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验证明,当传输频率在50~60kHz时,同轴电缆的防干扰性最小,但是当传输频率很高时,由于此时全部电流都集中在同轴电缆内部,外导体外表面上的电流几乎接近于零,电缆形成了良好的自身屏蔽。图5-31 频率不同时同轴电缆外导体中电流密度的分布外导体的结构和厚度对同轴回路间的相互作用有很大影响,外导体结构越接近理想圆柱体和厚度越厚,同轴回路的干扰防卫性就越好。
由上可知,同轴回路之间的干扰强弱,决定于主串同轴回路外导体外表面上流过电流的多少。如果这个电流大,则与之对应的干扰电动势就大,从而在中间回路中引起的电压与电流也大,相应地,在被串回路中产生的干扰电流也越大。
但是,同轴回路外导体外表面上的电流是受邻近效应作用影响的,随着传输频率的增加而减少,由此,不难知道,同轴回路间的这种相互干扰将是随着传输频率的增加而减少。实验证明,当传输频率在50~60kHz时,同轴电缆的防干扰性最小,但是当传输频率很高时,由于此时全部电流都集中在同轴电缆内部,外导体外表面上的电流几乎接近于零,电缆形成了良好的自身屏蔽。因此,对干扰的防卫性最好。频率不同时同轴电缆外导体中电流密度的分布如图5-31所示。
(www.xing528.com)
图5-31 频率不同时同轴电缆外导体中电流密度的分布
外导体的结构和厚度对同轴回路间的相互作用有很大影响,外导体结构越接近理想圆柱体和厚度越厚,同轴回路的干扰防卫性就越好。但是,过分地增加外导体厚度来提高同轴电缆的干扰防卫性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经济的。这不仅会使电缆的成本大大提高,而且还要白白地浪费大量的金属铜。因此,在具体设计同轴电缆时,关于外导体厚度的确定通常是从这样的两个方面来考虑的:一个方面应保证电缆在最低使用频带时,“透入深度”达到要求并具有适当的余量;另一方面则应满足电缆应有的机械强度,保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