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约成本1,500元新能源助力,基地单元实现煤电双减

约成本1,500元新能源助力,基地单元实现煤电双减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地单元积极推进“电代煤”工作,助力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三是基地单元土地、生产主体以烟叶种植为主,在稳定烟叶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种植适宜的烟草前茬作物,如红薯、芝麻、油菜等。基地单元全程机械化推广应用,烟叶生产亩用工降至11个以内,亩均节

约成本1,500元新能源助力,基地单元实现煤电双减

一、襄城县王洛基地单元

王洛基地单元位于襄城县王洛镇,光温水土条件适宜,是典型浓香型烟叶产区。自基地单元建设以来,以“中华”品牌原料需求为导向,工商研密切合作,以“质量效益持续提高、品牌优势持续增强、生产力布局持续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为目标,通过优化生产组织方式,推进烟叶原料高质量发展。

(一)抓关键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管理

把彰显浓香型烟叶风格特色作为中心工作任务,集成推广浓香型烟叶生产关键技术,切实做到三个“三”。

1.全面实施“种子、轮作、沃土”三大工程 以中烟100品种为主栽品种,挖掘浓香型烟叶质量特色,良种良法配套种植面积达到100%;建立以烟为主的合理轮作模式,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推广冬前深耕、绿肥掩青、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技术,培肥地力,面积达95%以上。

2.落实“平衡施肥、成熟采收、密集烘烤”三项技术 全面落实测土配方施肥、品种个性施肥、科学方法施肥;做到不同部位烟叶严格按成熟标准采收;加大烘烤技术培训力度,全面推行种采烤一体化,烘烤师持证上岗,做到科学烘烤。三项技术落实面积达到100%。基地单元积极推进“电代煤”工作,助力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3.做好“传统技术、常规技术、现代技术”三个结合 以传统技术求特色,以常规技术求稳定,以现代技术求发展。用先进技术、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技术,搞好常规技术的集成应用,积极探索循环烟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全面升级。发扬“乔庄经验”的“五匀三一致”做法,遵循“烟棵高矮一致、叶片大小一致、烟叶成熟一致”田间长势评价指标;运用现代技术实施“施肥匀、移栽匀、保苗匀、平顶匀、锄地匀”操作,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及水肥一体化落实施肥匀,推行机械化移栽落实移栽匀,机械化移栽与人工补栽相结合落实保苗匀,机械化打顶抑芽落实平顶匀,多次行间机械中耕结合垄上人工锄草落实锄地匀。以烤烟发源地的深厚历史渊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挖掘烟叶传统种植技术精华,突出展现新时期、新烟农、新模式、新发展的全新形象,提升烟叶种植现代化水平。以合作社为平台,与相关机械服务企业深度对接,实现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建成规模稳定、生产方式领先、产品质量一流、经验技术可推广可复制的基地单元。

(二)激励土地流转,发展集约化经营

基地单元积极推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通过土地集中长期流转,形成以烟叶种植为主、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一是实施土地流转激励政策,加快推动土地流转,把适宜种烟的土地向种烟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集中。积极推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把整乡、整村土地集中长期流转,创新以特色产业发展为主、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科学种植模式,夯实规模化、多元化、机械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基础。二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大户、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发展烟草等特色产业的积极性。三是基地单元土地、生产主体以烟叶种植为主,在稳定烟叶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种植适宜的烟草前茬作物,如红薯芝麻油菜等。在稳定烟叶种植规模的同时,提升烟叶质量,提高机械化与标准化生产水平,实现减工降本,促进烟农增收。

(三)综合利用基础设施,助力多元增收发展

充分利用烟叶生产空闲期和没有育苗、烘烤任务的大棚、烤房以及育苗工场场地、仓库等基础设施,开展鲜切花、反季节蔬菜、瓜果栽培、红薯保鲜、三粉加工、小米深加工以及粮食收储等多种经营,增加农户收益。同时,为村民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基地单元内的襄城县朝钦烟叶种植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1 300余亩,年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亩左右,单产可达160千克,亩均产值4 500元左右,实现烟叶收入200余万元,纯收益80余万元。其余土地用于轮作种植其他作物,与豫粮集团签订合同,以每500克高于市场价0.1元的价格收购小麦,每亩纯收益增加80~100元,全年种粮收入30多万元。利用育苗场地繁育优质脱毒红薯种苗120万株,年收益11万元;利用育苗工场场地、仓库等有利条件,为豫粮集团代收代储小麦、玉米大豆,年收储量200万千克左右,每500克收益0.06元,每年收益24万余元;利用育苗大棚发展鲜切花种植,每个大棚年租金3 500元,可实现租金收入4万余元,解决劳动就业岗位20多个,每年用工3 000多个,实现务工收入28万元。

从综合效益来看,朝钦烟叶种植合作社以烟为主的多种经营模式,收入常年稳定在150万余元。在烟叶育苗、大田管理、采收烘烤、专业化分级、农机服务等方面,带动周边210余人共同增收致富,创造了近千个就业岗位,辐射带动王洛、汾陈、十里铺、库庄等乡镇农村、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走出了一条以烟为主、轮作倒茬、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新路子。

(四)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实现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

1.过程管控,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积极推行“种植在户、服务在社、专业合作”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积极完善综合专业化服务合作社建设与管理。通过烘烤师队伍建设,切实搞好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烟叶生产“5+4”环节(“5”即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4”即移栽、施肥、采收、运输)的专业化服务,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服务价格,提升作业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2.夯实基础,提升全程机械化水平 王洛基地单元每100亩烟田机械动力保有量12~15千瓦。配置起垄施肥机40台、移栽机20台、覆膜机100台、中耕除草培土机90台、打顶抹杈采收综合作业机30台、拔烟杆机20台、植保机25台。现有各类机械990台(套)。王洛基地单元目前有机械作业专业合作社2个。从201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整单元推进全程机械化试点以来,不断完善建立机械作业服务管理规范,制定不同机型的作业流程,完善机械化作业考核机制,开展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基本实现了育苗、整地、植保、中耕、打顶等生产环节的全程机械化操作。在移栽、采收、烘烤等环节也加大了机械化推广应用。目前,移栽环节机械化程度占21%左右,采收环节机械化程度占18%左右。基地单元全程机械化推广应用,烟叶生产亩用工降至11个以内,亩均节约用工约1 060元。

(五)完善“产供销”产业链,促进协同发展

政府统一协调,政、工、商、研、农一体协同发展。充分利用育苗大棚保温保湿、烤房烘干的设施优势,在相关农产品开发项目引进、技术指导、供应销售方面搭桥牵线,拓宽烟农增收渠道。搞好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红薯、谷子、辣椒、花卉苗木等农产品适度规模化,积极引导农户利用现有设施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并在过程中逐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扩大市场影响力,通过完善产供销链条,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六)强化科技开发,实现创新引领

以科技项目为依托,积极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在品种优化、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水肥一体化、采烤分一体化等方面做出新突破;以品牌导向需求为目标,落实核心技术,为高端原料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以基础设施综合利用、土地流转为抓手,为烟农增收探索新路径。继续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在水肥一体化、采烤分一体化、育苗移栽一体化等方面加强理论研究。以农业化验室为平台,大力开展研究检测,为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烟叶质量评价打下坚实基础;以省、市烟草科研平台为助力,不断提升技术推广及科研工作水平。结合襄城县烟叶生产实际,将先进理论技术优化和本地化,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七)坚持品牌导向,实现烟叶高质量发展

以“特色、优质、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切实提升浓香型风格特色为宗旨,以落实内控质量标准为中心,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健全质量评价机制,提升烟叶质量,彰显品牌特色。

1.构建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体系 健全乡村两级专职生产组织队伍,培育种植专业户和专业合作社;健全专业化服务体系,促进技术标准化、劳动过程机械化、业务操作专业化;加强与工业企业的沟通协调,与科研单位的紧密协作,完善工商研、县乡村多元结合的烟草科技推广体系,形成工业导向、标准明确、环节管理、学研指导、系统培训、示范带动、全面落实的组织推广流程。

2.创新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 根据《许昌烟叶综合标准体系》,结合襄城烟区实际,彰显襄城县国家烟叶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影响力。为进一步凸显襄城烟叶生产的地域特色、质量特色,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帮助下,由县烟叶办公室、县烟草分公司、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制订《襄城县烟叶标准体系》。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指导襄城县烟叶生产工作,通过标准体系的修订完善引领现代烟草产业良性发展。

3.健全质量评价检测机制 以落实内控质量标准为中心,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健全了质量评价检测机制。在生产环节,以生产优质生态型烟叶为目标,增加有机肥用量,增加秸秆覆盖、绿肥掩青比例,全面推行绿色防控综合体系,减少化肥用量,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禁止使用国家烟草专卖局推荐以外的农药,禁止使用有污染的水源灌溉。在烟叶购销环节,实行严格的预验制度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稳定等级质量,提高等级纯度,维护襄城烟叶良好的质量信誉。高度重视烟叶内在品质和工业可用性的检测和综合评价,根据检测结果和工业用户提出的改进意见,调整技术措施,稳步提高烟叶质量;根据烟叶样品检测评价结果,分析烟叶理化特性,严格把控质量标准的要求,反馈指导基地单元建设质量改进,逐步提高烟叶质量以满足工业用户需求。(www.xing528.com)

二、泌阳盘古基地单元

泌阳盘古基地单元自开发建设以来,市县两级公司对盘古基地单元建设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满足工业需求是烟叶生产发展的根本出路”和“抓烟叶首抓质量,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的理念。充分挖掘生态优势和“金铜山”烟叶品牌潜力,以落实浓香型特色优质烟生产技术为抓手,以规范基础管理为依托,完善体制机制,突出工业需求,全面推进烟叶质量上水平、经营管理上水平、原料保障上水平。

(一)聚焦引领,示范带动促提升

党建工作与烟叶工作同步并举,开展“支部示范站”“党员示范田”活动,将党建工作与生产指导、技术帮扶、环节培训、考核评比深度融合。通过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县分公司烟叶支部将盘古基地单元中心站盘古烟站作为支部示范站,支部党员主动深入烟叶生产一线,组织烟站党员职工、种烟村组党员干部及烟农党员经常性开展联络会议,开展教育学习、技术培训、经验交流、观摩评比等活动,提高中心烟站的生产管理水平。同时将“支部示范站”建设中的工作成效、工作亮点、先进经验以简报的形式印发各村,实现了示范引领以点带面辐射全县的效果。

(二)聚焦生产基础,强基固本彰显特色

1.“两优一促”强基础,强化管理彰显特色 基本烟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行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保障烟叶生产的基础。近年来多种特色产业的发展,压缩了烟叶的生存空间;种植面积下降,烟叶对地方的税收贡献降低,地方政府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下降,造成烟区不稳、种植分散、病害多发,种烟风险大。在哪儿种烟,谁来种烟,怎么种烟?成了我们不得不思考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泌阳县烟草公司审时度势提出“两优一促”,即优化烟区、优化烟农,促进烟叶质量特色的提升。

 2.优化烟区,给烟叶找到适宜的家园 摸清家底,对全县烟区精准分类。按照“生态优先、相对集中、以质为先”的原则,分核心烟区和一般烟区,选出重点村组分类管理。把握机遇,将烟田建设纳入政府“十四五”规划。通过县烟草公司跟县委、县政府汇报沟通,将烟田规划与政府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抓住机遇将建设项目放到核心烟区,安排在重点村组,提升核心烟区烟田基础设施设备条件。逐步淘汰生产基础差、灾害频发、质量特色不明显的小散烟区。以烟为主,高质量编制基本烟田规划。以基地单元为依托,按照满足三年轮作的要求重新规划编制基本烟田,从而做到核心烟区集中程度高、烟田设施好、烟农队伍优、质量特色强,真正把核心烟区做优做强。

3.优化烟农,为烟叶找到合适的主人 严格考核,建立灵活的烟农准入、退出机制。严格落实烟农种烟“八个准入限制”和种植主体诚信等级体系考核。对每户烟农在烟叶生产收购中10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分阶段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与下年度合同签订挂钩,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差异化的管理补贴政策,留住会种烟、善管理、有诚信的烟农,淘汰技术水平差、烟叶质量差、诚信意识差的烟农,去芜存菁净化烟农队伍。计划调节,建立稳定、扁平化的烟农队伍。通过调节计划资源,大力发展20~50亩种植主体,适当增加小户烟农合同,逐步调减大户烟农合同,使烟农队伍扁平化,年龄结构年轻化、生产技术规范化。

4.强化管理,帮烟叶找到彰显特色的手段 在优化烟区优化烟农的“两优”基础上狠抓精细化管理和关键适用技术的落实,以此来彰显烟叶质量特色。细化方案,多层次开展“赛马”考核。围绕烟叶生产关键技术措施落实,下发烟叶育苗、烟叶移栽、大田管理等环节实施方案,建立市、县、站三级烟叶生产“赛马”考核机制,奖优罚劣,通过对“赛马”考核结果运用解决生产技术的棚架现象。上下联动,打通压力传导的最后“一千米”。在落实烟叶生产适用技术的关键期,均实行领导包片、科室包站、人员包户的督导检查机制,改变过去压力站长一人担,其他人员一边看的局面。形成了传导压力不减、人人责任共担、奖罚结果同领的工作氛围,促进烟叶生产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和烟叶质量特色提升。

(三)规定动作是前提,求同存异解难题

烟叶生产的基础在烟田,关键在烟农,重点在落实。通过“两优一促”解决了烟田、烟农和工作落实的问题。但是,泌阳县浅山丘陵的地理类型和变化多端的区域小环境,尤其是近年来极端异常的气候变化给烟叶生产带来了更多不确定的因素。

1.气温多变,异常气候成为新常态 近几年,泌阳县降雨量持续减少,4~6月持续干旱现象逐年严重,干旱程度甚至达到60年一遇的极端水平。此外,5月中旬之前气温不稳定,升温降温幅度大,昼夜温差较大给烟叶前期生长带来比较大的影响,烟叶病害尤其是病毒病普遍发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多年来倡导烟叶栽期前移技术对部分烟区来说应该重新进行思考和总结。

2.试点先行,总结生产第一手资料 在正常移栽的基础上,2019年和2020年王店烟站分别设置了20亩和50亩推迟移栽的烟田,经调查统计发现推迟移栽烟田长势长相、病害发生情况和产量效益均好于对照烟田。2019年和2020年雨季均在6月中上旬,不同时期移栽的烟叶栽期与雨季之间的时间相差15~20天,这半个多月的干旱期对烟叶的产量质量和病害发生情况都造成了较大影响。

3.分析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经过两年来的示范总结,相关人员认真分析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①气温剧烈波动影响烟叶生长。前期气温的剧烈波动对正常移栽的烟叶影响较大,烟叶感染病害的几率大大增加。而推迟移栽避开了5月中旬之前气温的大幅度波动,包括明显的昼夜温差,给烟叶前期生长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气候条件。②移栽期与降雨期的匹配时间对烟叶旺长影响较大。推迟移栽的烟田栽期与降雨时间匹配较好,前期40天左右的干旱为团棵期促进烟株根系下扎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另外,旺长期与雨季重合保证了烟株旺长期水分的供应,烟叶长势旺盛。相反,正常移栽的烟叶进入旺长期后严重缺水,水肥跟不上烟株生长的需求,在“饥饿”状态下烟株抗逆性差,逐渐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形成早花、叶片数减少、产量降低。

4.提出优化泌阳烟区烟叶栽期的新思路 在气候异常成为常态的情况下,应分区域灵活掌握烟叶移栽期。对于水源条件较好的烟区应该适当早栽深栽,但一般不应早于4月10日。对于水源条件较差的烟区应适当晚栽,使烟叶旺长期尽量与雨季重合,一般应4月下旬开始移栽,但不要晚于4月底。

(四)聚焦工业需求,守住原料保障“初心”

1.根据工业反馈,找准问题“症结” 从上海烟草集团近年来对泌阳烟叶的质量评价反馈来看,烟叶油分较好,身份适中,主要化学成分均匀性较好,浓香风格较显,香气较丰富,舒适性较好,总体满足上海烟草集团“中华”品牌原料需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烟叶氯含量偏高;二是部分烟叶单叶重偏高;三是中部烟叶混一定比例上部烟叶,少部分烟叶有含青和杂色现象;四是产区烟叶农药残留有检出。

经逆向分析,其主要症结如下:①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如施肥量偏高、打顶偏低、留叶数偏少造成单叶重偏高,农药使用不规范造成烟叶农药残留检出种类较多。②工作过程管理不精细,在出炕后去青去杂,挑拣初分不到位,收购过程中专业化分级过程管控不严,造成中部烟叶出现混部混青混杂现象。

2.推进精细化管理,做到“对症下药” ①落实一个“行动”,坚决降氯提钾,大力开展“降氯提钾专项行动”,确保烟叶品质进一步改善。以氯为标优化烟田。对烟田土壤进行取样化验,根据结果优化地块。政策激励合理灌溉。对灌溉用水进行检测,同时强力推进节水灌溉,对烟农购买的滴灌设施给予50%的补贴,根据降水情况进行科学灌溉。钾肥根际追施和叶面喷施。注重硝酸钾追施和硫酸钾、磷酸二氢钾分次叶面喷施,提高钾肥利用率,提高烟叶钾含量。②抓好“两个精准”,实现优质安全。一是精准施肥。建立基地单元烟田土壤数据库,指导烟农实行差异性分区施肥,做到精准施肥,足而不过,保证烟田优质适产。二是精准施药。充分利用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前瞻性,有针对性地组织购进农药,并且对烟农按要求购置的农药补贴50%,杜绝烟农随意购买农药。改进农药管理办法,由植保专业队分区域、定时、定量喷施,科学合理控制施药次数和施药量。严格控制安全间隔期,严禁在农药安全间隔期内采收,以保证烟叶安全。积极示范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减少烟田农药使用量,降低烤后烟叶农药残留。

3.关口前移,打好鲜烟分类攻坚战 紧扣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抓住影响烟叶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因素,高度重视鲜烟分类提质增效作用,着力扭转分类初选中各类人员利害模糊的思想。

(1)开展专项督导,集全局之力打好鲜烟分类攻坚战。泌阳县烟草公司从采烤前入手制订《2020年烟叶成熟采收、鲜烟分类、科学烘烤考核方案》并成立督导组。由“一把手”任组长,其他领导任副组长,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督导组成员分包烟站,对鲜烟分类工作开展巡回督导考核。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人人心中有任务、个个肩上有责任,将措施落实到户、到田、到炕。

(2)形成宣誓制度,激发从业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采收烘烤前县烟草公司在铜山烟站烘烤工场召开成熟采收鲜烟分类现场会。在局长(经理)的带领下参会人员庄严宣誓,郑重承诺打好鲜烟分类攻坚战,并要求将宣誓制度推广到每一户烟农,每一处烤房。

(3)做好“三不三去”,提升质量提高纯度。在采收烘烤和出炕挑拣环节,做到“三不三去”,即不适用烟叶不采、不编、不烘烤,出炕烟叶去青、去杂、去非烟物质,从而从基础上提升烟叶质量、提高烟叶初分纯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