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棵玉兰树:千年历史见证的生日礼物

两棵玉兰树:千年历史见证的生日礼物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化物产丰富,但不产玉兰,这两棵树像两个异类挺拔在这里,活在好几代人的目光注视下。1837 年,他60 岁生日,道光皇帝为了表达对他的厚爱与嘉奖,给他颁赐了很多生日礼物,也包括这两棵玉兰树,它们是千里迢迢从交趾过来的贡品。玉兰树的叶子四季常青,这并不代表我们见到的那些叶子是两百多年前的那些,但它们和两百多年前的那些息息相关。在安化三中,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每天都会从那两棵玉兰树下经过。

两棵玉兰树:千年历史见证的生日礼物

在资江流域的腹地,一场雪后,大地封冻,资江水满。隆冬腊月,我从资江南岸的小淹渡河,去往位于北岸的安化三中,去看种在那里的两棵玉兰树。

抵达安化三中,进大门右手边,靠近学生宿舍的绿化带上生长着两棵高大的玉兰树。单看树其实很平凡,在中国的很多公园里都种有这样的树。树扎根在它脚下的土壤里,吸收来自大地的营养,在漫长的光阴里,年轮一圈一圈增加,最后成就了硕壮的主干,分出了精壮的枝干,伸展出一片片肥厚的叶片,绽放出一朵朵带着幽香的玉兰花。

在树的南北两侧,建有两幢五层楼的学生宿舍,一眼望去,树的顶端刚好超过宿舍楼。安化物产丰富,但不产玉兰,这两棵树像两个异类挺拔在这里,活在好几代人的目光注视下。当地老人说这两棵树至少有200 多岁了,看树干的直径,确实是有些年头了,但究竟它们今年多少岁,其实都包裹在树皮下的年轮里,藏而不露,只有它们自己知道。

这两棵树的主人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了。1837 年,他60 岁生日,道光皇帝为了表达对他的厚爱与嘉奖,给他颁赐了很多生日礼物,也包括这两棵玉兰树,它们是千里迢迢从交趾过来的贡品。他很感动,在次年正月就给道光上了一个《恭谢圣恩赏寿折子》。

道光皇帝赏赐给陶澍的两棵玉兰树,种植与安化三中校园内

他是安化人,从这里出发,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一路到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编修、翰林詹事、监察御史、川东兵备道、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最后官至两江总督。他永远在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例如赈灾,例如水利,例如漕运,例如盐政。他是晚清以来开眼看世界的治世名臣,在生命最后的那两年,他向道光皇帝举荐了林则徐作为自己的继任者,他在折子上谦虚诚恳地说林则徐“才长心细,识力十倍于臣”。林则徐继续探索他对海疆的思考,继续查禁鸦片。他爱才惜才,与落榜来访的左宗棠成为莫逆之交。南京城里的那一次会晤,他们相谈甚欢,具体聊了一些什么,我们已经很难获悉内情了。左公恃才,有傲慢的秉性,但经略西北,又让我们读到了“策劲旅以振国威,无坚不破”[1]的豪言。他结社,组织消寒诗社,将龚自珍魏源、林则徐、黄爵滋、洪介亭等有识之士聚集在一起。他的名字叫陶澍,这两棵树因为他而长于斯。历史藏着太多不为我们所知的细节,转瞬之间,那些鲜活的生命都已经作古。校园里的这两棵树,长在中学生学习生活轨迹的必经之路上,像一双深邃的眸子,盯着故土上的后人,在一代代青年人的生命历程里去圆满自己的未尽事宜。

站在这两棵树下,我感受到了另一种代际传承的方式,在树的语境下传承的方式。一棵树得以枝繁叶茂的前提是它有深埋于土壤中的根系,根系的深度和宽度决定了它获取营养的范围。根在土层之下,我们无法直接看见,树在土层之上的状态又清晰表达着它的存在。一棵树,不管它生于何地,只要扎根土壤,适应了土层下的环境,就有了生长的基础。根,通过一个系统性的组织将营养输送到土层之上,土层之上拔出了主干,抽出了枝叶,孕育了花蕾。枝叶可以长青,但花开有时。玉兰树的叶子四季常青,这并不代表我们见到的那些叶子是两百多年前的那些,但它们和两百多年前的那些息息相关。树有自己的代谢机制,叶落归根,回到土壤的落叶重新被分解成土层下的营养,渗透到土壤里,被根系吸收。这种自循环是树完成生命自我迭代的方式;也是它能熬过时间,生生不息的秘术。

位于安化小淹的道光御赐字“印心石屋”

陶澍逝世时62 岁,虽年逾花甲,但也算是早逝。他的生命轨迹仿佛是一粒种子,在肥沃的土层中找到了生根的力量。在他身后,湖南的人才像拔出主干一样,一个个先后成了顶梁柱。在其后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湖南的才俊像开枝散叶一样,一波一波地向我们涌来。“惟楚有才”语出较早,但在唐代以前被我们熟知的名人里与湖南有关的,大多数还是属于客籍人士,例如屈原贾谊、张机、陶侃、杜甫柳宗元等。近代以前的湖南,也只是断断续续出过少量杰出人才,例如蔡伦周敦颐王夫之等。到了近代以后,湖南人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坚作用日益凸显。

在陶澍之前,湖南人才匮乏。陶澍在他《甄别并酌量调补折子》里意识到“为政首在得人”。他在国史馆任编修的时候给湖南的朋友写信感叹道光以前湖南人才的匮乏。南京大学历史系编撰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中收录了鸦片战争以前的3332 个名人,湖南仅有22 人,占全国的0.66%。在陶澍之后,湖南的人才配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中收录的名人有714 人,其中湖南籍人士51 人,占全国的7.14%。这51 人中,嘉庆以前仅有3 人,道光以后陆续出现48 人,他们就是近代湖湘学派的根系与主干,在他们的基础上,形成了近代全国名列前茅的人才群体。

湖湘大地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左传》里感叹“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一个地方的人才与环境,与一方水土上的秉性相关。湖南人喜欢说自己“霸得蛮”,那股“蛮劲”未经过教育和文化的熏陶就容易演化成“匪气”,一经教化,就能够经世致用。陶澍内心里清楚,人才是通过发展教育来获得的。陶澍的父亲陶必铨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陶澍他本人在仕宦途中也曾亲自参与到教育事业里。进士及第之后刚授翰林院编修,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于是他回家丁忧守制。在籍丁忧期间,他曾在澧阳书院做主讲授课。守制期满,朝廷起用他,他领受的第一个重大差事就是到四川主持乡试,并任副考官。后经提拔,在监察御史任上也曾被授予会试同考官的职务。他在《与王万泉书》中自述,闱中阅卷,非常用心,篇篇都有评语。此后,他多次担任地方乡试和中央会试的监试官。他主持重修安化学宫,重视书院教育,希望通过人才教育改良社会,也通过教育提升人的素养,以抵达“比户有弦歌之美,青衿无佻达之讥,斯风化成,而治绩茂焉”的理想境地。(www.xing528.com)

他注重对年轻人的教育,在安化一中,也就是他当年主持重修的安化学宫旧址,他的画像被挂在最醒目的位置上,他被追认为一中最杰出的校友

在安化三中,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每天都会从那两棵玉兰树下经过。面对玉兰树,陶澍在我们面前显得既清晰又模糊。清晰是因为这棵树直接关联着他生活的年代,把手放在这棵树上,仿佛触碰到了陶公的生活;模糊是因为这毕竟只是两棵树,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准确的信息与内容。它是历史的亲历者,那些经历如同它的年龄一样,深藏其内。我们目前还无法精准获悉它见证的故事,只能站在树下结合诸多的历史证据去猜测、去想象。

道光御赐“绥疆锡祜”匾额

位于安化小淹的陶澍墓

1839 年7 月12 日,陶澍在两江总督任上溘然离世,道光发布上谕,加恩晋赠太子太保衔,照尚书例赐恤,入祀贤良祠。魏源为其撰写了行状、神道碑和墓志铭,其百余卷著作流传于世。一片重回黄土的落叶,分解在土壤里,我们后世也分不清楚它究竟为哪一次花开输送了养料。但土壤就在我们的脚下,在湖湘大地的土壤上,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根系正在形成,这个根系是一个开放完整的认知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这个根系是一个学派,支撑着一个认知主干。轰轰烈烈的近代史,在这个主干上数度开枝散叶。我们今天来总结,习惯性地将其称之为“经世致用”。陶澍之后,“经世致用”成了湖湘人才的主要特征。

如今,我们行走在安化,一路上会发现不少陶澍的痕迹,陶澍故里直接被称作陶澍村。有很多座陶家祠堂,位于江南茅坪村那座是经过修缮了的。“绥疆锡祜”的牌匾就供奉在正堂。祠堂一侧有户人家,那户人家很热心,你说想参观陶澍祠堂,家里的年轻人就会帮你到村委会去拿钥匙。祠堂很大,几乎是在原址修建,中堂两侧挂着两幅画像,左边挂着陶澍,右边挂着道光皇帝。画像是印刷品,但表达了安化人对这对君臣的关系的理解。在安化民间,有人说陶澍在京城做侍御的时候与旻宁的关系非同寻常,所以说他曾经将安化黑茶带进了宫中给太子喝。在安化,给我讲起这段故事的老人眉飞色舞,感觉像是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

不过陶澍有没有给旻宁喝过安化黑茶,我们到目前确实没有找到确凿的依据。但是,来自两湖茶场的茶叶作为经略西北的重要战略物资,从唐朝时开始,就屡次出现在历朝精英阶层关乎天下的重大论述中。陶澍深谙时政,关注西北,自然也不会忽视这一片来自故土的叶子。在他的诗里提到“所以西北部,嗜之逾珍鼎。性命系此物,有欲不敢逞”。这首诗并不是随意的遣怀,它可以带我们重回200 多年前那个作诗的现场。大清嘉庆朝,京城的一个冬天,8 个取得功名的年轻人聚在了一起,为安化茶开了一场专题品鉴会。

200 多年,物是人非之间,历史的浪潮异常汹涌。对中国人而言是沧海桑田,对于中国茶产业而言,更是沧桑巨变。在这200 多年的时间里,有很多新的茶品类诞生,也有很多老品类消亡。200 多年的故事,看似很遥远,很多往事都如根一样埋在土层里,藏着不断生长的隐性力量,但也有很多往事,早已随风而逝。

【注释】

[1]《陶澍全集》第二卷,第68 页《恭贺平定回疆生擒张逆折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