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西内陆区基岩水文特征及资源评价

河西内陆区基岩水文特征及资源评价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部祁连山区植被条件好、降水量多、气温低、蒸发量小,是主要产流区。降水通过岩土体孔隙、裂隙进入地下,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北部北山山地植被条件差、降水稀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属不产流区,地下水的唯一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走廊区的地下水除水平运动外,还有以通过包气带接受降雨、灌溉水入渗和蒸发损耗方式的垂直运动,其交换强度取决于一系列自然和人为因素。

河西内陆区基岩水文特征及资源评价

南部祁连山区植被条件好、降水量多、气温低、蒸发量小,是主要产流区。降水通过岩土体孔隙、裂隙进入地下,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山前冲、洪积扇是地下水的径流区。由于河网发育,切割深,河床是地下水的天然排泄通道。还有一部分地下水通过山前侧向流出排泄到走廊平原,补给平原区地下水。

北部北山山地植被条件差、降水稀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属不产流区,地下水的唯一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有限的降水通过广阔的北山山地土壤孔隙、裂隙进入地下,形成了地下水。山前冲、洪积扇是地下水的径流区。由于地表产流量较小,没有形成固定的河流,但地表有零星泉水溢出,部分通过蒸发损失掉,部分下渗补给地下水。因此,地下水只能通过山前侧向流出排泄到走廊平原,补给平原区地下水。

走廊平原区地下水主要储存在各盆地第四纪松散的地层内。这套地层是中间夹有粘性土的洪积、冲积和湖积相砂砾层和砂层,其厚度、岩相和结构严格受基底构造形态控制,并影响含水层系的富水性,南盆地的中央坳陷带为巨厚的以卵砾石为主的单一结构含水层系,一般厚200~300m,最厚达500~800 m。其北半部逐渐变为以砂砾石、含砂砾为主的中间夹有多层亚砂土、亚粘土层的含水层系,一般厚50~100 m,最厚达200 m以上。南盆地的含水层厚50~300 m,渗透系数30~400m/d,单井出水量为50~300m3/h。北盆地基底构造形态同南盆地,并具有自南向北岩性由粗变细,层次由少变多,厚度由厚变薄的规律。如民勤盆地,南部是以冲积相砂砾石为主的含水层系,夹少量亚砂土层,厚度300~500 m;民勤县城至东湖镇一带,逐渐变为以湖相砂和亚粘土互层为主的含水层系,厚度为200~300 m,近北山山前的厚度则不足100 m,北盆地的第四系含水层较薄,一般为30~100 m。渗透系数为5 m/d~50 m/d,单井出水量为20 m3/h~100 m3/h。(www.xing528.com)

走廊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为河水渗漏、渠系田间入渗,侧向径流和降水补给。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途径是泉水溢出和蒸发、蒸腾消耗,走廊区泉水溢出带集中分布在各大河流的洪积扇扇缘及南盆地平原河流沿岸。

各盆地地下径流的流向与地形坡向基本一致。南盆地地下径流的水力坡降为3‰~7‰,单宽径流量为1250m3/d·km~50000m3/d·km,径流强度在接近溢出带的洪积扇扇缘时最大。北盆地地下水的水力坡降由1‰~3‰到0.7‰~0.8‰,单宽径流量为70m3/d·km~6000m3/d·km,径流强度沿径流方向逐渐减少。走廊区的地下水除水平运动外,还有以通过包气带接受降雨、灌溉水入渗和蒸发损耗方式的垂直运动,其交换强度取决于一系列自然和人为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