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求解两平行线中垂面与点MN的交点范例

求解两平行线中垂面与点MN的交点范例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果如图1-32(解)所示。 1.分析与两平行线等距离的点的轨迹是两平行线之间垂直连线的中垂面。本题实质是求出MN与该中垂面的交点。2)经V2/H1换面得到直线AB的积聚性投影a2′b2′,以此为圆心,以20mm为半径作圆,同时作平行于O2X2轴直线,并使该直线到O2X2的距离等于d′到O1X1轴距离;该直线与圆交点即为c2′d2′。

求解两平行线中垂面与点MN的交点范例

【例1-30】 用换面法求直线ABC点之间的距离及投影,如图1-30(题)所示。

978-7-111-34185-7-Chapter01-62.jpg

图1-30 (题)

978-7-111-34185-7-Chapter01-63.jpg

图1-30 (解)

【解】 点到直线的距离即为点向直线所作垂线的长度。通过一次直线变换为投影面垂直线,则所作垂线就变成新投影面的垂直线,即可得到两者距离。距离的投影可以通过返回原投影得到。求解结果如图1-30(解)所示。

【例1-31】 求平面三角形ABCV面的夹角β,如图1-31(题)所示。

【解】 要求对V面的夹角,只需将三角形变换为铅垂面,在新投影面体系中,铅垂面的积聚性投影与新投影轴的夹角即为所求。求解结果如图1-31(解)所示。

【例1-32】 求两平行线ABCD之间的距离实长,如图1-32(题)所示。

【解】ABCD两线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线,则它们的积聚性投影为两个点,这两个点的距离即为ABCD两线之间的距离实长。结果如图1-32(解)所示。

【例1-33】 在线段MN上作出与两平行线段ABCD等距离的点K

【解】 1.分析

与两平行线等距离的点的轨迹是两平行线之间垂直连线的中垂面。如果将两平行线换面变成投影面垂直线,则该中垂面也就积聚为一直线。本题实质是求出MN与该中垂面的交点。

978-7-111-34185-7-Chapter01-64.jpg

图1-31 (题)

978-7-111-34185-7-Chapter01-65.jpg

图1-31 (解)

978-7-111-34185-7-Chapter01-66.jpg

图1-32 (题)

978-7-111-34185-7-Chapter01-67.jpg

图1-32 (解)

2.步骤

1)经V1/H换面得到a1b′1c1d1,同时变换MN直线得到m1n1

2)确定X2轴,经V1/H2换面得到a2b2c2d2,同时变换MN得到m2n2

3)作(a2b2c2d2的中垂线,交m2n2k2点;

4)返回k2点,即得所求,结果如图1-33(解)所示。

978-7-111-34185-7-Chapter01-68.jpg(www.xing528.com)

图1-33 (题)

978-7-111-34185-7-Chapter01-69.jpg

图1-33 (解)

【例1-34】 求两三角形ABCBCD的夹角,如图1-34(题)所示。

978-7-111-34185-7-Chapter01-70.jpg

图1-34 (题)

978-7-111-34185-7-Chapter01-71.jpg

图1-34 (解)

【解】 当相交的两平面同时为某一投影面的垂直面时,则该两平面在此投影面的积聚性投影反映两平面夹角。因此,本题求解的关键是将两平面ABCBCD的交线BC转换为投影面的垂直线,经一次换面即可。求解结果如图1-34(解)所示。

【例1-35】 已知平行两直线ABCD相距20mm,用换面法求CD的水平投影(只求一解),如图1-35(题)所示。

【解】 1.分析

通过二次变换将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垂直线,则平行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转变为两点之间的距离,距已知点距离为定值的点的轨迹为圆。

2.步骤

1)经V/H1换面将AB变换为投影面平行线,得到a1b1

2)经V2/H1换面得到直线AB的积聚性投影a2′b2,以此为圆心,以20mm为半径作圆,同时作平行于O2X2轴直线,并使该直线到O2X2的距离等于d′O1X1轴距离;该直线与圆交点即为c2′d2

3)返回c2′d2即得CD的水平投影cd,求解结果如图1-35(解)所示。

978-7-111-34185-7-Chapter01-72.jpg

图1-35 (题)

978-7-111-34185-7-Chapter01-73.jpg

图1-35 (解)

【例1-36】 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BC在直线MN上,BC长等于底边上的高,试作出该等腰三角形,如图1-36(题)所示。

【解】 要作该三角形,首先要求出底边的高,该高可由两次换面转化为点点之间的距离;得到该距离实长后以a′1b′1c′1的垂足为圆心,高的实长的一半为半径作圆得等腰三角形的其他两顶点。求解结果如图1-36(解)所示。

978-7-111-34185-7-Chapter01-74.jpg

图1-36 (题)

978-7-111-34185-7-Chapter01-75.jpg

图1-36 (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