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返盐官之路:魏源与朱兆龙

重返盐官之路:魏源与朱兆龙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源到任后,方知东台的漕粮任务甚为棘手,全县每年要上缴漕米1.9万石,外加来往于泰州、盐城、兴化三处漕粮收缴所的90艘粮船的运管费用,历任知县视之为畏途。面对任务和亏空,魏源召集各乡铺的乡长,了解情况,商讨措施。魏源处于狠征苦民、缓征罹咎的两难境地。进一步调查后,魏源发现吏员中有与外界通风漏气的情况。魏源在否定再征税案后,着手树立县衙新风。得胡蕴之援手,魏源方能将母亲的棺柩启运回乡。

重返盐官之路:魏源与朱兆龙

道光二十五年(1845)八月,一艘由扬州开出的帮船沿运盐官河驶过海道口,在东台城西的商盐码头靠岸。船上走出一位中等身材的中年官人,他就是来东台就职的新任知县,名叫魏源

魏源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诗人,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深、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人氏。道光二年(1822)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礼部会试三甲第93名进士,未选入翰林,以知州用,权东台、兴化知县。

东台县知县的职责,大体是管办全县水利路桥、县学书院、乡规民约、宗教慈善等,亦包括催办范公堤西各乡的田赋漕粮,处理全县刑民讼案和私盐案件,但不管辖范公堤东财政丰赡的煎盐事务。各盐场的产运销归各盐课司和分运司管理,由此引起的民事、刑事案件却由知县处理,还不能去盐场拘拿欠税灶户,影响盐业生产。所以,这个东台知县不那么好当。

垫赔亏空,妥处漕税  严惩闹事,宽囿百姓

魏源一到任,就碰上一件棘手的事——国税亏空。

当时漕运是清廷税收的大宗,与盐务、河工同为东南的三大要政。魏源赴任前,扬州府告知,东台近年漕款滞迟,务须抓紧攒办,完成国帑。魏源到任后,方知东台的漕粮任务甚为棘手,全县每年要上缴漕米1.9万石,外加来往于泰州、盐城、兴化三处漕粮收缴所的90艘粮船的运管费用,历任知县视之为畏途。十年前的知县葛某就因未完成漕款而“交部议处,撤职发军,以儆怠玩”。上一任知县极力征缴,却将征得的4000两漕银全部带走,因为清朝有着“将值交卸,截串先征”的潜规,即前任在离任前预先征税,将一笔亏空留给后任,52岁才获得正式官职的魏源实在无奈。

面对任务和亏空,魏源召集各乡铺的乡长,了解情况,商讨措施。众人反映,近年西水东潮屡屡泛滥,粮食歉收,去年征漕过猛,再征将难以见效。魏源处于狠征苦民、缓征罹咎的两难境地。

与此同时,地方上一些人沿袭十年前“挟长持短,聚哗”轰走县官的老例,聚众而来,吵闹抗税。县府属员禀报其中有奸刁之徒作祟。魏源下令“擒十余人,置诸狱”,之后“众乃窜散”,县城秩序遂定。

考虑到东台堤东百姓多半以烧盐、捕捞为生,生活艰难;堤西农户既要交田赋又要交漕粮,还要再交盐课的水乡折价银,委实是多重负担。魏源不忍再强讨复征,决计宽囿百姓。他说服家人节衣缩食,将前半生的积蓄和全部家当换成银子,代偿了这笔漕款,自家一贫如洗,艰苦度日。 

    心系百姓,以联明志严于律己,垂范治吏

在处理征税公案的过程中,魏源曾向书吏们了解情况,征询对策。下属们多数建议追加征税款额,或者预征下年的税。此事只是在内部商讨,尚未形成最后决定,就有人来闹事,岂不怪哉?进一步调查后,魏源发现吏员中有与外界通风漏气的情况。新官旧人员,换官不换吏,自己一人来此赴任,老吏们仍在以往的轨道上行事,唯有以身作则,带头垂范,方能以上率下,清风正气。魏源在否定再征税案后,着手树立县衙新风。思考定当后,他蘸墨走笔,写成楹联,张贴在县衙内,警策自己清廉善政,爱民利民;告诫下属循规蹈矩、秉公办事、利民便民。

题于庭柱上的联是:

上有青天,一片冰心盟上帝

民皆赤子,满腔热血注民瘼

题于门柱上的联是:

民不可欺,常忧获戾于百姓

官非易作,唯愿推恩到万家

题于正堂上的联是:

安得民情常达

唯恐己过不闻

三副楹联,六处提到百姓万家,反映出魏源关心百姓疾苦、造福百姓的赤子之心,为县府衙风建设凝神铸魂的循吏之心。下属们见魏源拿出自己的银两垫上税款,都很感动。又见魏源写出对联,晓喻劝导,于是也小心供职,凝神做事,不敢动邪心思了。

这几副楹联,现在复制陈列在东台市规划展示馆内,往来人等听到讲解员叙述这段史事时,无不感慨和敬佩。

     疏浚河道,走访乡贤,推荐人才,治水利民(www.xing528.com)

魏源了解到东台西临里河湖、东临大海,西水东潮经常危及百姓的身家性命,治水患是为首政。魏源得知时堰镇有位读书人冯道立,对天文、历法、算学、医学都有研究,特别是在水利方面的实践与理论很有成就,就立赴时堰登门造访,考察时堰的水事民生,咨询东台的水利事务。冯道立认为,东台必须巩固东西堤防,疏浚入海水道,“尾闾既泄,腹胀自消,下游多一份去路,上游即少一份狂澜,其裨益不仅东台一县也”。魏源对冯道立的治水观甚为赞同,见他建立和管理的时堰蒲乡慈善自治机构“务本堂”很有成效,立书一副对联赠给冯道立:

绘郏亶之图一卷中己饥已溺

熏阳城之化数千家毋讼毋嚚

魏源赞赏冯道立的治水方法能解决水患饥荒,乡规民约能化解争吵不和,认为冯道立是宝贵人才,极力向两江总督陆建瀛推荐。经陆建瀛上报奏请,朝廷授冯道立为承德郎,皇帝还赠来手书的“征辟”匾额。 

魏源尊重和采用冯道立的水利方略,踏勘各乡巡查河道,分轻重缓急疏浚入海水道。看到县境西北的蚌蜒河与县境东南出海的斜丰港(连接通州地区角斜场、丰利场的河道)之间存在淤塞,魏源就组织民工在冬闲时间修挖疏浚。他亲临现场指挥,合理分工,严明纪律,关心民工生活,疏浚工程很快完成。次年夏季大水,上游涌来的洪水很快经斜丰港渲泄入海,避免了水患。

道光二十六年(1846)八月,魏源的母亲不幸病故,按制度魏源需去官丁忧守孝。此时,魏源拮据得连护灵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只得写信向朋友告借。他在《与胡蕴之书》中写道:“弟东台半载,只因漕务受前任之累,赔垫四千金……其尤急者,举家数十口指日悬磬,而先榇今尚滞留东台,未能奉移,其窘为生平所未尝也!”得胡蕴之援手,魏源方能将母亲的棺柩启运回乡。这笔“四千金”的冤枉债,到他孙子魏恒在广东揭阳、前山为官时,还在慢慢归还着。

奉灵起程那日,东台百姓自发地聚集县城,从七里石街到运盐官河,由东向西,由车而船,沿途十余里多处摆下香案,祭奠叩拜。老人、妇女手挽灵柩,挥泪相送,殷切期望魏源能再来东台。 

     研究盐法,致力改革,设计吏治,减轻民负

丁忧第二年,李星沅调任两江总督。魏源向他送去自己研究盐政的成果《筹鹾篇》。他在论文中指出,盐为利薮,官为盐蠹。从淮南盐场到鄂赣食岸,国家盐课定额之外,离岸有窝单、清单、照票、引目、护照、桅封、水程、监掣、批验,到岸又有各衙投文、委员盘包校砠、查火烙印编号、请旗开封、换给水程、三关委员裁票放行等十四五道收费关目,以致官盐价高,不敌私盐。他提出减价以敌私、轻本以减价、裁费以轻本、变法以裁费的路径,建议采取额课减而不减、场价平而不平、坝工捆工裁而不裁、各岸浮费不裁而裁的措施。具体就是一改小包为大包,将淮南七八斤一包改为百斤一大包;二改出江收费为入湖收费,改仪征出江征费为九江入湖一次性收费,沿途各关卡只查验盖印不收费,全年可减费400万两。如此,每引盐的成本就可由12两降到7.5两,国课未少一分,商灶民食每引盐就获利4两5钱。此举可夺江广岸吏挟制之权,除去各方中饱蠹蚀之利,用改革的新制度,治腐败、降盐本、利社稷。可惜,李星沅到任不久就生病去职,没能实施魏源的改革方案。

     走马击鼓,伏身大堤,护坝兴化,利泽东台

道光二十九年(1849)六月,魏源丁忧期满,出任扬州府兴化县知县。他赴任时连旬暴雨高邮地区各湖暴涨,险象环生。河督官拟开五坝泄洪,时值新稻刚开始结实,一旦开坝泄洪,下河七州县的庄稼将全部被毁。民众们纷纷登上运河堤保坝。

魏源到任第四天,即赶赴各坝组织兵民日夜守护,自己连夜策马扬州,击鼓求请两江总督陆建瀛升堂,恳请速开运河东岸邵北至清口24闸分路泄洪,若要开东坝泄洪,需等新谷登场之后。陆建瀛飞驰到现场察看,答复可保当保,毋许擅开。于是魏源亲率民工坚守东堤,筑土保坝。连日雨催浪涌,堤将溃决,河督执意要开坝,魏源愤而伏身于堤上,发誓以身殉堤。他屡被浪涛冲刷,双目红肿,百姓劝他休息不应,河督也就不敢贸然开坝。就这样,魏源艰难守至立秋,推迟半个月启坝,终于保住了下游兴化、姜堰、东台等七州县的稻谷收割登场。辛辛苦苦的生命之粮没有泡汤,七县百姓把收得的稻子称为“魏公稻”。

     改革盐策,修筑潮墩,跋涉沿海,造福东台

道光三十年(1850),魏源奉命调离兴化佐两江总督陆建瀛整理两淮盐法,兼任海州分司运判(从六品),不久又升为盐运同知(秩从四品)。早在道光十二年(1832),魏源就应两江总督陶澍之请,写出《淮北票盐记》,协助陶澍成功改革票盐旧制。现在整理两淮盐法,他又思撰出《北盐协南课》六则,提出复兴淮盐的改革思路,建议运淮北之盐协助南课,裁浮费、减官价、杜私贩,解决淮南盐课短缺的问题。陆建瀛采纳了他的意见,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盐务,使得官盐价很快走低于私盐价,因而销路大畅,税收大增。

不意六月海洋风潮猝至,范公堤又一次遭遇大潮袭击,东台沿海各盐场均被潮难,灶户们无处躲避,淹没极多,不少人家死亡殆尽,连领赈都无人。东台各盐场灾情惨切,两淮盐政一边上报灾情,一边通知通泰各盐场以保灶卫场为首务,抓紧建筑潮墩。

接到盐政通知,运司主官就派同知魏源前往通泰所属各盐场实地勘办。魏源星夜遄行,先抵东台,率泰州分司运判官等到各场一一勘查,得出实际需要:东台所属的草堰场需添建潮墩6座,丁溪场需添7座,伍佑场需添11座,新兴场需添21座,庙湾场需添18座;通州分司所属驻东台的角斜场需添1座,修补旧墩2座;栟茶场需添2座,改建8座。总计要添建新墩和修建旧墩110座,约需土方12.66万方

方案经盐政批准后施行。魏源又分赴各场,逐墩现场勘划,从方位地点、地质状况、开工时间、施工要领等各方面实地指导。自通州的长江口到与海州接界的阜宁庙湾场,南北200多公里的海岸线内各场灶,到处都留下魏源步行跋涉的脚印。在他的指导下,全域建墩工程顺利推进,次年7月全部筑成。通泰所属各盐场共筑潮墩94座,随经猝来的风潮大汛考验,灶民们上潮墩栖止,化险为夷。

朝廷派新任两淮盐政到现场各工段逐一履勘,每到一处,民夫云集,热情踊跃,纷纷反映“新潮墩,度命墩,魏同知,救命官”。

     强国学者,爱民好官,德能楷模,近代高峰

咸丰元年(1851),魏源授高邮知州。咸丰三年(1853),魏源完成《元史新编》。太平军攻克扬州,魏源因“迟误驿报”被革职。不久昭令复职,他以年近六旬辞去此职。四年后病逝于杭州东园寺,葬于南屏山方家峪,享年63岁。

魏源在东台由县官至盐官,在清廷迫切征收盐税、漕税的高压政策下,宽政恤民、治水利民、制策为民、设施护民,从实践到理论丰富和调整了两淮的盐务政策,对东台地域的盐文化作出了积极的建树和贡献。

东台自清乾隆建县到民国初年,先后历经93任知县。魏源任职时间最短,前后不到九个月,但他廉洁奉公、克己爱民的德政善政,深入实际、创新理论的务实精神,不计位卑、胸怀大局的高尚品格,令人景仰,是两淮盐官历史上的近代楷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