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上诸多材料都需要进行涂装处理,以达到为相关材料表面防护和装饰,最终满足汽车的各个部件的相关装饰和性能要求的目的。汽车涂装实际上涉及诸多材料的涂装,有金属的零配件、塑料零配件以及整车涂装。由于零配件的喷涂在前面常规喷涂系统当中所陈述的内容可满足汽车零配件涂装需求,本章就汽车原厂整车漆的涂装设计进行阐述。
1.材料与涂装目的
汽车原厂整车漆指的是汽车表面钢板上的涂装用漆,汽车用钢板即被涂装的材料。对整车钢板进行涂装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防腐,要确保在汽车的使用年限范围内,未经受外力强制破坏,要求钢板不能出现起泡和生锈等任何腐蚀状况;另外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装饰作用,汽车作为消费品,能够做到外观漂亮,吸引消费者眼球是所有汽车厂家的追求。因而汽车原厂漆的涂装,其防腐功能和装饰作用必须能够完全达到要求,才能算实现了涂装的 目的。
在汽车领域当中,涂装要满足一定的防腐和装饰要求,为此汽车行业制定了汽车漆的通用(基础)性能标准QC/T 484—1999,但是更多的汽车厂家在QC/T 484—1999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自身的企业标准,汽车企业制定的企业标准都是根据自身品牌以及市场效应给出来的要求,相关的性能要求都要高于QC/T 484—1999。例如一汽集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2002年编制并实施了标准号为Q/CATBD—12—2002的企业标准,随后又在2007年修订并实施了Q/CAYT—12—2007标准,不仅在相关性能指标参数上更高,更是对于相关检测项目内容做出了更加贴近实际的调整和修订。
还有依维柯(IVECO),鉴于依维柯有车身组、车厢组/发动机组、车架和地盘组几大类,相关性能标准都是根据QC/T 484—1999标准制定,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调整标准内容。其中依维柯在涂装上对车身组和车厢组还提出了甲级要求和乙级要求区分档次。其中在车身组当中甲级要求最高,因而我们以依维柯的车身组甲级要求的性能指标对比QC/T 484—1999作为示例,来了解一下汽车原厂车身漆的涂装目的和要求,如表2—5所示。
如表2—5所示,依维柯车身漆的性能要求很好地体现了汽车涂装的价值和意义,也很好地展示了汽车车身漆的涂装目的,其根本目的就是对汽车钢板的防护和装饰。其中防护性能指标考虑了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钢板腐蚀以及涂膜受到侵蚀的状况。这些性能指标就是要求涂装能够赋予汽车车身以上表格所列出的性能,达到涂装的目的。
2.前涂装工艺
汽车用钢板基本上都是各大钢铁公司直接生产的配套钢板,为了让钢板在出钢厂到汽车厂的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出现锈蚀等问题,通常需要对钢板进行防锈处理,这其中最为常见的防锈处理方式就是涂刷防锈油。但是即便如此,汽车在用钢板做成车身之后,依旧存在局部已经出现锈蚀的状况。为此汽车车身进行涂装前需要经历除锈、脱脂、表调、磷化、钝化,再经过阴极电泳底漆,之后才进行喷涂涂装。本章以一汽集团轿车生产涂装工艺作为前涂装工艺的介绍,其前处理和阴极电泳底漆工艺流程如下所示。
(1)前处理工艺流程
热水洗(50℃±5℃)→预脱脂(50℃±5℃)→脱脂(50℃±5℃)→ NO.1水洗→NO.2水洗→表面调整→磷化(40℃±5℃)→NO.3水洗→NO.4水洗→钝化→NO.5水洗→循环去离子水洗→洁净去离子水洗→沥干。
(2)阴极电泳底漆工艺流程
阴极电泳及NO.0超滤滤出液(UF液)洗(28℃±1℃)→NO.1 UF液洗→NO.2 UF液洗→洁净UF液洗→循环去离子水洗→洁净去离子水洗→沥干/转挂→电泳烘干(180℃,30 min)→强冷→缓冲→电泳漆检查/钣金修整。
表2—5 依维柯车身组甲级性能指标与汽车国标甲级性能指标对比表(www.xing528.com)
(续表)
(续表)
注:① JB/Z111—86标准为汽车油漆涂层标准,于1974年首次发布。1999年3月,国家机械工业局批准将本标准更名为QC/T484—1999。
3.材料涂装
在车身进行了前处理之后,就需要进行车身的底、中、面三层涂料的涂装,其中涂装的工艺流程如下所示。
(1)PVC涂装工艺流程
转挂→上遮蔽→喷车底防护涂料→下遮蔽→转挂→焊缝密封胶→铺沥青垫片→PVC涂料喷涂→烘干(140℃,15 min)→强冷→缓冲/AUDIT抽检[1]。
(2)中涂涂装工艺流程
电泳底漆打磨→擦净→喷中涂(手工喷涂→自动喷涂→检查补喷)→晾 干→中涂烘干(150℃,30 min)→强冷→缓冲。
(3)面漆涂装工艺流程
中涂打磨→面漆前编组→擦净→喷基色漆(手工喷涂→自动喷涂→检查补喷)→晾干(预留水性基色漆预热区)→喷罩光漆(手工喷涂→自动喷 涂→检查补喷)→晾干→面漆烘干(140℃,30 min)→强冷→缓冲→检查修饰(点修补/大返修回面漆线/AUDIT抽检)→B立柱贴黑胶条→面漆后编 组→转挂→喷蜡/涂黑漆→合格品送总装。
[1]AUDIT抽检是一种新型质量检验方法,它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促使企业主动地去满足顾客需求,从而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质量竞争中稳操胜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