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是指流域表面的土壤在植被较差的情况下,因降雨径流、风力、重力、冰川等因素影响下,表层的土壤和水分流失,造成土地干旱、沙化和生态退化,洪涝灾害加剧,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一种环境恶化现象,已被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列为八大环境问题之一。水土保持就是针对该问题提出来的,其任务就是采取各种科学技术、措施、方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创造有利于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我国水土流失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水力为主的侵蚀和风力为主的侵蚀。前者为地面植被差、坡度陡的情况下,降雨径流冲刷造成的土壤侵蚀,近年遥感普查为179万km2,每年流失土壤达50亿t(占世界流失总量的1/5),其中约20亿t直接入海(黄河占60%,长江占25%),其余部分将淤积于江河、水库、湖泊中,是最主要的水土流失方式;后者为植被差的西北和北部风沙地区,主要由风力作用造成的侵蚀,面积约109.5万km2。可见,我国的水土流失情况是非常严峻的,并且由来已久,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特别关注,投入大量物力、人力和科技力量,开展防治水土流失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作为水环境保护,以下主要讨论水力侵蚀型的水土保持措施。
20世纪50年代前,水土保持措施多偏重于单项治理,如等高耕作、坡地改梯田、护岸工程等,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难以抗击大暴雨洪水袭击。总结以往的经验和大量的科学试验,进入了以小流域为生态单元的系统治理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工程,即在区域整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相结合,根据水土流失规律,应用生态学原理,优化农、林、牧、副等行业的用地结构,使各项技术措施相互协调,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治理目标。水土保持措施种类繁多,大体上分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耕技术措施三类。
1.生物措施
根据流域的气候、土壤地质和地形地貌条件,同时考虑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因地制宜的选种不同的树种、营造不同的草地,尽量增加植被覆盖率,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一般在坡度大于30°的山头地带建设耐旱的松杉防护林带;在坡度25°间建设果木林带,如种植柑橘、柿子、板栗等;25°以下的坡脚建设固坡的林草带或梯田。治理顺序,应从山顶向坡脚推进。对于水土流失严重暂时还来不及综合治理的地区,可采用封山育林的办法控制。
2.农耕措施(www.xing528.com)
在挨近坡脚的地带,地面坡度小,土壤水分高,为解决当地群众的粮食问题,常常安排适量的耕作区,如梯田、带有植物篱和等高沟的坡耕地。对于这样的地方,可以采取适宜的农耕技术措施,减少或免除水土流失。
3.工程措施
该项措施依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
(1)坡面治理工程。对于分水岭至沟谷河道之间的坡面区,控制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有:梯田、旱井(水窖)、截水沟等。梯田是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建设的水平状或具反坡的台阶式田块,带有田埂,能使暴雨径流的流速大大减缓,下渗和蓄水能力大大增强,是广泛采用的保水保土和利于农作的基本措施。旱井是建于田边村旁的经过防渗处理的口小肚大的集水池,蓄积雨水径流,供当地人畜用水或灌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得到普遍推广。田边地旁修筑的截水沟,拦截田块坡地的地面径流,并安全地输送到蓄水工程或沟谷河道中,保证大暴雨情况下梯田等不被冲毁。
(2)沟道治理工程。为了防止沟道冲刷,采取的治理措施主要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拦沙坝(淤地坝)和护岸工程。沟头防护工程是防止因为坡面径流冲刷而引起沟头向上游发展,在沟头修建的加固工程。谷坊是为防止沟道下切,在支沟、毛沟中修建的小坝,以固定沟床侵蚀基点,蓄洪拦沙,减缓流速,淤积的田块还可发展农业生产,是一项大量采用的沟道整治技术,可因地制宜,修建不同类型的谷坊。淤地坝是将洪水挟带的泥沙引入沟旁的低凹地,而在沟道中修筑的小坝,也是一种有效的减水减沙措施。护岸工程,是为防止沟岸冲刷坍塌而修建的工程,如在顶冲的河岸构筑顺坝、丁坝,在堤坡上种草,在邻近堤防的滩地营造防浪林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