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水系的结构是华北平原河流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根据有关史料和河口堆积物考证,在已知的4000~5000年时间里,黄河大部分时间是取道河北平原入海的,约在距今3000年前则在天津附近入海,直到公元前602年迁离。据天津市的调查资料,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80年间,黄河有3次从天津市南郊入海。这一时期,黄河三角洲平均3年即延伸1km。现在的天津市塘沽区一带都是这个时期形成的。在河北平原水道演变的3000多年内,海河水系的历史只有1700多年。
西汉之前,海河并未形成独立水系,河北平原河道结构的轮廓大致可分为4个系统。
1)由章武入海的黄河系统:西汉时,黄河经繁阳、甘陵、灵县、平原等地,至东光以下合漳河,尾闾在章武郡南(今河北黄骅县西南)。随黄河入海的有沁、淇、漳等水。此河系有一部分属今漳卫南运河水系。
2)由东平舒入海的滹沱河系统:东平舒位于今天津市静海县以南。滹沱河由灵寿东流,经参户(今河北青县南木门镇)等地,沿娘娘河(即兴济减河)至马棚口入海。另一个水系(相当于今滏阳河等)于东昌(位于今河北阜城县以西)入滹沱河。下游汇滹沱河入海的形势和今子牙河水系接近。
3)由文安入海的泒水系统:泒河经今河北高阳、河间、文安等地,约相当于现今大清河南支。滱河纳博、易、涞、桃等河,于文安入泒河,约相当于现今大清河北支及南支北部的部分支流。二河汇流后的入海口即现在的海河,河口在今天津东丽区军粮城。
4)由泉州入海的沽河系统:泉州位于今天津武清区西,沽水后世称潞河,即今白河。治水,即今永定河,从雍奴县西随沽河入海,位置在今天津市北郊。此河系相当于今之永定河和北运河。
直至东汉时期,河北平原上一直没有出现众流归一的河道结构。(www.xing528.com)
海河形成一个独立的流域水系,经历了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公元1~6世纪,随黄河逐渐向南改道,对华北平原的影响逐步减弱。在这500多年间,由于自然及人为的作用,海河逐步形成了独立的水系。
这一时期,属于河道自然变迁的主要是黄河南徙;另外,曹操为了适应率兵北征军事上的需要,举办了淇水入白沟及开凿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工程,沟通了海河下游各河及滦河间的联系。黄河南徙与曹操举办的几项开渠工程的完成,第一次出现众流归一的扇形河道结构,海河水系即初步形成。海河水系形成之初是极不稳定的,初步形成阶段仅存在了300多年,到北魏时期南北水道之间的联系就已中断,海河水系又呈解体状态。
隋代,随着大运河的兴建,海河水系又经历了再形成的过程。使水系发生变化的关键性工程是永济渠的开挖。
隋大业四年(608年),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永济渠由沁水下游向东北开渠,由河南淇县境又利用三国时的白沟北达于楚旺,再向北入漳河,呈西南、东北向贯通海河平原。当时汇入永济渠的河流有清水(至汲县附近入渠)、淇水(至淇门入渠)、洹水(在豆公集以东入渠),还有漳水东西支、滹沱河、拒马河和潞水等。与潞水汇合后转向西北,直至涿郡。永济渠全长1000km,重新沟通了海河水系各河。至此,海河水系再次形成。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境内决口,大致经今河北大名、馆陶、临西、枣强、衡水至青县,由天津附近入海。这是一次大改道,宋代称为北流,另有一支东流称为二股河。这次大改道,改变了海河水系的河流,使海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又成为黄河的下游,后人称为黄河第三次大改道。至和二年(1055年)曾挽黄河归故道,次年失败。熙宁二年(1069年)闭北流河道,由二股河东流入海。元符二年(1099年)复回北流,东流遂废。直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南下夺淮入海。
宋室南渡后,宋金对峙大体以淮河流域为界,黄河属金统治区。南宋建炎二年,宋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黄河从此南流,经豫、鲁之间,至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注泗入淮,形成长期夺淮的局面,结束了黄河流经海河流域下游地区的历史,前后历时700多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在今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再次掉头北去,改道由山东利津县入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