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河流形成、演变过程和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不同时期,人对洪水灾害的认识,防洪减灾的基本理念和防洪减灾对策和措施也有很大差异。人与洪水及其灾害的关系,集中反映在人与河流的关系。
大约距今30亿年前地球表面开始出现水域,距今25亿年前的太古宙时期,地表叠层岩石和生命出现,说明那时地球表层岩石圈和水圈已经形成,地表水循环和地质构造运动互相作用,河流、湖泊水系逐步形成。地质构造运动形成地表的洼地、峡谷,成为地表水滞蓄存储和流动空间;水循环形成地表径流,成为塑造河流的动力。随着水流对地表岩土的冲蚀和水量的聚集,水流在地表形成的湖沼和小溪相互连通,逐步发展成小河、大河、直至独流入海的大河流域水系。至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距今5300万~3650万年),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连接碰撞,产生了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逐步隆起,我国从西到东三个阶梯地形逐步形成,这对我国江河水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距今240万年前),我国主要高原、盆地和平原的格局已完全形成,到第四纪晚期(距今约15万年前后)我国的大江大河独流入海的主要河流全部形成。
从自然环境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历史考虑,人与河流的关系,可以分为4个不同时期,即人类适应河流自然演变时期、人与河流竞争生存发展空间时期、人与河流竞争生存发展空间不断加剧时期,及河流回归自然、人与河流和谐共处的时期。
(1)人类适应河流自然演变时期。在这漫长的地质时期,河流水系的形成和发育完全处于自然状态。第4纪中后期(距今大约200万年)人类开始形成。全新世,人类文明已见萌芽,开始使用木石简陋工具,从事游牧狩猎和林果采集活动维持生存,主要活动在近水的山林地带,对河流的自然演变的干预能力极小,河流仍处于自然演变的过程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流路和湖泊沼泽等滞蓄场所,在冲积平原具有自由摆动、自主调整的广阔空间。此时,人类对河流的认识极为模糊,既需要傍水生存,又畏惧河流巨大无比的威力,怀有强烈的敬畏思想,及时逃避洪水对人类的伤害。大约距今8000年前后,人类定居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居民点不能距河太远,种植业使用土地,需要灌溉排水,继续发展狩猎活动,利用水产,发展水上交通,人与河流的关系日益密切,但只能适应河流自然演变。(www.xing528.com)
(2)人与河流相互竞争生存空间时期。自距今1万年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耕种土地的扩大,修建局部堤防,保护临河耕地和居民点,以对付河水涨落的随机性,河流的宣泄和滞蓄场所开始受到限制,这样就形成了人与洪水竞争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局面。在我国春秋时期,距今大约2500年,黄河流域下游出现连续堤防的修建,侵占河流自然流路的现象日益加剧,引发沿河两岸的矛盾,这标志着人与河流争夺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时期已经形成。人类对河流的认识,已开始从适应向改造转变,从和谐共处向竞争生存空间的转变。从此人类与河流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西亚北非可能比中国提前1000~2000年)。
(3)人与河流竞争生存发展空间不断加剧时期。从公元前1000年前后至20世纪80年代的大约3000年间,人与河流处于激烈竞争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矛盾对立之中。在这3000年中,中国人口从大约不足3000万增加到10亿,2/3人口居住在大约不到300万km2的平原、浅丘陵地区,在东部河流冲积平原和滨海地区的河口三角洲,人口特别集中,邻近河流两岸的土地开发利用率极高。为了扩大和保护生存发展空间,修筑堤防限制河流宣泄通道、开垦河湖洲滩和洼地、侵占河流自然滞蓄场所的行为日趋严重,堤防越修越长、越修越高、越修越逼近河道的主流。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科学技术的进步,依靠修建闸坝、堤防提高河道有限宣泄空间的泄洪能力和利用占地有限的人工水库代替天然的湖泊洼地滞蓄洪水、减少河道洪水来量的措施日益成熟,“人定胜天”、“根治河流”、“控制洪水”、“拒洪水于人生存发展空间之外”的种种防洪思想和措施得到发展,并日益强化,防洪投资不断增加,防洪工程日益增多,但河道日益萎缩,洪水灾害日益频繁严重,洪水灾害风险程度越来越高,防洪投资效益越来越小。到20世纪60年代,首先是美国对过去防洪减灾工作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和总结反思,提出这种防洪指导思想和防洪措施已经到非改不可的时候。在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洪涝灾害的严重,对人的主观能动性估计过高,“人定胜天”、“战胜洪涝灾害”、高标准防洪治涝的思想成为主流,这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江大河综合规划中有所反映。经过“大跃进”和20世纪60、70年代海河、淮河特大洪水的防洪防汛实践的经验教训总结分析,对洪水特性和防洪规律的认识有所提高,对过去的防洪减灾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进行了反思,逐步认识到人类完全征服洪水,彻底根治河流消除水灾是永远做不到的,对大江大河防洪减灾规划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同时注意到国外的防洪减灾对策的发展趋势,逐步提出限制人与水争地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修改防洪除涝标准,开始重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结合,逐步加强工程设施和河湖水域的管理。人与洪水对生存空间的竞争和矛盾逐渐得到扼制和缓解。
(4)河流回归自然、人与河流和谐共处时期。20世纪60~70年代,全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受破坏和影响基本消除,欧洲、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工业化已经完成,开始向后工业时代迈进。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与经济的无序发展,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系统快速恶化,环境污染不断加重。这些因素促使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前途进行反思,对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科学有序的全面发展模式等关系人类未来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构想,很快得到全球多数人的认同。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将这一人类共识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2000年中国工程院组织研究完成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成果的“综合报告”中提出:“在防洪减灾方面,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为此,要从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转变为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建成全面的防洪减灾体系,达到人与洪水协调共处”。这是我国防洪减灾指导思想首次全面系统的表述,也是河流回归自然、人与河流和谐共处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