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固体力学问题中,当应变比较小时,应力应变关系是线弹性的;当应变比较大时,应力应变关系往往不再是线弹性的,这类问题属于塑性力学范畴。有限元法在这方面的应用是很成功的。
1.单向受力的应力-应变关系
根据金属材料的拉伸试验,受力超过屈服极限以后,材料又恢复了抵抗变形的能力,必须增加载荷,才能继续产生变形,这种现象称为材料的强化(或硬化)。载荷达到最高点时的应力,称为强度极限。
为便于研究,在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常抽象为一些简化的模型,如图7-9所示为几种材料的简化模型。其中,1为理想弹塑性模型;2为理想刚塑性模型;3为线性强化弹塑性模型;4为线性强化刚塑性模型。
2.应力张量的分解与应力不变量
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内与应力所对应的应变通常分为体积变形和形状变形两部分,这两种变形的变化规律是不同的,对金属而言,在各向均匀压力(或称静水压力)作用下,体积变形是弹性的,不产生塑性变形。为了研究塑性变形必须把各向均匀的压力分离出来,对应的张量做出分解后,可得到应力球张量和应力偏张量。对金属来说,进入塑性状态后,其体积变形由球张量引起,而与形状改变有关的塑性变形则是由应力偏张量引起的。
图7-9 几种材料的简化模型
应力球张量和应力偏张量均有三个不变量。
3.屈服准则
理想弹塑性模型在单向受力时,当应力小于屈服极限σs时,材料处于弹性状态。当应力达到σs时,材料即进入塑性状态。因此,σ=σs就是单向受力时的屈服条件。
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物体内某一点开始产生塑性变形时,应力也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它就是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屈服条件。一般来说,它应是六个应力分量的函数,可表示如下
F(σx,σy,σz,xy,yz,zx)=C (7-7)
式中,C为与材料有关的常数;F为屈服函数。
把某点的六个应力分量代入式(7-7)。如果F<C,表明该点处于弹性状态;如果F=C,则表明该点处于塑性状态。
考虑的材料是各向同性的,坐标方向的改变对屈服条件没有影响,因此可用主应力表示为
F(σ1,σ2,σ3)=C (7-8)
也可用应力张量不变量I1、I2、I3,或应力偏量不变量J2、J3来表示。
屈服条件通常称为屈服准则。
(1)特雷斯卡(Tresca)屈服准则 1864年由Tresca提出:当最大切应力max达到某一定值K时,材料就发生屈服。此条件可表示为
[(σ1-σ2)2-4k2][(σ2-σ3)2-4k2][(σ3-σ1)2-4k2]=0 (7-9)
式中,常数k是由单向拉伸试验确定的,所以k=σs/2。如果常数是由纯剪切试验确定的,则k=s,其中s为纯剪切时的屈服极限。按照Tresca屈服条件,材料的剪切屈服极限与拉伸屈服极限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s=σs/2 (7-10)
Tresca屈服条件是主应力的线性函数,应用比较方便,它与金属材料的试验资料也基本吻合。但它忽略了中间主应力的影响,且屈服线上有角点,给数学处理带来了一定困难,这是其不足之处。
图7-10所示为Tresca和Mises两种屈服面的形状。(www.xing528.com)
(2)米泽斯(Mises)屈服准则 由Mi-ses于1913年提出的屈服条件,在偏量平面上的屈服线是Tresca六边形的外接圆。主应力空间中过原点并与坐标轴成等角的直线为静水应力轴。过原点并与静水应力轴垂直的平面为π平面。与π平面平行的平面为偏量平面。如图7-10所示,屈服面Mises在偏量平面上是一个六边形的外接圆,在坐标轴平面上是椭圆。其表达式为
图7-10 Tresca和Mises两种屈服面的形状
它表明,只要应力偏量的第二不变量达到某一定值时,材料就屈服。σs是单向拉伸时的屈服极限。
在纯剪切的情况下
J2=xy=2s=k2 (7-12)
由此可见,按照Mises屈服条件,材料的剪切屈服极限s与拉伸屈服极限σs之间的关系为
Mises屈服准则弥补了Tresca屈服准则的不足,更接近实验结果。Mises屈服准则对金属材料比较吻合。
(3)德鲁克-普拉格(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 对基层、垫层和土地基等弹塑性体积较大的变形材料,莫尔-库仑(Mohr-Coulomb)的强度理论为最早提出的屈服准则。土基、路面等的形变中采用德鲁克-普拉格准则是比较简明的。这里不作阐述。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屈服准则,在此不赘述。
4.强化条件
图7-11所示为单向受力时材料的强化塑性规律变化示意图。在单向受力时,当材料中应力超过初始屈服点A而进入塑性状态后卸载,此后再加载,应力-应变关系将仍按弹性规律变化,直至卸载前所达到的最高应力点B,然后材料再次进入塑性状态。应力点B是材料在经历了塑性变形后的新屈服点,称为强化点。它是材料在再次加载时,应力-应变关系按弹性还是按塑性规律变化的区分点。
图7-11 单向受力时材料的强化塑性规律
同样,当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进入塑性后卸载,然后再加载,屈服函数也会随着以前发生过的塑性变形的历史而有所改变。当应力分量满足某一关系时,材料将重新进入塑性状态而产生新的塑性变形,这种现象称为强化。材料在初始屈服以后再进入塑性状态时,应力分量间所必须满足的函数关系,称为强化条件或加载条件,有时也称为后继屈服条件,以区别于初始屈服条件。强化条件在应力空间中的图形称为强化面或加载面。
强化模型主要包括各向同性强化模型、随动强化模型和混合强化模型等。
在以上几种强化模型中,各向同性强化模型使用最为广泛。这一方面是由于它便于进行数学处理;另一方面,如果在加载过程中应力方向(或各应力分量的比值)变化不大,采用各向同性强化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也比较符合。随动强化模型可以考虑材料的包兴格(Bauschinger)效应,在循环加载或可能出现反向屈服的问题中,需要采用这种模型。
5.加载与卸载准则
材料达到屈服状态以后,加载和卸载时的应力应变规律不同。单向受力时,只有一个应力分量,由这个应力分量的增加或减小,就可判断是加载还是卸载。对于复杂应力状态,6个应力分量中,各分量可增可减,为了判断是加载还是减载,需要一个准则。
(1)理想塑性材料的加载和卸载 理想塑性材料不发生强化,加载条件和屈服条件相同,应力点不可能位于屈服面外。当应力点保持在屈服面上时,称为加载,因为这时塑性变形可以增长。
设屈服条件为F(σij)=0。当应力达到屈服状态时,F(σij)=0,对于应力增量dσij,如果dF=F(σij+dσij)-F(σij)=0,表示新的应力点仍保持在屈服面上,属于加载。反之,如果dF=F(σij+dσij)-F(σij)<0,表示应力点从屈服面上退回到屈服面内,属于卸载。
(2)强化材料的加载和卸载 强化材料的加载面可以扩大,因此只有当dσ指向面外时才是加载。当dσ沿着加载面变化时,加载面并不改变,只表示一点的应力状态从一个塑性状态过渡到另一个塑性状态,但不引起新的扭性变形,这种变化过程称为中性变载。dσ指向加载面内时为卸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