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会问:丧服和婚礼服是制服吗?按严格意义上的制服定义来说,这两种服饰似乎不算制服,但如果从世俗风习来看,这两种服饰又都属于“被世俗风习所规定的统一的服饰”。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日本丧服的历史。日本的丧服从颜色上经历了由白而黑,由黑而白,又由白而黑的3个阶段。《日本书纪》和《隋唐倭国传》这两本著作中都提到日本古代的丧服为白色,《续日本纪》中还提到在元正上皇、圣武上皇驾崩时日本全国着素服举哀的事例。所谓的素服,就是指没有经过染色的偏白的粗麻布本色衣服。直到718年(养老二年),《养老丧葬令》出笼,日本才有了正式的丧服出现,当时的《养老丧葬令》规定,天皇直系二亲等以上的丧葬仪式,参葬人员需穿“锡纻”颜色的衣服,就是染成灰黑色的衣服,近似于老鼠色。其实在这里,日本人是闹了一个笑话,当时日本是什么都学大唐,于是就在《唐书》中翻到了唐朝皇帝服丧时臣属们所穿的“锡衰”服的记述。其实,在《唐书》中记述的“锡”是指用灰汁处理过的一种麻布,处理过后是白色的,结果被当时的翻译者误认为是金属的“锡”,因此才弄出了这么一种灰黑色的丧服来。
这种老鼠色的丧服在平安时代的贵族阶层里被广泛接受并穿着,而且颜色也变得越来越黑,这是因为那时的日本人对于丧服已经开始有了以颜色深浅程度来表现失去亲人的悲伤、悲痛的程度的意识。到了平安后期,上流阶层的丧服基本上就已是黑色的了。而庶民则由于经济等原因一直还是延续着《日本书纪》中记载的白色粗麻布丧服习俗。可见,在当时,丧服实际上大体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贵族阶层穿的黑色丧服,一种是庶民穿的白色丧服。但无论是哪一种丧服,整体看上去都是统一的着装。
不过到了室町时代,日本丧服又恢复了以白色为主,所谓的恢复其实只是贵族阶层的恢复而已。因室町时期是武家执政,天皇对武家、贵族的影响力已是江河日下,武家、贵族接触更多的是属下的庶民阶层。而古时的日本庶民通常都是认为丧服是穿给死人的,因此属于“污垢”之物,穿一次后就需处理掉,如果给布染色是需要经济成本的,这在精于计算的日本人心里绝对是不划算的买卖,所以,把白麻布染黑制成丧服也就一直未能在庶民阶层实施。幕府于是顺应大众,从室町时期开始,日本的贵族和庶民阶层的丧葬仪式就又都变成统一的白花花一片了,只有皇室因皇家规制不能轻易更改而一直沿用着黑色丧服制度。
这种被贵族阶层和庶民阶层广泛接受的白色丧服习俗一直沿用到了江户时期,葬仪时虽都穿白色丧服,但是贵族阶层按级别不同,从帽子到丧服配饰都有严格的区别,庶民则仍是沿用古习的粗布白衣,基本上与现在我国农村办丧事时的装束差不多。
到了明治时期,受服装洋化影响,贵族阶层的葬礼又开始出现黑色丧服,而且还是洋风的黑色丧服。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号称明治维新第一人的大久保利通的葬礼,这也是进入明治时期以来贵族阶层规模最大的一次葬仪,参加葬礼者包括皇族、大臣及华族。在这个葬礼上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几乎所有参加葬礼的人员都是一身黑色大礼服、黑领带出席。以此为开端,在接下来的名人岩仓具视、英照皇太后及伊藤博文等人的葬礼上,还要配黑纱、黑包,就连女性也完全是穿黑色丧服。尤其是英照皇太后大丧期间,举国服丧30日,而且丧服有详细的规定,无论是穿和服还是礼服,也无论男女,基本颜色要求都是黑色,而且配饰如包、手套(穿洋服时)等也都要是黑色。到了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政府制定了《皇室丧服规定》,注明穿洋式丧服时,衣服为黑色,不能有光泽,而且要戴黑纱,其余包括帽子、帽饰、发饰、手套、扇子、伞、鞋甚至袜子等也都必须是黑色。在规定出炉的第二年即1912年(大正元年),明治天皇大葬时,就已是举国上下一片黑压压的场面。自此,日本丧礼就穿黑丧服了,而且,自那时起,参加亲友的“通夜”(守灵)、告别式也开始穿黑色丧服,黑色丧服彻底浸透日本所有阶层。
丧服
丧服穿到今天,以日本人的细腻、认真,丧服早已经发展出了一整套的行为规范。比如,丧服应以黑色或浅黑色为主,但是在穿和服的前提下,丧主和配偶可以穿白色和服。而学生、幼稚园儿童如果有校服或幼儿园服,则可以穿学校或幼儿园制服。警察和自卫队员也可以穿制服参加葬礼,但应把军章等摘下。女性可以戴珍珠项链,一般以黑色为主,而且不可同时戴两条,因为那象征着“悲伤反复重来”,不吉。手提包不可有金属拉链等,所以一般以布制黑包为主。葬礼基本都是在佛前举行,不可带皮包,因为看见“皮”容易让人联想到杀生。还有鞋子当然是黑色的,但以不带鞋带的鞋子为好,领带也一定要黑色。总之,规矩多多,经常看到日本人的葬礼场面,那简直就像一场严肃的黑色制服大会。(www.xing528.com)
这种黑色制服大会同样还体现在婚礼上。古代的日本人没有正式的婚礼,那时候儒教、佛教等道德规范尚未传入日本,他们盛行“乱婚”“杂婚”,甚至还有跑去女方家扛上就走的“抢婚”存在。到了飞鸟、奈良时代,受大唐礼教影响,日本人终于知道结婚要先有媒妁之言,然后才能谈婚嫁。日本人采取男方向女方求婚的方式,具体做法基本就是学自唐朝。但有一条很有趣,就是直到幕府时代为止,日本结婚流行的都是“倒插门”,贵族男子结婚时才穿着“布袴”(正式束带礼装)去女方家倒插门,这大概也是今天日本人依然能坦然面对倒插门习俗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幕府时代,倒插门习俗才渐渐改为嫁女习俗,据记载,幕府六代将军儿子娶媳妇,那时候参加婚礼的人,执权(将军辅佐)以下的上级武士都是以武家礼装的布衣袴参加婚礼,这场婚礼服饰也为中世的婚礼模式奠定了基础。室町时期婚礼服渐趋复杂,参加者虽没什么太大变化,新娘的装束却是令人满目生艳了,虽然仍以白色婚服为主,但无论是质地,还是刺绣、嵌入的金箔,都已经比过去华丽不知多少倍。而且还开始实行结婚头两日穿白色婚服,接下来还要玩“色直”(新郎新娘更换其他颜色婚服)的做法。这个“色直”传到今天,已经变为在婚礼进行中新郎新娘数度更换婚服的习俗。新郎则穿室町时期流行的“素袄袴”(素袍衣裤)作为婚服。江户时代的婚服就更豪华了,新娘的婚服虽然仍以“白无垢”的白色为主,但已经出现了如小笠原流、吉良流等流派,饰品更是豪华起来,“色直”也出现了红、黑、蓝等各种颜色。明治时期贵族的新郎新娘的和式婚礼服和今天的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新郎一般是黑色“纹付羽织袴”(带花纹的羽织长褂裙裤),新娘仍然是以“白无垢”和服为主,只是发式、配饰更加多样。其实明治时期,服饰西化已经开始了,因此,在上流社会的婚礼上,也出现了洋风婚礼,新郎或着黑色燕尾服礼服或和服,新娘也是和服、洋裙装都有,参加婚礼的宾客也是和洋结合,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日本婚礼服走向多元化的开始。
大正时期也一直延续了这种和洋混搭的结婚礼服形式,直到进入昭和时期,洋装化婚礼服才多起来,那是因为女性洋风婚礼连衣裙服的出现,这种结婚礼裙在婚礼后再经染色还能另作他用,与传统和服相比,兼具经济性和简易性,因此得以发展起来。
结婚是美好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婚礼服也都是美好的,最惨不忍睹就是战时必须穿国民服的时候,男女结婚时也只能以国民服做婚服,新郎着土褐色国民服,戴战斗帽,新娘着灯笼裤,戴方头巾,想象着就有点寒酸。当时是所有国民都穿这种制服,结婚时新人加来宾,就像军队举行军服婚礼般壮观。
现代日本婚礼分为神前式、佛前式和基督教式几种,主要是对司仪和新人的服饰有特殊要求,男宾客现在都是以黑色西装白领带为主,女宾客则仍然是多姿多彩,穿和服者有之,穿洋风礼裙者也有之,不过,男女相同的一点就是基本以黑色为主。所以,每逢举行婚礼的时候,整个现场简直就成了一片黑色礼服的海洋。甚至男士连领带都完全相同,女士手包也是相同样式,无论怎样看,都觉得用“婚礼制服”来定义这种服饰才更准确一些。
婚礼服
不过,日本的婚丧仪式对于男性而言倒是有些方便,比如同一天既要参加婚礼又要参加葬礼的情况下,黑色西服可以通用,所以只准备黑白两条领带就可搞定了(日本丧礼戴黑色领带,婚礼戴白色领带)。但女性遇到这种情况就比较麻烦了,即使都是穿黑色服饰,丧礼必须穿没有光泽配饰素朴的丧服,而婚礼正相反,一定要穿突出喜庆气氛的有光泽、配饰鲜艳的黑色礼服,因此女士就要准备两套颜色相同但风格迥异的丧礼和婚礼用礼服,这也算是婚丧趣话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