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务目标
(1)加深理解发酵液中固液分离的预处理方法。
(2)理解和掌握絮凝法的原理及分离操作过程。
二、操作原理
壳聚糖是甲壳素经化学法脱乙酰基后的产物,是至今发现的唯一天然碱性多糖。壳聚糖分子链上分布着大量游离羟基和氨基,尤其在一些稀酸溶液中易质子化,从而使壳聚糖分子链上带有大量的正电荷,成为一种可溶性聚电解质,具有阳离子型絮凝剂的作用。壳聚糖安全无毒,可生物降解,环境友好,因而成为絮凝、回收菌体和蛋白质的理想絮凝剂。
壳聚糖絮凝法沉淀微生物菌体的过程复杂,其主要沉降原理是壳聚糖与带电的悬浮颗粒通过分子间的架桥、氢键及电荷吸附等作用形成粗大的絮凝团,最终沉降下来。pH是影响菌悬液絮凝分离结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在酸性环境中,壳聚糖分子链中的-NH2与H+结合形成-NH3+,具有电中和与吸附交联的双重作用。
三、材料器具
1. 材料
壳聚糖,海藻酸钠,1%的氢氧化钠溶液,1%乙酸溶液,6mol/L的盐酸。
(2)菌种及其培养基
2. 主要仪器设备
四、任务实施
1. 发酵液的制备
枯草芽孢杆菌用肉汤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用YP D酵母培养基培养,发酵至稳定期得到菌悬液。
2. 絮凝剂和助凝剂的配制(www.xing528.com)
壳聚糖预先溶于1%乙酸溶液中,终浓度为10g/L。海藻酸钠预先溶于1%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终浓度为10g/L。
3. 不同pH的菌悬液配制
将发酵的菌悬液混匀,并在600nm下测定其吸光度(A1),分别取发酵液20mL置于50mL离心管中,用6mol/L的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调pH分别为3.5,4.0,4.5,5.0,5.5,6.0。
4. 絮凝沉淀
向不同pH的发酵液中加入0.6mL的海藻酸钠溶液(终浓度约为0.3g/L),并迅速混匀,再向发酵液中加入1mL壳聚糖溶液(终浓度约为0.5g/L),振荡5min后在室温下静置40min,取上清液在600nm下测定其吸光度(A2 )。
5. 絮凝率的计算
计算公式:
式中 A1——絮凝前菌悬液在600nm波长下的吸光度;
A2——絮凝后上清液在600nm波长下的吸光度。
五、结果处理
(1)分别测定不同pH条件下微生物菌体的絮凝率,并作出不同pH对两种发酵液絮凝率影响的效果图。
(2)确定壳聚糖对发酵液絮凝的最适pH。
六、任务考核
(1)絮凝率的计算无差错。(20分)
(2)正确绘制不同pH对两种发酵液絮凝率影响的效果图。(20分)
(3)絮凝操作准确。(30分)
(4)确定壳聚糖对发酵液絮凝的最适pH。(30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