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发酵工业所用的碳源大都是玉米、薯类、大米等淀粉质原料,但许多微生物很难直接发酵淀粉。例如,几乎所有的氨基酸生产菌不能直接利用(或只能微弱利用)淀粉和糊精;酒精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也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和糊精。有些微生物能够直接利用淀粉作原料,但必须在微生物产生淀粉酶后才能进行,但发酵周期长。另外,淀粉原料在高温灭菌过程中会导致淀粉结块,发酵液黏度剧增。因此,发酵过程中,当以淀粉为原料时,必须先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才能供发酵使用。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淀粉的糖化,所制得的糖液称为淀粉水解糖。发酵生产中,淀粉水解糖液的质量,与生产菌的生长速度及产物的积累直接相关。
(一)淀粉水解的理论基础
1. 淀粉分子结构
淀粉颗粒呈白色,不溶于冷水和有机溶剂,其内部呈复杂的结晶组织。随原料品种和种类的不同,淀粉颗粒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颗粒较大的薯类淀粉较易糊化,颗粒较小的谷物淀粉相对较难糊化。
淀粉可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其结构如图3-1所示。直链淀粉通过α-1,4键连接,支链淀粉的直链部分通过α-1,4键连接,分支点则由α-1,6键连接。一般植物中直链淀粉含量为20%~25%,支链淀粉占75%~80%。直链淀粉在70~80℃的水中可溶,溶液黏度较小,遇碘液呈纯蓝色;支链淀粉在高温水中可溶,溶液的黏度大,遇碘液呈蓝紫色。
图3-1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结构示意图
2. 淀粉在水热处理过程中的变化
淀粉的水热处理是指将淀粉原料与水混合,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处理的过程。淀粉原料经过水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将淀粉从细胞中游离出来,并转化为溶解状态,以便淀粉酶系统进行糖化作用。
(1)膨胀 淀粉是一种亲水胶体,遇水并加热后,水分子渗入淀粉颗粒内部,因而淀粉颗粒的体积和质量增加,这种现象称为膨胀。
(2)糊化 在温水中,淀粉颗粒因膨胀而形成均一、黏稠液体的现象,称为淀粉糊化,此时的温度称为糊化温度。如表3-15所示为部分淀粉糊化温度范围。淀粉糊化前后的结构如图3-2所示。
表3-15 部分淀粉糊化温度范围
图3-2 淀粉颗粒糊化前后的结构示意图
(3)液化 淀粉糊化后,如果提高温度至130℃,由于支链淀粉的全部(几乎)溶解,网状结构彻底破坏,淀粉溶液的黏度迅速下降,变为流动性较好的醪液,这种现象称为淀粉液化。
3. 淀粉水解反应
淀粉的水解反应是在酸或酶等催化下进行的,其主要化学反应可用下面各步反应式表示:
在水解过程中,淀粉首先生成糊精、低聚糖、麦芽糖等中间产物,最后生成葡萄糖,其水解过程如图3-3所示。糊精是指分子大于低聚糖的碳水化合物的总称,由7~12个葡萄糖残基组成,低聚糖由3~6个葡萄糖残基组成。
(二)淀粉的液化和糖化工艺
淀粉液化和糖化主要有酸法和酶法两种工艺,目前双酶法已完全取代酸法,成为淀粉液化和糖化的主要手段。
1. 淀粉的双酶水解
淀粉的双酶水解工艺主要包括淀粉液化和糖化两个步骤。液化是利用液化酶使糊化的淀粉黏度降低,并水解成糊精和低聚糖;经过液化后的料液,加入一定量的糖化酶,使溶解状态的淀粉变成可发酵的糖类,完成糖化过程。可发酵性糖主要包括蔗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发酵工业中通常用的是蔗糖和葡萄糖,其次是麦芽糖和果糖。
图3-3 淀粉水解过程示意图
淀粉糖工业上常用还原糖值(DE值)来表示淀粉水解程度。糖化液中的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算)占干物质的百分率称为DE值,计算公式如下:
还原糖用斐林氏法或碘量法测定,干物质用阿贝折光仪测定。由于阿贝折光仪所测出的浓度是指100g糖液中所含有的干物质的克数,而还原糖含量指100mL糖液中所含有的还原糖的克数。因此,DE值实际还应除以糖液的相对密度。因此,实际上DE值的计算公式:
工业上为检验淀粉水解效果,往往还检测糖液OD值。在味精行业糖液制备工艺中,OD值可用来衡量液化结果。当然,OD值只是一个参考,因为糖化过程产生的其他低聚糖、异麦芽糖等不发酵性糖在OD值上是反映不出来的。
糊精不溶于乙醇,糊精与无水乙醇作用出现白色浑浊,通过测定吸光度来检查糊精的量,具体方法:正确吸取0.5mL的糖液加到19.5mL的无水乙醇中,用分光光度计在420nm波长比色,OD值越低,则糊精越少。
2. 酶法水解淀粉常用的酶(www.xing528.com)
(1)α-淀粉酶 为一种内切淀粉酶,俗称液化酶,能在较高温度下随机水解淀粉、可溶性糊精及低聚糖中的α-1,4-糖苷键。酶作用后可使糊化淀粉的黏度迅速降低,变成液体淀粉,水解生成糊精和少量葡萄糖、麦芽糖。工业上常用的α-淀粉酶有高温α-淀粉酶和中温α-淀粉酶。
(2)糖化酶 为一种外切淀粉酶,又称为葡萄糖淀粉酶,它是从淀粉的非还原末端开始水解α-1,4和α-1,6糖苷键,使葡萄糖单位逐个分离出来,从而产生葡萄糖。糖化酶水解α-1,6-糖苷键的速度较慢,仅为水解α-1,4-糖苷键速度的1/10。液化液经糖化酶作用后,原来的糊精和低聚糖逐渐转变成葡萄糖。
(3)β-淀粉酶 为可以从多糖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逐次以麦芽糖为单位切割α-1,4-葡萄糖苷键,生成麦芽糖。由于该酶水解淀粉只能到分支点(支链淀粉的α-1,6-糖苷键)或反常键(直链淀粉的α-1,3糖苷键)为止,因此淀粉和β-淀粉酶作用的产物除了麦芽糖外,还有极限糊精。
(4)异淀粉酶 为能水解支链淀粉和糖原分子中支叉地位的α-1,6-糖苷键,使支叉结构断裂,但对于直链结构中的α-1,6-糖苷键却不能水解。
3. 酶法液化方法
(1)间歇(升温)液化法 将浓度30%~40%淀粉乳pH调整至6.5,加入氯化钙(0.01mol/L)和一定量淀粉酶(5~8U/g淀粉),剧烈搅拌,加热至85~90℃,保持30~60min,达到液化程度(DE 15~18),升温至100℃,灭酶10min。
此方法简便,但效果较差,能耗大,原料利用率低,过滤性能差。
(2)半连续(高温)液化法 将淀粉乳调整到适当pH和Ca2+浓度,加入一定量的液化酶,用泵打给喷淋头引入液化罐中(其中已有90℃热水),淀粉糊化后,立即液化,控制流量,由液化罐底部流出,进入保温罐,于90℃保温40min,达到液化的程度后继续升温至100℃,灭酶10min。
该法的优点是设备和操作简单,效果比间歇液化好;缺点是不安全,蒸汽消耗量大,温度无法达到最佳温度,液化效果差,糖液过滤性能也差。
(3)连续喷射液化法 利用喷射器将蒸汽直接喷射至淀粉薄层,以在短时间内达到要求的温度,完成糊化和液化。一次加酶一次喷射工艺是目前工厂采用较多的一种液化工艺,如图3-4所示。它是利用喷射器只进行一次高温喷射,在高温淀粉酶的作用下,通过高温维持、闪蒸降温和层流罐维持,完成对淀粉的液化。
图3-4 丹麦DDS公司一次加酶喷射工艺流程
1—调浆罐 2—泵 3—喷射器 4—闪蒸罐 5—泵 6—立式层流罐
喷射液化工艺的关键设备为喷射液化器,其结构如图3-5所示。喷射液化器大大节省能源,便于规模化生产,广泛应用在淀粉糖和味精等生产中。
4. 液化程度的控制
根据生产经验,液化程度一般控制DE为10%~20%比较合适。此时液化液中保持较多的糊精和低聚糖,较少的葡萄糖。液化程度太低,液化淀粉黏度大,操作困难,淀粉液还容易老化,不利于糖化;液化程度也不能太高,因为糖化酶是先与底物分子结合生成络合结构,而后再发生水解作用。所以,当液化超过一定程度,影响了催化效率,最终DE也不高。
图3-5 喷射液化器示意图
在液化工艺中,可通过调节淀粉酶用量、喷射温度、高温维持温度、液化层流罐维持时间等条件来控制液化程度。液化达终点,酶活力逐渐丧失,为避免其他酶影响糖化酶的作用,需对液化液进行灭酶活处理。一般液化结束,升温至100℃保持10min即可,然后降低温度,供糖化用。
5. 酶法糖化
酶法糖化工艺流程:
液化结束后,迅速将料液降温至59~61℃后打入糖化罐,并用盐酸调pH至4.4~4.6,然后加入一定量的糖化酶,加量按80~100U/g淀粉计算,搅拌30min,混合均匀后,停止搅拌进行糖化,58~60℃保温数小时。当DE值不再增长或者用无水乙醇检验无糊精存在时,将料液升温至80~85℃维持20min灭酶活,加入助滤剂或者活性炭对糖液过滤除杂脱色。
图3-6 糖化罐结构示意图
糖化的主要设备是糖化罐,一般包括冷却和升温设备,冷却或升温可以用夹套或内置列管完成,应用较多的是用内置列管交换器形式,其结构如图3-6所示。
6. 酶解过程的检验
淀粉水解过程中,生成糊精能溶解于水,不溶于酒精。因为分子大小的不同,糊精遇碘液呈不同的颜色,如表3-16所示。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可用淀粉-碘液的显色反应来判断液化的终点。糖化是否完全,可测定还原糖或用无水乙醇进行检验。工业上可参考经验,根据糖化时间来判断糖化程度(工业生产中糖化时间一般控制在24h左右,此时DE可达到96%~98%),同时用无水乙醇检验糖液有无糊精存在来辅助判断。
表3-16 淀粉液化及糖化过程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