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叶质量与安全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茶叶质量与安全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茶叶质量安全逐渐受到重视。较早的茶叶质量与安全学研究的图书为2007年出版陈雅珍主编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茶叶)》。同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组织编写了《茶叶质量安全与HACCP》。其对茶叶质量与安全的检测技术及分析方法做了系统归纳。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法律法规逐步与国际接轨。茶叶进口国家及地区都有不同严苛程度的茶叶质量安全标准。

茶叶质量与安全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贸易全球化的常态化发展。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经济发展不断向好,对外贸易逐渐扩大,促进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我国的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这意味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因此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我国茶区使用六六六(BHC)和滴滴涕(DDT),在80—90年代,茶农使用氰戊菊酯和三氯杀螨醇,90年代后,农药品种种类更是繁多。茶树中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茶叶产量,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此外,有害重金属、有害微生物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等问题也受到关注。当欧盟日本、美国等提高对茶叶质量安全的标准时,中国茶叶的外贸出口受到阻碍,影响了我国茶产业在国际上的健康发展。由此,茶叶质量安全逐渐受到重视。

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率先开创茶叶农药残留研究领域,揭示了不同类型农药在茶树上的降解规律,先后论证了世界茶树病虫区系的组成及演替规律,提出了主要茶树病虫害防治指标、茶园适用农药、农药安全间隔期、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合理施药技术和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等,构建了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体系,制定了多种农药在茶树上的安全使用标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鲁成银提出了茶叶质量安全的概念,认为茶叶质量安全包含茶叶质量与茶叶安全,茶叶质量是指“茶叶的特性及其满足消费要求的程度”,茶叶安全是指“长期正常饮用茶叶对人体不会带来危害”。

进入21世纪,茶叶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和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问题。由于茶叶贸易的全球化,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也会很快“全球化”,茶叶质量安全是当前制约我国茶叶出口和内销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因此,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推行了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的认证制度,完善了我国茶叶质量安全体系,保障我国茶叶的安全化、规范化、清洁化生产。

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时代下,茶叶质量安全的控制手段、评价技术、监测方法更新换代,茶叶质量与安全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入,知识体系日趋科学化、系统化,但内容主要围绕茶叶质量与安全问题的防范、治理、监管与意识的宣传。

较早的茶叶质量与安全学研究的图书为2007年出版陈雅珍主编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茶叶)》。该书主要介绍食品及茶叶质量安全管理、茶叶生产、加工及检验的相关标准和要求,着重介绍了茶叶质量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认证制度。此外,还收集了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茶叶农药残留指标以及我国茶叶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案例等内容,对茶叶行业的相关工作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00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组织编写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册(茶叶卷)》。该书在多年开展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基础上,对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收集、筛选与整理。主要内容包括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一般要求以及茶叶常规质量检测、无机成分、微生物和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等检验检测方法。同时编入了满足不同条件实验室、不同要求的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的方法。

同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组织编写了《茶叶质量安全与HACCP》。其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打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壁垒、提高茶叶产品的国家市场竞争力、在茶叶行业引进和建立HACCP体系提供了参考。

2011年,由赵杰文、陈全胜编著的《茶叶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及分析方法》出版。其对茶叶质量与安全的检测技术及分析方法做了系统归纳。(www.xing528.com)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有关茶叶质量与安全的检测技术及分析方法也在不断更新,研究成果涉及茶叶质量与安全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学科间的渗透及多种技术的融合。

目前,欧盟、日本、美国等都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茶叶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卫生、质量进行管理和规范,特别是对茶叶种植过程中的农药残留问题进行了严格的残留限量规定。

欧盟大多数食品法律以法规或指令的形式存在,以“消费者安全”为出发点,进行食品质量安全的立法。

为了监管农药、兽药等使用,日本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加强对农药、兽药等的管理。“肯定列表”即禁止含有未制定最大残留限量(MRLs)标准且含量超过一定水平(一律标准)的农用化学品的食品销售。该系统在2006年5月29日生效,有关茶叶的农药残留量及污染物的限量项目达276项。

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法律法规逐步与国际接轨。面对国内外茶叶市场对质量安全的高要求,我国各部门对茶叶质量安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茶叶栽培、种植、生产及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加强了管理。早在1990年,原卫生部就已发布了《茶叶卫生管理办法》,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加强对茶叶的卫生监督管理。农业部第119号公告,明令禁止使用六六六、滴滴涕、甲胺磷、对硫磷等高毒、剧毒农药。之后,相关部门又陆续颁布《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下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

国际上,与茶叶有关的国际标准主要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主导起草制定的,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有25项。茶叶进口国家及地区都有不同严苛程度的茶叶质量安全标准。欧盟地区是最严格的,茶叶中常见农药残留由欧洲茶叶委员会技术局根据茶叶中农药残留的变化于每年春季会议上更新。截至2019年,欧盟茶叶农药残留实施规则中对不可用农药的种类的限制已经高达上千种,此规则对我国茶叶出口欧盟非常不利。日本对农药残留限量要求近年来也不断提高,2003年颁布的茶叶中农药残留新标准共81项。但是日本的标准相较欧盟,并不十分严格。美国对进口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达32项之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标准化法》)的规定,我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又有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之分。从20世纪制定标准以来,有关茶叶的卫生标准经历了多次更新,需要检测的项目也随着出口国家和地区的要求而不断增加,说明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越来越先进、市场对茶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目前我国茶叶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有109个,其中包括21项基础标准、6项卫生和标签标准、57项产品标准和25项方法标准。

茶叶质量安全技术贯穿种植到茶杯的整条链,从茶叶质量安全问题防范、治理到监管无不涉及技术。种植栽培技术如茶与经济林木间作、防护林、防虫板等;加工技术如自动筛分机、色选机、清洁化生产技术等;包装技术如绿色包装、自动包装机等;质检技术如QuEChERS方法(一种快速、简单、低成本、高效、稳定、安全的检测方法)、近红外光谱法、三维荧光法等;监控追溯技术如茶园实时监控技术、可追溯条形码等。茶叶质量安全技术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并逐渐走向快速高效化、信息化和便携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