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年女子校服的演变与西化变革

百年女子校服的演变与西化变革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时,相对于政府在京都、各府县设立的官立、公立的女子学校,日本还有一种特殊的学校存在,那就是私立的女子学校,这些私立女子学校也受洋化风潮影响。所以,总体看来,从1880年到1894年这15年左右的时间里,受西化影响,尤其是受鹿鸣馆洋化风影响,日本女子校服可以说是经历了相当大的波动、变革。具体而言就是和服的纽与带压迫躯体,长袖与长裾阻碍动作。

百年女子校服的演变与西化变革

1885年(明治十八年),日本政府废除太政官制度,取而代之的是日本历史上的内阁制度。第一代总理大臣为伊藤博文,第一代文部大臣(教育部长)为森有礼。森有礼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似嫌火势不够足,所以一口气放了五把火:一为帝国大学令;二为师范学校令;三为小学校令;四为中学校令;五为诸学校通则。不仅囊括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学校,而且还炮制出一个诸校共通的规则,表面上看来绝对是要大干一番的意思了。

当时日本整体的服饰背景是向西方看齐,实行服装洋化,用伊藤博文的话说就是:“我国的女人如果穿着日本服装出现在众人面前,是不会被当做人来看待的,只会被视为玩具或者人偶。”而他口中的“日本服装”即为传统的平常穿的和服。具体一点来说,根据尚存世的老人对当时学生服饰的回忆,当时学生的服装主要是长袖和服,以鼓形结带法、竖字式结带法、贝口结带法等结系腰带,脚穿麻衬草鞋或竹皮草履,梳辫子,束发,发型有裂桃式顶髻、唐人髻、稚儿髻等各式各样的发髻。当时,社会上流行反映阶层、年龄及品味的装束,因此,从女学生的衣着也就能轻易地分清楚是公家还是役人、武士的子女。

明治天皇可以说是西化的急先锋,皇家服饰自然也就率先引进了洋服元素,在皇室宫中服制转换为洋服的5个月后,于1886年(明治十九年),东京师范学校首先规定女学生改穿洋装,即为那种束腰、大蓬裙的近似于廉价晚礼服的装束。接下来根据文部省训令,其他如职业学校等也开始穿洋装,但似乎好景不长,一些地方因学生的学费不同于东京师范学校那样是由学校支给,而是源于地方税,故而抵制这种洋装。因此,除了秋田、宫城、福岛、新澙、山形、千叶等地,几乎大多数地方都对学生服洋装化训令置若罔闻。其实,即使在东京和京都,对洋服学生装不感兴趣的也大有人在。于1885年创刊的《女学杂志》是一本主要介绍女子教育、女权、婚嫁以及家庭等内容的杂志。在1886年因洋服化引发的服装争议热潮中,这本杂志曾详细地刊载了各方关于洋服与和服的利弊争论之说。有识之“妇”们指出:紧身衣压迫内脏,给女性的身体、妊娠与分娩会带来恶劣影响,而且和服美观高雅富有情趣,洋服像茶壶一样庸俗且不利健康等。

基于这些负面因素,学校制服洋装化并未能如政府所愿得以顺利实施,正由于此,在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的宪法发布纪念祝贺会上,宫城正门前身着礼服的各官立学校女学生一起迎接仪式开始时,根据当时的杂志记载,各校女生的校服就呈现出和洋不同、各式有之的混乱局面。只有由宫内厅管辖的官立华族女学校一直坚持洋服装束,这一方面倒是应了现在流行的“有钱就任性”(华族女校也是自费校服)之说,但更主要的是皇后的关于洋装化的《思召书》和《皇后宫的令旨》起了决定性作用,这倒算不上是森文部大臣的功劳了。

在当时,相对于政府在京都、各府县设立的官立、公立的女子学校,日本还有一种特殊的学校存在,那就是私立的女子学校,这些私立女子学校也受洋化风潮影响。明治时期开始,日本全国各地还出现了宣扬基督教义的洋风基督女子学校,以东京女子学院(成立于1889年,是由新荣女子学校和樱井女子学校合并而成)为例,原来的结发变成了简单的洋式束发,女学生们最初倒还是穿和服,不过脚上已经踢掉了木屐,换上了洋式鞋子,有些还戴上了帽子,想象一下就是一组土洋结合的奇妙服装,过了一段时间,和服换为红带子长下摆的裙服,那么,由洋帽、洋服、洋鞋构成的女子学院女生校服就一时间成为当时最为时髦的装束了。不过宗教学校毕竟是特例,而且这么时髦的装束似乎也仅限于京都一带,而限于费用自理和舆论影响,校服的大趋势还是回归和服。所以等到了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女子部从学校分离出来,成立了东京高等女学校后,洋装校服在该校就渐渐被废除了。据1894年(明治二十七年)该校的毕业照显示,学生衣着已经完全是和服装束了,同时期的其他学校包括地方采用了洋装校服的学校也都废止了洋装校服。所以,总体看来,从1880年到1894年这15年左右的时间里,受西化影响,尤其是受鹿鸣馆洋化风影响,日本女子校服可以说是经历了相当大的波动、变革。但总而言之,森有礼的学生制服洋装化这把火似乎没能烧起来。不过,1894年距森有礼被暗杀已经5年了,倒是应了眼不见为净之说。

大约从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到1910年(明治四十三年)前后,应该说是日本女学生制服改良的10年。当时的背景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的女子教育方针发生了巨大转变,把女性的身体和国家的繁荣联系在一起,于是政府开始重视为日本生育、抚育大和子民的女性身体健康问题了。这时,诸如和服的不适于运动,甚至会影响到女性身体健康的论调开始出现并被热炒,并强调了和服因为前面裸露,会暴露女性的隐私部位等缺点。

如此,经过反复论证,女生穿“袴”(裙裤)就被提上了议程。恰在此时,被雇用来日的德国医生伯尔兹在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5月13日召开的私立大日本妇人卫生会上发表了讲话,阐述了他来日后以一个医生的角度经过对日本人卫生与健康的观察而得出的结论,演讲题目就为《女子的体育》。演讲从生理学观点揭露了日本女性服装的缺陷,主要讲了以下两点:一是对躯体的压迫,二是阻碍动作。具体而言就是和服的纽与带压迫躯体,长袖与长裾阻碍动作。比如,纽与带束缚胸部与四肢,造成内脏挤压与骨骼变形。内脏受到挤压会导致少食与消化不良,使人无法摄取充足的营养,骨骼变形将影响身体发育。而且沉重的长袖约束手腕与肩部的舒展,长裾又缠绕脚部,有碍行走。这些都属于需要改良的关键之处。随后,针对日本女性服装的缺陷,伯尔兹提出了关于带宽与质地、袖长,纽宽与位置、裾,搭配袴时的和服长度与发型等的改良建议。他说,“对比如今的装束,让在校女生穿袴是相当明智的。但是如果在穿袴的同时,依然搭配普通和服与腰带,也同样无济于事。所以穿袴的时候应该将和服长度控制在膝盖部位”。此外,他还提出了“做体操的时候,因日常服饰不便于活动,所以需事先定制预备运动服,以在体操之前换装”。

虽然关于女性穿“袴”一事吵得轰轰烈烈,但在伯尔兹演讲之前由帝国教育会召集召开的全国高等女学校校长协议会上,老一派人还是强调维护和服校装的正统性和重要性,对“袴”持消极否定态度,他们只是赞同把和服的宽袖改为“筒袖”(紧袖)以便于学生运动。不过,虽然“袴”未能马上得以实施,但改良的种子毕竟已经播下,接下来只需要一个契机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现代化的服制改良,尤其是关于女子服改良的声音其实始终未断。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左右开始,日本的有识医师、教育家、美术家等相继在自己的领域以专家的角度来论证女子服的改良重要性并提出方案,集中在新闻杂志上发表。方案各式各样,有综合“朝鲜袴”和欧美服饰设计出的新型袴,也有从经济面出发的提案,主张完全采用窄袖及袴的,也有的提案建议废除带子,主张完全采用节约省时的纽扣样式。提案嘛,自然有赞同有反对,吵吵嚷嚷到最终,真正进入实践阶段时却还是“男尊女卑”了。男性的窄袖、袴等改良型被真正投入了实践,而女性服总体的改良却因成年女性的和服与窄袖不配等陈腐观念基本上没能得到实践的机会。

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在《妇女新闻》周刊上刊登的一篇《女子学校制服论》引起了讨论,也许是女子学校制服改革一波三折被压抑得太久之缘故,令人喜出望外的是,这篇论文一经发表,直接催生了女子校服的改革。接下来,各女子学校都相继开始采取对学生服装的规制措施,具体到刘海、头绳、雨伞颜色等都有明确规定,但从当时各女校的规定来看,大半还是以和服为主的,只不过很多和服已经采用了窄袖和袴,与传统的和服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区别。

说了半天,实际上所谓的女校服的改良,其根本不过是“袴”的取舍存废问题,其余的诸如运动鞋之类的都是顺带的毛毛雨而已。事实上,日本当时的女校服“袴”的普及也是经历了许多波折才最终确定的。最初在日本只有与宫中有关系的华族子女才被允许穿“袴”,直到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高等女学校借《运动的奖励和通学服装改良之必要》的规定出炉才得以穿上了“袴”。而地方学校女学生能穿上“袴”,则要感谢天皇和皇族的地方视察,那时,允许学生穿“袴”接受天皇的检阅和皇族的视察,从此地方学校的学生才有了“袴”穿。这中间从京都到地方还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对、制止、最后妥协等较量,一条女学生的“袴”还真可谓“穿”之不易。

“袴”定下来了,1900年至1920年间的女生校服也就有了明确的形象,看当时留下的画像,女学生一般情况下是头顶束发,上下系两个发带儿,达胸高的红褐色袴里面塞着显得短短的和服上衣,足蹬一双黑皮鞋,手持雨伞等,有的系着带有徽章(校章)的腰带,有的肩上斜挎着米黄色书包,凸显出一派很有文化的清纯女学生模样,据说这就是当时女学生最时髦的校服了。其中,腰带上的徽章很重要,本来是为了与一般工作女性装相区分才有了徽章。而且这个徽章从一出现就被限定为只有在就学期间才可以戴,毕业式后必须摘下还给学校,当时是考虑徽章的循环使用,但没想到,学生们却对徽章产生了深深的感情,因为从戴上徽章那一刻起,学生就有了一种归属感,而当毕业摘下时,则只剩伤感了。这种徽章制度在日本一直传承了下来,通过徽章显示出的群体意识、归属感也被传承下来,而且还被发扬光大。徽章,也成为毕业生对学校的那份浓浓校情的纪念物之一。(www.xing528.com)

明治时代和洋结合的女子校服

到了1920年代由“袴”和徽章组成的半和式女子校服,又开始了一次洋风化。日本女生校服的再次洋服化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一战时,欧美国家取消了紧身褡和长裙,德国、英国的女性以清爽干练的风格,用或参军或做警察或做后方支援等方式参与到战争中来,这些对日本的女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使日本开始正视女子教育并思考女子教育的方向性大问题。因此,从卫生、方便、经济的角度出发,日本政府也开始全面推广洋服,于1920年(大正九年),推出了《服装改善方针》。也许是因物价高涨导致的节约意识起了主导作用,也许是陈腐意识消退,现代观念被普遍接受的缘由,总之,这一次倒是上上下下都很顺利地接受了这一方针。1920年,东京女子医学专业学校的学生提出,要和男医生一样穿洋服。这被认为是日本女性从医生这一职业出发对服装功能提出要求,表明女性独立承担社会工作和责任的意识觉醒。

这次日本学校的洋服化,可以说是划时代的校服变革。从女校来看,首先是京都的校服洋式化,接下来各地方高等女学校也纷纷开始推荐、引进制服洋服化,这一过程,几乎贯穿了从1920年代初到1930年代初的整个10年间。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先是由京都府的平安女学院在1920年(大正九年)首先采用了英国海军服式的水手服,是属于带腰带的连衣裙,接下来则是由福冈的福冈女学院在1921年(大正十年)采用的上下分开的水手制服,今天日本全国普遍穿着的水手校服就是由福冈女学院最初采用的这种女生校服。

经过了十年的磨合,其中有各种尝试、实践、赞成、反对,但最终还是走向了校服的统一化,而且是向水手服的统一化。据说制服被更改为水手服的根本原因在于女生们对水手服的憧憬,其实正确地说是因为水手服的轻盈、便利、经济才广受欢迎,并最终成为女子学校制服的典型样式。当然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校服制度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学校和国家对学生享有权利的问题,是日本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把学生工具化的问题,这才是水手服能得以顺利成为校服的关键。

不过当国家完成现代化之后,制服又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潮流、情感观念和另类的校服文化。1930年代,日本从侵华开始,陷入战争的泥沼,直到战败,甚至战败投降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的校服发展也像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一样陷入了泥沼之中,在一切为了军备的前提下,女生校服也变了样,女生们下身穿一种叫做“梦派”的灯笼裤,上身则是把各式各样的和服上衣或水手服上衣等塞在灯笼裤里的上装,没有战斗帽,在需要的时候头上就扣一块黄褐色的布。那种窄裤脚的灯笼裤利落倒是利落了,但无论怎么看都是适合农民种田穿的裤子。从此,一段时期再也看不到轻盈的水手服了,当然,也看不到穿着水手服的女学生们可爱的风姿了。

明治时代校服

风水轮流转,经过战后重建,到了1960年代至1970年代,日本校服又恢复了制度化,水手服重新闪亮登场。不过,在60年代的全球范围的青年反抗运动中,日本也凑热闹发起了反对制服运动,而且至今仍有不少的反对声音存在,但制服被认可和接受毕竟是主流,尤其是水手服,喜欢水手校服的女生一直以来都占绝对的高比例。

1980年代,水手校服更是和流行文化沾上了边,当时的流行音乐电影动漫甚至小说都喜欢加入水手服元素,事实证明他们的眼光是准的,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得以大红,因此,也成就了一批歌手演员作家

1990年代可以说是水手服的动漫年代,因动漫里的水手服大受欢迎,水手服甚至在动漫世界之外也开始大行其道。2000年以后,水手服热度不但不减,而且还在AKB48的水手服热演中更加升温,并使得水手服的“萌文化”得以发展起来,几乎颠倒众生。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说日本制服始于加强控制,然后经历反抗,但最终还是成功转变成为一种规制、一种时尚和一种文化。

其实,从女子校服的历史和现状我们也能够窥见日本近百年的社会和文化之变迁,从中也反映出了诸多西方价值、自由主义与日本文化、精神的冲突、角力,由此可见,女子校服不仅在校内,在校外,由百年前至今,它也是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尤其是今天,象征着日本女生校服的水手服在校外的价值,恐怕连身为水手服始祖的英国也要瞠目结舌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