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概述:
本范例模拟的是一个传送机构的运行状况,如图10.2.1所示,在该机构中,由连杆机构驱动的翻斗将高位的物体传送到低位。本范例将介绍该机构运动仿真的操作过程,并分析翻斗的位移和运动轨迹。读者可以打开视频文件D:\ug10.16\work\ch10.02\auto_arm.avi查看机构的运行状况。
Step1.打开模型。打开文件D:\ug10.16\work\ch10.02\auto_arm_asm.prt。
Step2.进入运动仿真模块。选择命令,进入运动仿真模块。
Step3.新建运动仿真文件。在“运动导航器”中右击auto_arm_asm节点,在系统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命令,系统弹出“环境”对话框。
Step4.设置运动环境。在“环境”对话框中的区域选中
单选项;取消选中
区域中的3个复选框;选中对话框中的
复选框;在
下方的文本框中采用默认的仿真名称“motion_1”;单击
按钮。
图10.2.1 传送机构模型
Step5.定义连杆。
(1)定义连杆L001。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连杆”对话框,选中
复选框,选取图10.2.2所示的零件为连杆L001,其余参数接受系统默认,在“连杆”对话框中单击
按钮。
(2)定义连杆L002。在“连杆”对话框中取消选中复选框,选取图10.2.2所示的零件为连杆L002,在“连杆”对话框中单击
按钮。
(3)定义连杆L003。选取图10.2.2所示的零件为连杆L003,在“连杆”对话框中单击按钮。
(4)定义连杆L004。选取图10.2.2所示的零件为连杆L004,在“连杆”对话框中单击按钮。
图10.2.2 定义连杆
(5)定义连杆L005。选取图10.2.2所示的零件为连杆L005,在“连杆”对话框中单击按钮。
(6)定义连杆L006。选取图10.2.2所示的零件为连杆L006,在“连杆”对话框中单击按钮。
(7)定义连杆L007。选取图10.2.2所示的零件为连杆L007,在“连杆”对话框中单击按钮。
(8)定义连杆L008。选取图10.2.2所示的零件为连杆L008,在“连杆”对话框中单击按钮,完成所有连杆的定义。
Step6.定义旋转副1。
(1)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运动副”对话框;在“运动副”对话框
选项卡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在模型中选取图10.2.3所示的圆弧边线为参考,系统自动选择连杆、原点及矢量方向。
图10.2.3 定义旋转副1
(2)定义驱动。在“运动副”对话框中单击选项卡,在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并在其下的
文本框中输入值60。
(3)单击按钮,完成运动副的添加。
Step7.定义旋转副2。
(1)在“运动副”对话框选项卡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在模型中选取图10.2.4所示的边线1为参考,系统自动选择连杆、原点及矢量方向。
(2)在“运动副”对话框区域中选中
复选框;单击
区域中的
按钮,在模型中选取图10.2.4所示的边线2为参考。
(3)单击按钮,完成运动副的添加。
图10.2.4 定义旋转副2
Step8.定义共线连接1。
(1)在“运动副”对话框选项卡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在模型中选取图10.2.5所示的边线1为参考,系统自动选择连杆、原点及矢量方向。
(2)在“运动副”对话框的区域中选中
复选框;单击
区域中的
按钮,在模型中选取图10.2.5所示的边线2为参考。
(3)单击按钮,完成运动副的添加。
图10.2.5 定义共线连接1
Step9.定义滑动副1。在“运动副”对话框选项卡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在模型中选取图10.2.5所示的边线3为参考,系统自动选择连杆、原点及矢量方向;单击
按钮,完成运动副的添加。
Step10.定义旋转副3。
(1)在“运动副”对话框选项卡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选取图10.2.6所示的连杆L004;在“运动副”对话框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圆弧中心”
选项,在模型中选取图10.2.6所示的圆弧为定位原点参照;选取图10.2.6所示的面作为矢量参考面。
(2)添加啮合连杆。在“运动副”对话框的区域中选中
复选框,单击
,选取图10.2.6所示的连杆L005;在“运动副”对话框
区域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圆弧中心”
选项,在模型中选取图10.2.6所示的圆弧为定位原点参照;选取图10.2.6所示的面作为矢量参考面。
(3)单击按钮,完成运动副的添加。
图10.2.6 定义旋转副3
Step11.定义共线连接2。
(1)在“运动副”对话框选项卡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在模型中选取图10.2.7所示的边线1为参考,系统自动选择连杆、原点及矢量方向。
图10.2.7 定义共线连接2
(2)在“运动副”对话框的区域中选中
复选框;单击
区域中的
按钮,在模型中选取图10.2.7所示的边线2为参考,单击反向按钮
,调整矢量方向与操作连杆一致。(www.xing528.com)
(3)单击按钮,完成运动副的添加。
Step12.定义旋转副4。在“运动副”对话框选项卡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选取图10.2.8所示的连杆L006;在“运动副”对话框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圆弧中心”
选项,在模型中选取图10.2.8所示的圆弧为定位原点参照;选取图10.2.8所示的面作为矢量参考面;单击
按钮,完成运动副的添加。
图10.2.8 定义旋转副4
Step13.定义旋转副5。在“运动副”对话框选项卡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选取图10.2.9所示的连杆L007;在“运动副”对话框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圆弧中心”
选项,在模型中选取图10.2.9所示的圆弧为定位原点参照;选取图10.2.9所示的面作为矢量参考面;单击
按钮,完成运动副的添加。
图10.2.9 定义旋转副5
Step14.定义旋转副6。
(1)在“运动副”对话框选项卡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选取图10.2.10所示的连杆L007;在“运动副”对话框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圆弧中心”
选项,在模型中选取图10.2.10所示的圆弧为定位原点参照;选取图10.2.10所示的面作为矢量参考面。
(2)添加啮合连杆。在“运动副”对话框的区域中选中
复选框,单击
,选取图10.2.10所示的连杆L008;在“运动副”对话框
区域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圆弧中心”
选项,在模型中选取图10.2.10所示的圆弧为定位原点参照;选取图10.2.10所示的面作为矢量参考面。
(3)单击按钮,完成运动副的添加。
图10.2.10 定义旋转副6
Step15.定义共线连接3。
(1)在“运动副”对话框选项卡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选取图10.2.11所示的连杆L006;在“运动副”对话框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圆弧中心”
选项,在模型中选取图10.2.11所示的圆弧为定位原点参照;选取图10.2.11所示的面作为矢量参考面。
(2)添加啮合连杆。在“运动副”对话框的区域中选中
复选框,单击
,选取图10.2.11所示的连杆L008;在“运动副”对话框
区域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圆弧中心”
选项,在模型中选取图10.2.11所示的圆弧为定位原点参照;选取图10.2.11所示的面作为矢量参考面。
(3)单击按钮,完成运动副的添加。
图10.2.11 定义共线连接3
Step16.创建标记。
(1)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标记”对话框。
(2)定义参考连杆。在系统的提示下,选取图10.2.12所示的连杆L008为参考连杆。
(3)定义参考点。在区域中单击
按钮,在右侧下拉列表中选择“终点”
选项,在模型中选取图10.2.12所示的边线为原点参考。
(4)定义参考坐标系。在区域中单击
,然后在右侧单击“CSYS”对话框按钮
,在系统弹出的“CSYS”对话框的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单击
按钮,完成参考坐标系的定义。
(5)采用系统默认的显示比例和名称,单击按钮,完成标记的创建。
图10.2.12 定义标记
Step17.定义解算方案并求解(注:本步的详细操作过程请参见随书光盘中video\ch10\ch10.02\reference\文件下的语音视频讲解文件“auto_arm_asm-r01.exe”)。
Step18.定义动画。在“动画控制”工具条中单击“播放”按钮,查看机构运动;单击“导出至电影”按钮
,输入名称“auto_arm”,保存动画;单击“完成动画”按钮
。
Step19.输出翻斗纵向位移曲线。
(1)选择下拉菜单命令,单击其中的
选项卡。
(2)设置输出对象。在“图表”对话框的区域选择标记A001,在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在
下拉列表中选择
选项,单击
区域中的
按钮,完成“图表”对话框中的参数设置。
(3)定义保存路径。选中“图表”对话框中的复选框,然后单击
按钮,选择D:\ug10.16\work\ch10.02\auto_arm_asm\auto_arm_asm.afu为保存路径。
(4)单击按钮,系统进入函数显示环境并显示翻斗纵向位移-时间曲线,如图10.2.13所示。
图10.2.13 速度-时间曲线
Step20.在“布局管理器”工具条中单击“返回到模型”按钮,返回到运动仿真环境。
Step21.追踪翻斗的运动轨迹。
(1)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追踪”对话框。
(2)定义追踪对象,在“运动导航器”中选取标记“A001”为追踪对象;其他参数采用系统默认设置,单击按钮,完成追踪对象的定义。
Step22.选择下拉菜单命令,对解算方案再次进行求解。
Step23.分析追踪结果。
(1)选择命令。选择下拉菜单命令,系统弹出“动画”对话框。
(2)激活测量检查和暂停。在该对话框中选中复选框,然后单击“播放”
按钮,此时机构开始运行并显示追踪结果,如图10.2.14所示。
(3)单击按钮,完成追踪操作。
Step24.选择下拉菜单命令,保存模型。
图10.2.14 追踪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