中出现馒头峰。当热处理温度为830℃时,与DTA曲线中的析晶放热峰温度接近,有晶体析出,经分析样品析出的主晶相为铁透辉石(Diopside)。当热处理温度为930℃时,此时温度高于析晶放热峰温度,因此,除了析出830℃热处理时玻璃的晶相外,还可能析出其他的晶相,经过对样品分析,确定此温度玻璃析出的主晶相为铁透辉石,次晶相为硅灰石(Wollastonite),与830℃相比出现新的晶相——硅灰石。热处理温度为1 030℃析出的主晶相为铁透辉石,次晶相为硅灰石和钙镁黄长石(Akermanite,Ca2Mg(Si2O7)),与温度为930℃时析出的晶相相比,次晶相出现了钙镁黄长石,而1 130℃时样品析出的晶相与1 030℃时的晶相一致。由此可知,样品在830℃时析出铁透辉石,930℃样品的析出晶相为铁透辉石和硅灰石,1 030℃析出的晶相为铁透辉石、硅灰石和钙镁黄长石,随着温度的继续增加,晶相无变化。

图7.6 不同温度下w(CaO)/w(SiO2)为0.73微晶玻璃的XRD曲线

图7.7为w(CaO)/w(SiO2)对微晶玻璃显微结构的影响。从图7.7中可以看出:当w(CaO)/w(SiO2)比值为0.51时,样品由形态各异的晶体组成,尺寸大小不一,其中,较大的板状晶体有分解成小枝状晶体的趋势,且在晶界处发现有少量的粒状晶体;当w(CaO)/w(SiO2)比值为0.61时,样品由较大枝状晶体组成,同时,较大枝晶的分枝又作为其他晶体生长的主干不断地分枝和生长,晶体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隙;当w(CaO)/w(SiO2)比值为0.73时,样品由枝状晶体组成,尺寸不均,排列致密,晶体分布有一定规律,不同级别的枝晶之间夹角为90°;当w(CaO)/w(SiO2)比值为0.87时,样品由错综复杂的柱状晶体组成,晶体分布较均匀,排列非常致密;当w(CaO)/w(SiO2)比值为1.03时,样品由尺寸均匀的柱状晶体组成,晶体之间存在少量的玻璃相。

随着w(CaO)/w(SiO2)比值的增加,晶体由块状晶体转变为枝状晶体,当w(CaO)/w(SiO2)为0.87时转变为柱状晶体,进一步增加w(CaO)/w(SiO2),晶体的尺寸和形貌无明显变化。表明当w(CaO)/w(SiO2)大于0.87时,对晶体的尺寸和形貌影响程度减小。因此,w(CaO)/w(SiO2)的增加,导致微晶玻璃的形态发生变化。

刘健[94]认为,随着w(CaO)/w(SiO2)的增加,有利于晶相的析出,晶体由条状转变成柱状,析晶峰温度降低。晶体在较低的温度析出,导致玻璃中的黏度迅速增加,阻碍了晶体在有限的空间里生长;同时晶体数量增加,则它们生长时受到周围其他晶体阻挡的概率也相应增大,这些晶体之间的相互阻挡限制了晶体的生长,从而改变了晶体的形态。(www.xing528.com)

图7.7 不同w(CaO)/w(SiO2)条件下微晶玻璃的SEM照片

当w(CaO)/w(SiO2)比值为0.51时,质点移动相对较慢,枝晶生长相对困难,随着氧化钙含量的增加,微晶玻璃的实际晶化温度比析晶峰温度高,增加网络断裂程度,质点移动加快,促进了枝晶的生长,同时,氧化钙的增加改变了晶轴之间的位向关系,导致枝晶与分枝之间的形状也发生变化;当w(CaO)/w(SiO2)比值为0.87时,玻璃的析晶温度降低,而热处理温度相对提高,枝晶在生长过程中发生断裂[184-185],因而形成了尺寸较小的柱状晶体。

图7.8为不同温度下微晶玻璃的SEM照片。从图7.8中可以看出,当热处理温度为730℃时,微晶玻璃析出少量的晶体,且呈颗粒状堆积在一起的小晶体,分布不均匀,这与730℃时XRD曲线的分析结果一致,样品结构可以认为是以玻璃相为主。

当热处理温度为830℃时,样品析出的晶体明显多于730℃时的样品,并呈杂乱无章的树枝状分布,晶体尺寸较均匀。当热处理温度为930℃时,样品也以枝状晶分布,晶体尺寸差别较大,一种晶体的尺寸为10μm左右,另一种晶体的尺寸为4μm左右,这些小的晶体是大晶体的分枝,微晶玻璃结构致密。当热处理温度为1 030℃时,样品一部分枝状晶已转变为网状分布,结构较致密。

当热处理温度为1 130℃时,晶体按网状分布,尺寸均匀,在网状晶体之间出现小的颗粒状晶体,结构疏松。热处理温度为730℃的样品以玻璃相为主,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样品逐渐析出晶体,且平均尺寸逐渐减小,晶体形态由不均匀的枝晶向均匀的网状晶体转变,晶体的析出量增加,而枝晶的形成也与过冷度和结晶潜热有关。

因此,由基础配料成分可知玻璃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网络调整氧化物,如Ca2+、Mg2+、Fe2+和Fe3+(八面体)均可以促进玻璃的分相行为,这就为玻璃的析晶提供了形核驱动力。在低温时,玻璃内部质点几乎无法移动,而随着温度的升高,促进了质点移动倾向,有利于玻璃的分相,为玻璃的析晶提供更多成核位,造成了晶体数量的增加。同时由于温度的升高,在1 130℃样品中枝晶发生断裂,导致网状晶体的形成,而小的颗粒状晶体可能是由于二次结晶造成的。

图7.8 不同温度下w(CaO)/w(SiO2)为0.73微晶玻璃的SEM照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