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防洪减灾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经过50多年的努力,主要江河初步建成了蓄泄兼筹的防洪工程体系,进行了重点涝区的治理,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当前防洪减灾的形势依然严峻,工程设施建设仍不完整,尚有许多薄弱环节;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主要江河干支流治理不衔接、不配套,防洪除涝关系欠协调;非工程措施启动晚,建设力度不够,尚难适应防洪减灾的整体需要。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困难,环境治理滞后,加上“重建轻管”的痼疾,治理见效缓慢,人类活动对防洪减灾能力负面影响遏制无力,防洪减灾任务依然任重道远,必须遵循新的认识,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与时俱进适应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按照对当前防洪减灾形势的理解,对防洪减灾今后工作着重提出几点设想:
(1)大江大河等主要江河中下游地区继续按新规划完成各项工程建设,加强薄弱环节,建成高质量的完整的体系,使其发挥整体作用,提高防洪减灾效益;继续落实超标准洪水滞蓄宣泄出路,建设重点蓄滞洪区,并准备对付非常情况的各种临时措施,尽最大努力,避免毁灭性灾害的发生。
(2)深入研究探索防御沿海地区超强台风和山地丘陵区超强暴雨所引发的地质灾害。采取可行的工程措施抗御常遇的灾害。对这些地区的各种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选址要充分注意避开滑坡体,可能发生泥石流的路径,并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风能力;对难以抗御的超强非常灾害,应采取居民临时转移、躲避灾害的预防准备措施。为此,必须建立对可能发生灾害地区的监测、预报和管理工作;必须提高对台风强度、台风路径、暴雨强度和地区分布的预报精度和预见期;对高山、峡谷地区居住极为分散的居民点,应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移民搬迁,既可节约通邮、通电、通信和交通道路建设的费用,又可对保护山区森林植被发挥巨大作用。
(3)继续加强城市防洪排水建设。针对城市化的不断迅速发展,城乡界限逐渐消失,应改变过去以已建设集中市区的小范围设防为不同类型的区域设防;针对城市地面各类交通、管网设施的增加并向地下转移和不断扩大地下空间利用的趋势,必须加强地表排水,防止地表水入侵地下的各种措施,结合地下水的合理开采利用,科学合理有控制地降低地下水位。对城市易涝和城市防洪堤防决口泛滥风险较大的区域,在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居民住宅)时,要考虑地面楼层暂短淹没的风险,加固基础,建设不怕淹的市区。(www.xing528.com)
(4)研究探索洪水与河道内滩地生态系统和河道外沼泽、湿地的关系,充分利用洪水保护这些地区生态与环境,利用这些地区提高洪涝滞蓄能力。在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应给予特别关注。
(5)建议专门研究编制大江大河的防洪减灾非工程设施建设规划。针对不同流域水情、灾情和工情的特殊性,明确建设目标、建设重点,完善独特的法规政策,强化管理机构、运作机制的建立,避免片面追求不顾现实条件和难以发挥实际效用的超现代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要十分重视管理人才培训工作。
(6)进一步完善主要江河防汛统一调度指挥机制和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