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官亭址,自东晋义熙九年建句章县署以来,随着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化,先后设过下列县州级官署。
1.句章县(413—621)
笔者同意东晋末期句章县署在西门说,但时间始自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理由已陈述于前,此处不赘),位置在西门外的筱墙巷以西,最可能的位置就是原接官亭址,即今中山西路北侧、与文化路交叉口的西侧(见图4-1-1)。
【图4-1-1】1900年前后的接官亭。周锐供图
据史载,故城句章A就是毁于隆安四年(400)孙恩从浃口西侵会稽时,时在该年的五月。同年十一月,刘裕才戍守“句章城”。而那个时候,这个“句章城”已经不会是故城句章A(即城山渡址),且所谓“城”,只是防守工事——筱墙,句章县署被刘裕侨置于仲夏里南的唐家堰了,是为故城句章B,后在唐时被称为“句章之墟”。刘裕之所以弃守故城句章A,是因为城山渡址根本就不在寇浃口的孙恩西侵会稽郡城的必由之路上,因为春汛,姚江水大,隆安五年二月,孙恩便无法由水路上溯余姚、会稽,只得走陆路。而从三江口向西经姚江平原以进入宁绍平原纵深,只有以F5隆起带为路基的陆路一条。刘裕相地度势,乃将扼守狙击的营垒设于F5隆起带上(即现在的筱墙巷附近)。这一据点如鲠在喉,正是孙恩“频攻句章”的原因,而刘裕守战皆勇,致句章“不能拔”,孙恩自此被摒于姚江平原之外。有学者认为,“句章城池被残破”,是因为“刘裕与孙恩在句章一带鏖战”[4],不确。句章城池被残破时,刘裕尚未驻扎,而刘裕与孙恩鏖战,实在筱墙巷一带。
13年后,刘裕将故城句章B由仲夏里(今塘堰)南迁到筱墙以西,是为故城句章C。故城句章B、C,是宁波盆地西部首次驻扎的县级行政组织。
句章县迁入鄞西平原的接官亭址,即宣告古县句章Ⅰ(前222—413)和故城句章A(城山渡址,前473—400)、故城句章B(唐家堰址,400—413)的时代同时结束,在接下来的古县句章Ⅱ(414—588)和古县句章Ⅲ(即大句章县时期,589—621),未见史籍记载句章县治迁徙事,所以,故城句章C在接官亭址的存续时期长达207年(414—621)。
这里应指出,隋开皇九年(589)设置的大句章县,包罗了姚江平原的余姚县和宁波盆地的句章、鄞、三县,初隶吴州总管府,大业(605—618)初府废,隶越州,寻改越州为会稽郡(见《明州系年录》卷一)。可见在隋朝,鄞东的古、古鄞二县均废,这就是《旧唐书》所说的“,汉县,属会稽郡。至隋废”(《志第二十·地理三》);并且,自隋到唐(589—907),再无鄞县这个行政区划名称。
2.鄞州(621—625)
“唐武德四年,析故句章县置鄞州。”这里用了一个“析”字,是因为把隋时的大句章县一分为二,设鄞州和姚州,其中“余姚,紧。武德四年析故句章县置,以县置姚州”(《新唐书·志第三十一·地理五》)。鄞州和姚州,时隶越州都督府,为府总管十一州之二,据《旧唐书》,仅越州领县(会稽、诸暨、山阴),其他十州均无下辖县。《明州系年录》说,“鄞州之属县,以史文阙略,不可考矣,《一统志》表谓,仍有句章县,为鄞州治,他无佐证。《方舆纪要》则谓鄞州治县,更无稽也”,云云。
这个不设县的鄞州,有点类似于清代的直隶州,但区域却是大过之。周时奋喻之为“单兵突进式的行政建制”[5]。这似乎意味着大唐立基伊始便有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革故鼎新的锐意,而《宁波通史》则将鄞州仅存在四年视为“宁波本区第一次建州失败”[6]。
但实际上,初唐设鄞州的立意并不高远。《敬止录》认为,“唐初,窃据归附者概升其县为州,以羁縻之。削平后,复其故”(卷一《沿革考》),也就是说,武德四年设不领县的州,无非是唐高祖对李子通(“起海陵,号楚王”,《新唐书·本纪第一》)割据地区新归附的地方势力实行升县为州、以示羁縻的权宜之策而已,此后越州都督府下十个不领县的州,均“复其故”,直至唐终,再无不领县的州这一行政建制的存在。
鄞州存在的四年中(621—625),究竟设治于何处,在小溪说内部也开始出现分歧,《宁波市志》(1995)对鄞州治所位置保持异样的沉默,而清徐兆昺《四明谈助》则明确指出“以旧句章、鄞、之地置为鄞州,不设县,其治在三江口,即刘牢之所筑处”(卷十一),《宁波通史》则认为鄞州署“试探性地”设治于“三江口(今宁波市区)”[7]。
笔者认为,鄞州几乎完全继承了大句章县的遗产,当然也包括它的官署公廨,所以,鄞州治所仍在接官亭址。(www.xing528.com)
3.县(625—738)
唐武德八年(625)废鄞州,改置县,“仍移理句章城”[8],也就是说,鄞州、县仍在刘裕的句章县城(故城句章C)建官衙,址在接官亭。
显然,这是个大县,与古县相比,无论疆域、区位,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同样明显的是,大县的前世是大句章、鄞州,而不是处于鄞东宝幢的古县,所以,《元和郡县图志》说大县“仍移理句章城”,其实是相对于鄞州来说的,这个“仍”字,意思很明白。
李贤(655—684)即章怀太子,二十余岁便召学者们注释《后汉书》,时当675—684年间。李贤有两处注句章故城——
县今越州县也。句章故城在今县西。鄞故城在县东南。鄞音银。音茂。(卷六)
句章县故城在今越州县西。《十三州志》云:“句践之地,南至句无,其后并吴,因大城句,章伯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卷五十八)
这里的“句章故城”应该是指古县句章Ⅰ的县城——故城句章A,以当时大县治在接官亭址来说,“句章故城在今县西”“句章县故城在今越州县西”,实在是言简意赅,已经把话说透。如果“今县”或“今越州县”像通常所认为的,当时治在小溪,那么他该说“句章故城(A)在今县北”。
还应该提请读者诸君注意的是,迄今所见的文献,实际上都没有意识到存在过只有13年寿命的故城句章B,所以这些文献B、C不分,在他们看来,本书所说的故城句章C直到中唐还在故城句章B处。这是我们在研读文献中应加以辨别的。
4.明州(738—771)
开元二十六年七月十三日(738年8月3日),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澣奏准,分越州立明州,析县为、奉化、慈溪、翁山4县,隶于明州,明州隶于江南东道。
开元设州后,明州署在接官亭址县衙则迁至开明街址。
新设的明州,陆上区域与大县相同,而从大县析出的县除了名称沿袭了大县,它其实是一个新设的县。同为新设,官大一级压死人,明州要原来大县的官署作治所,县自然是没什么可说道的。
所以,明州以接官亭址为治所,亦为合乎官场逻辑的史实。
接官亭址为县州治所驻地,前后达357年(414—7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