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平原地质变迁探析

宁波平原地质变迁探析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来自《历史时期宁绍平原城市的起源》姚江平原,又称姚江谷地,大致呈东西向展布,以姚江北边的乍山与姚江南边的石塘山之间的连线为界,东与宁奉平原接壤。宁奉平原,即宁波盆地,过去亦称鄞奉平原。从地方史的角度看,宁波盆地的鄞县部分之水利建设及由此带来的水系变迁,无疑与宁波城市发展史的关涉更大,于是它自然成为本书研究的重点。

宁波平原地质变迁探析

人类宁波地区所面临的初始约束条件,就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时空环境,具体地说,它是指形成于距今约8000年的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地质年代[1]的古地理环境,从地貌上说可大致地分为山地丘陵区和海滨平原区。

乐祖谋认为,按照水系和山地的分布,宁绍平原可以进一步划分成四个小区:萧绍平原、姚江平原、宁奉平原和慈北平原(见图1-1-1)。[2]其中后三个小区,在行政区划上就属于今天的宁波,这里将它们合称为宁波平原。

【图1-1-1】宁绍平原分区示意图。来自《历史时期宁绍平原城市的起源》

姚江平原,又称姚江谷地,大致呈东西向展布,以姚江北边的乍山与姚江南边的石塘山之间的连线为界,东与宁奉平原接壤。

宁奉平原,即宁波盆地,过去亦称鄞奉平原。其中,西南的四明山、东边的奉化江—甬江和北边滨海岸线所围合的区域,叫鄞西平原,它被姚江横贯分为南北两部;而如今的奉化江—甬江以东,则笼统以称为鄞东,有平原、湖泊东钱湖)和天台山余脉太白山,包含明清时期的鄞县、奉化、定海(后为镇海)部分区域。

实际上乐祖谋的“宁奉平原”,漏画了山—灵峰山(在断层研究中,被合称为育王山),这山以东与崎头角以西的天台山余脉之间,是一块呈三角形的大碶平原。天台山余脉以南与象山港北岸之间则为大嵩滨海平原。这两块平原也属宁波平原,不过它俩的成陆年代一个比一个晚。

按照水系来看,整个宁波盆地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若干个单元(见表)。

从地方史的角度看,宁波盆地的鄞县部分之水利建设及由此带来的水系变迁,无疑与宁波城市发展史的关涉更大,于是它自然成为本书研究的重点。

宁波盆地区分表

以三江口为中心的宁波盆地第四系发育,主要受地貌、新构造运动和海面变化所控制,山地丘陵区为以冲积、洪积为主的陆相地层,沉积厚度不大,不同时代地层的宏观特征明显,彼此叠置关系清楚;海滨平原区地势平坦,切割微弱,地层厚度大,海相地层发育健全。

地层,就像造物主创作的一部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一个地方的沧桑故事。地史学上用以翻看这部天书的方法之一,是地层划分工作。

地层划分是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的岩层进行划分,建立地层层序的工作。一般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首先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然后根据系统采集的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进而建立年代地层顺序。

宁波盆地的成陆年代在距今约5000年的第四纪全新世后半叶,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地质调查所得岩石地层单位之鄞江桥组(代号Q4y)、河姆渡组(Q4h),分别是浙江全新统山地丘陵区和海滨平原区的地层典型,宁波组(Q3nb)则提供了海滨平原区由上更新统向全新统的河姆渡组演变过程的样本。[3]

地质调查所揭示的地层,概括地反映了三江口地区山地丘陵区与海滨平原区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步发育的结果;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地图上仍显示着的地质构造运动遗迹,亦有助于人们对三江口地区人类活动的起始、史前文化创造乃至后世宁波城市的发生,加深了解与认识,并重新构建人类君临鄞西地区时的古地理环境。

从构造体系上说,宁波地区计有新华夏系、华夏系、纬向构造带和北西向构造带,而新华夏系则是本区的主要构造体系,生成较晚,规模较大。本区以断裂形式为主(见图1-1-2),控制燕山期和喜山早期的火成岩活动,主要断裂带为纵贯本区的北东—南西走向的镇海—深甽断裂(系镇海—温州大断裂之北段),另值得注意的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半浦—邱隘断裂(现称宁波—邱隘断裂),这两大断裂之间被认为存在着伴生关系,[4]各自又衍生出走向近似、长短不一的断裂组合。

【图1-1-2】宁波地区构造体系略图。图为《宁波地区区域稳定性研究》书影

在岩层发生构造变形的两种基本形式——褶皱与断层中,本区虽以断层为主,但仍存在着宽缓的褶皱,如宁波盆地西部的鄞西平原地带,断层不发育,存在一北东走向的向斜构造轴,此即“宁波向斜”。该向斜属早期新华夏系构造,地层属中生界的上侏罗统与下白垩统之间,距今约1.4亿年。宁波向斜后为半浦—邱隘断裂切错而分成南北两段,分别被称为宁南向斜和宁北向斜。宁波向斜两端轴向因南北两个东西向构造带的影响转为北东东,微呈S形。其剖面线形,平缓仰天,两翼不对称,西平,东略陡,东翼有一系列阶梯状正断层,形成断阶(见图1-1-3)。[5]

【图1-1-3】宁波向斜构造的平面图与剖面图。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比例尺1:200000,宁波幅等五幅(地质部分)》书影(www.xing528.com)

挽近(Neoid),一般指第四纪以来(有时指新近纪以来)地壳运动的时期。与通常所称“新构造运动”的时间含义相近。

宁波地区挽近以来的地壳运动,比起以前的地质时期,强度很弱,断裂的垂直或水平差异运动不很明显,而整体或较大范围的升降运动,却比较显著,从而对本区地貌、地层、岩相乃至海岸线的变动产生深刻影响。

1987—1989年间所进行的宁波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认为,晚更新世及其以后,本区经历了三期七次海进,最后一次的第三期海进始于全新世,此期可分为四次。总第四次发生在10500—7000年前,是现知最大化海侵,海水深入陆地10—30公里;7000—6500年前海水曾一度退却,姚江谷地因此成为河姆渡人的伊甸园。总第五次海进,约在5500—3300年前,海面最高时高出当地侵蚀基准面5米,导致河姆渡人不得不撤离家园。总第六次海进,时间大概在2700年前,分布范围比现在的平原小。总第七次海进,从公元16世纪开始,分布很局限,在本区西北角周巷—观海卫一线以北(见图1-1-4)。

【图1-1-4】宁波盆地与大碶平原晚更新世以来两期古海岸线。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比例尺1:200000,宁波幅等五幅(地质部分)》书影

大海进发生时,宁波盆地和大碶平原都成为壮观的海湾,今姚江以北的翠屏山(古称翠碣,见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一)成为一个岛屿,而姚江平原则是东进宁波海湾宽阔的海道,海退后则留下大片的海相沉积层(见图1-1-5)。[6]

【图1-1-5】宁绍平原海相沉积层分布图。图为《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与全新世海面的变化》书影

7000—6500年前海退后,宁波盆地渐有潟湖模样。随着湾底群山上洪水溪流的冲刷,海湾滩涂(海相沉积层)被切割出一道由南向北延伸的深泓线,在山水与海潮的激荡下,深泓线两侧逐渐堆出自然堤[7],原始奉化江—甬江古河道形成,宁波潟湖因此被分割为鄞西潟湖和鄞东潟湖。

那时,姚江还北出杭州湾(见图1-1-6),[8]河姆渡—丈亭—二六市之间有一个古代大湖,[9]至今仍能在20世纪60年代的卫星地图上看到它的遗迹(见图1-1-7,且河姆渡组也的确显示有潟湖、湖沼相沉积),它以古姚江为泄水河道,西向折北入海。

【图1-1-6】姚江古河道示意图。图为《余姚市水利志》书影

【图1-1-7】姚江平原的河姆渡(下)—丈亭(上左)—二六市(上右)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湖盆遗迹

与此同时,由半浦—邱隘断裂所生成的隆起带出露水面,横贯宁波湾,成为东西两大潟湖共同的北部堤坝,鄞西潟湖和鄞东潟湖最后的封闭口,分别在原始奉化江—甬江古河道西侧的今风堋碶和东侧的铜盆浦。

总第五次海进发生后,钱塘江喇叭口成形(约在6000年前),曹娥江口的潮位逐步抬高,乃形成了高过伏龙山—甬江口一线的潮位差,在钱江口高潮位的顶托下,古姚江之水无法入海,于是开始改流向东,山水更多地向东涌进大湖,终于在河姆渡遗址的南边冲开了一道口子,切断了河姆渡人上山采集狩猎之路。而大湖之水也由这个口子东泄,姚江自此改道东流,与奉化江—甬江汇合,在今三官堂附近入海,[10]海潮也由此开始上溯侵入姚江谷地(见图1-1-8),[11]毁坏了河姆渡人的稻作农业。与此同时,宁波三江高地进入生成期。

这个地理事件的发生,时在距今5000年左右。

【图1-1-8】宁波盆地全新世海侵范围及其潮流走向。图为《浙江全新世海侵及其作用》书影

鄞西、鄞东两个潟湖地区成陆,当在总第五次海进结束时。那时,西乡莺脰湖成为内陆湖泊,而东乡则以滩涂湿地为主,原始东钱湖退至山麓。被海进逼迫而离开家园的河姆渡人,其中一支便沿着宁波盆地山麓,迁徙到蜃蛟、上庄山、茗山后、钱岙、董家跳等滨水孤丘、台地生活[12]这是宁波平原的史前遗迹在宁波盆地中部空白而迄今只发现于盆地边缘及南部山麓地带的地理原因(见图1-1-9)。

【图1-1-9】宁波平原的史前遗迹与早期遗存。底图来自林士民《再现昔日的文明:东方大港宁波考古研究》;叠图来自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官网,审图号浙S(2016)161号,浙S(2018)150号。地点标志:左上为古句章,右上为古,下为古鄞。按:上庄山遗址系2003年底发现,即白色三角形图案处。笔者合成制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