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叶质量安全的追溯管理要求解析

茶叶质量安全的追溯管理要求解析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于2006年11月1日起开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该法出台标志着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已进入法律程序。2016年6月农业部出台并制定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优先选择苹果、茶叶、猪肉等几类农产品统一开展试点,探索追溯推进模式,逐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运行机制。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全过程是通过唯一的产品识别标识实现生产过程质量信息的查询和溯源。

茶叶质量安全的追溯管理要求解析

可追溯系统的建立最早源于英国,1986年疯牛病蔓延至整个欧洲,乃至日本等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0多亿英镑(约合人民币365元)。英、美、德等发达国家为了减少安全隐患,相继建立了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并在法律上进行干预,禁止不具有可追溯功能的食品进入市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8042:1994)把可追溯性的概念定义为“通过登记的识别码,对商品或行为的历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踪的能力”。

为了改善茶产业的现状,保持行业有序良好发展,2001年我国农业部将茶叶首批进入“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74种农业产品中,计划要求茶农在茶叶种植中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这使茶叶生产者在滥用农药方面的生产行为得到遏制。我国于2006年11月1日起开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该法出台标志着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已进入法律程序。2009年农业部出台并制定了NY/T 1763—2009《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茶叶》,规范了茶叶行业质量安全溯源。2012年3月全国第一个关于茶产业发展的地方立法项目——《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经福建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以地方性法规规定,实行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服务平台,茶叶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茶叶生产记录制度,不得销售不符合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的茶叶产品。2016年6月农业部出台并制定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优先选择苹果、茶叶、猪肉等几类农产品统一开展试点,探索追溯推进模式,逐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运行机制。2018年2月1日实施的GB/T 33915—2017《农产品追溯要求—茶叶》规定了茶园管理及茶叶生产、茶叶加工、茶叶流通、茶叶销售各环节的追溯要求。

在市场上出售的茶叶产品中,有很多因信息不对称和诚信缺失造成的问题茶叶,茶叶的质量安全信息和真伪信息,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缺乏有效获取质量安全信息的渠道。茶产品具有单位重量低、品牌溢出价值高、经济附加值高及茶产品的规格化包装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茶产品更适合应用可追溯系统进行质量安全信息的传递。因此,建设和应用茶叶可追溯体系,加强源头监管,对于引导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有着重要意义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全过程是通过唯一的产品识别标识实现生产过程质量信息的查询和溯源。建立并应用质量信息追溯系统,不仅打通了产品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信息壁垒,同时通过标准化生产流程信息化管理也提高了茶叶生产企业的管理水平。利用茶叶追溯系统来跟踪茶叶生产方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操作,及时记录生产环节中的各项数据,这样茶叶产品进入市场之后,要是发现有问题,茶叶企业就能及时经由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追溯问题茶叶的种植地、加工厂,查看是生产或销售中的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寻根问源,保证消费者权益,减少企业损失。

国内近10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仍有发生,涉及肉类、蛋奶、粮食及蔬菜等多个领域,政府及新闻媒体的适时披露和曝光使消费者能第一时间了解食品安全事故的详情,提升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意识,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和敏感度。消费者在消费可追溯茶叶的过程中对于茶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知情权的诉求,促进了茶产品生产主体建立并实施茶叶可追溯体系的主观意识,进一步促进茶叶可追溯系统的应用成效。

对于茶叶种植基地的土壤、水质以及空气等环境条件应当能够符合我国茶叶生产相关规范的要求,记录茶叶种植基地的土壤、水质和空气质量,这是茶叶种植的基础。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以环保为前提,合理选择基地。选择远离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地理地势有利茶叶生产的基地。在基地发展新茶园时应注意早、中、晚良种的合理搭配,有利优化茶类结构和缓解劳动力紧缺的矛盾。茶叶优势生产基地的建设是提高茶园质量基础,也是保障茶叶鲜叶原料质量,提升茶叶原料质量安全水平的基本环节。

茶园农事管理包括茶园耕作、施肥、治虫、修剪、灌溉、采摘等技术,茶园农事管理应按茶叶生产技术标准要求,严格把控茶园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管理,科学肥培管理,减少化肥污染。记录茶树农业投入品的名称、用量、用法、次数、方式、日期等。除了种植的相关参数之外,对于采茶的日期、天气情况、采茶品种、茶园片号、采茶人员、采摘标准以及装茶用具和对于茶叶进行运输的工具以及存储场所也需要详细的记录在案。当上述数据全部得到记录之后,工作人员应将这部分信息及时录入到数据库之中,并以此作为对茶叶种植环节质量追溯的有效依据。

对于茶叶种植过程中重要的参数如生态环境、茶园面积、茶树品种、育苗、移栽、鲜叶产量、栽培技术措施和种植过程的各项操作活动等都需要相关的管理部门能够以专人负责的方式对其进行全面的记录并保存。而茶叶种植的土壤情况、茶树生长情况以及使用农业投入品名称、来源、用法、次数、数量、使用日期,茶园发生的病、虫、草害的种类、数量、面积与防治措施,包括用药品种、次数以及用药量等也需要能够一一的进行详细记录,根据这部分内容专门建立起化学品以及农业措施的使用情况台账,并对相关农药以及化学品的购买及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茶叶病虫害防治突出“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尽可能发挥生物防治手段作用、辅之以化学防治方法进行病虫草害综合治理。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保护和利用天敌。

1.农业防治

合理修剪、科学施肥、合理采摘,新植茶园做到选用抗性良种,茶林配植。

2.物理防治

推广色板诱杀技术和太阳能杀虫灯,如利用昆虫的趋光习性推广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对茶叶上的茶尺蠖、茶毛虫、斜纹夜蛾成虫具有明显的诱集效果。

3.化学防治(www.xing528.com)

(1)要按茶叶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适时、适量地选用对口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提倡农药的合理混配,按照农药安全使用准则用药,严格掌握使用剂量和次数,严格掌握农药安全间隔期。

(2)要科学选择施药器械,进行低容量喷雾,调整喷药时的高度,提高防效,减少农药用量。

(3)要减少普治,尽量做到挑治、一药多治,合理轮换农药品种。大力推广对植株杀伤力小,对茶叶害虫防效高的低毒化学农药,达到保护植株与控制害虫的协调。要改变见虫就治,乱用滥用农药的习惯,要做到达标防治。乱用滥用农药会导致茶叶害虫抗药性产生,农药防效下降,虫越治越多,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茶叶加工是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中间过程,也是茶叶整个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我们能够有针对性的建立起相关的记录制度。

1.建立茶叶卫生制度

卫生制度是食品乃至茶叶的基础的关键,对于茶叶加工过程中各个环境的生产人员健康情况、加工车间以及厂区的卫生情况、机械设备的卫生情况都应当保证能够在定期检查的同时,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茶厂加工设备定期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不使用重金属含量高的机械。茶厂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加工人员要持健康合格证和上岗培训合格证上岗,要掌握茶叶加工工艺与操作技术,懂得茶叶加工卫生质量要求,具备茶叶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质。

2.建立加工记录制度

对茶叶的鲜叶品种、产地、数量、等级、日期以及批号等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对于茶叶鲜叶投入加工过程时间、操作人员、加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参数及加工半成品、毛茶批次、数量、调运单位、地点、时间都应详细记录。除此之外,仓库也需要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台账,并以定期检查的方式保证仓库中的货物质量以及账物能够保持一致。加工制作、包装、贮藏和运输均要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的有关要求,以防产品污染,使茶叶加工实现企业化管理,实现加工过程规范化,消除卫生安全隐患,实现清洁化加工。

茶叶质量检测技术包括茶叶原料质量检测和成品茶质量检测。茶叶原料质量检测重点是茶叶源头检测体系的建设,对农药经营单位和农药田间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建立茶园农残监测点,推广茶叶农残速测技术,定期或不定期对茶叶农残项目进行检测,并做到茶叶鲜叶进厂分级验收,毛茶进厂检测。成品茶产品质量检测要求茶厂必须配备茶叶农药残留和卫生质量检测设备,完善茶叶出厂检测体系建设,才能有效降低和杜绝茶叶重金属、农残超标事件的发生。

销售是茶产业链的最终环节。在茶叶销售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能够对客户名称、销售日期、品种名称、生产批次、规格、数量及包装材料等信息进行记录,保证在每批茶叶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及时寻找买家,并对这部分茶叶召回。同时,茶叶企业还需要能够对茶叶来源进行详细的记录,如出货日期、供应商名称和批次、收货品名等级以及数量等,能够在茶叶质量问题出现时及时的同上级供货商反映情况。茶叶销售环节记录信息点见表9-1。

表9-1 茶叶销售环节记录信息点

注:★表示描述的信息属于此类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