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铁琴:酿造酱香的辽西传统艺术

关铁琴:酿造酱香的辽西传统艺术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其长伴的佐珍之王就是现在享誉全国的大酱。后来,在对明朝军队的几十次征战中,不断往来于辽西走廊的后金军人,也就把制作及食用大豆酱的习俗传到了这一地区。在辽西这片土地上,做酱水平是检验主妇持家能力的标准之一。成酱品质与酱缸的缸材极度相关。酱块发酵期间,辽西地区人家会把窗户糊得密不透风,火炕温度传导的热气流,加之白天透窗射来的阳光,能始终保持室内温度。以前辽西人家均是自制酱油,并一直名之为清酱。

关铁琴:酿造酱香的辽西传统艺术

辽西,指锦州、朝阳、阜新、盘锦、葫芦岛、秦皇岛几个地级市所在区域,其中远离渤海的山区多是丘陵山地,属于燕山余脉及医巫闾山山脉。

旧时,辽西山区并不富裕,百姓熬过严冬的酷寒,春天的杨柳嫩叶、田间野菜都出现在饭桌上。与其长伴的佐珍之王就是现在享誉全国的大酱。酱,“将”也,古代各种调味品中,酱始终为主导。古语“酱者,百味之将帅,帅百味而行”,因此大酱常被戏称为“大将”。这种民间大酱有别于现代工厂流水线上的酱品,千家酱千种味。这方热土上的人民,有着共同的味蕾记忆和乡愁

酱渍史话

酱是百姓生活中最常见的调味品之一。西汉急就篇》载有“芜荑盐豉醯酢酱”,隋唐时期,满族先民已开始制作大豆酱,这是人们适应自然创造美味的结果。孔子也有“不得其酱不食”的圣人之训。

其实,大酱是满族的传统美食,满族人做豆酱的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满族的祖先靺鞨人就种豆制酱。《金史》记载:“辽金故地滨海多产盐,上京、东北二路食肇州盐。”女真人以豆为酱,以蒜、芥末、醋加菜中调味。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部落及对明朝的征战中,为了解决军队缺盐造成的军人战力衰降,他一出征就向女真部落征集豆酱,带上大酱上战场,所谓“兵马未动,大酱先行”。大酱为八旗军横扫边陲,统一女真,立下了不世之战功。后来,在对明朝军队的几十次征战中,不断往来于辽西走廊的后金军人,也就把制作及食用大豆酱的习俗传到了这一地区。

清朝时,统治者时念创业艰辛,更于清宫御膳房专设了酱匠,专制皇宫用酱及酱菜。

在辽西这片土地上,做酱水平是检验主妇持家能力的标准之一。母亲在女儿出嫁前要教她学会做酱本领,代代传承。作为对儿媳妇的接纳,婆婆也会给新媳妇讲授自己做酱的秘诀,算是互相学习、融合的实操。

人是感情动物,不管身在哪里,居于何位,对家乡总有一抹牵挂。治愈乡愁的良药之一就是儿时的味道。留在味蕾深处的香味幻化在脑海中,勾起人们更深的乡情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乡村中的年轻人都去了城市。留守老人只会做很少的酱,这是年长者心中的一个念想,也是对古老仪式的坚守。也有人直接把酱块送给城里的亲人,让他们在城里用精致的容器下酱,但味道大打折扣。至于网上售卖的成品酱,因为加了防腐剂,也少了民间大酱的本味。

土法酱艺

一个完整的制酱周期约三个月,起始时间各地略有不同,有从腊月底开始的,有从正月、二月,最晚三月开始,成酱时间也相应推后。

做酱有关的工具简单易得。必备的有酱缸、酱篓子、酱耙子。成酱品质与酱缸的缸材极度相关。据民间经验,同批次做酱材料在瓷缸、玻璃缸、瓦陶缸的成酱口感不同。陶缸透气,会“呼吸”以滋养其中的酱,使其发生微妙而神奇的变化,二十天到一个月就可以形成口味、营养俱佳的酱。另外两种缸则会使酱“憋闷”得有一种霉气。

陶缸

酱耙子是用来搅拌大酱的,由杨木、椴木或果木所制,木质越细密越佳,且不能用金属钉子连接耙头与耙杆,只能卯榫。大酱块子用盐水浸泡是为了降解蛋白质,下酱后,每天必须保证用耙子搅动百十下。酱耙长度比酱缸深度要短一些,这样就可以置于缸中。

酱耙子

盖酱缸的盖子被称为酱篓子,是用竹子或者高粱秸秆编织的斗笠。这样盖在酱缸上避免了灰尘、雨水与虫类污染,编织的质感与尖顶的造型有利于空气流动,酱也不易闷馊。

酱材选择

大豆是制大酱的主材,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选材。制酱的大豆以河谷地或山丘高处平岗上鸡粪土质中长出的大豆为佳。这类大豆的生长环境相对较好,成豆饱满,豆油量、蛋白质含量高。此外,大豆最好选取春种秋收的慢熟豆。(www.xing528.com)

选出的豆子用粗筛子筛除小粒、碎粒,手工挑拣出坏霉的颗粒,留下大小均匀的豆子。

通常,百姓们会根据自家人口数选择下酱的数量。当然,有的人家会先把豆子送去榨出点豆油,再用余下的豆饼制酱。当然豆饼酱的味道会略逊色一些。

制作流程

把选好的豆子小火稍炒,轻熟即可,主要是为了保证成酱的色泽。炒好的豆子洗净后用水泡一天,豆子鼓胀,手捻后豆瓣易于分开就可以放入大铁锅大火烧开,中火煮两小时,再转小火熬煮两小时。最好用柴草烧火,最后半小时用余火就好。期间要多次用大铁锹翻动豆子,以免粘锅或糊掉,影响成酱味道。

煮好的豆糜放到温凉后就开始制作酱块。抓取一团豆糜,抟在一起,揉捏成长方形的砖块大小,每块大约有三斤。抹平各面,摆放在高粱秸串成的棚席之上,棚席则吊在对着火炕的房梁檩子上。酱块之间留有缝隙,棚席秸秆之间也略有缝隙。酱块上面盖一层纸,防止灰尘污染酱块。当然,酱块的形状也有椭球状、大窝头状等其他形状。酱块发酵期间,辽西地区人家会把窗户糊得密不透风,火炕温度传导的热气流,加之白天透窗射来的阳光,能始终保持室内温度。

酱块慢慢发酵,会生出白色或灰色的菌丝,密密麻麻一寸多长。酱块发酵两个月后,取下酱块,刷掉上面的菌毛,用水清洗干净。把酱块掰成小块,在阳光下暴晒三至五日,直到干透,然后把碎块摆放到陶缸中。以开水化盐,盐水配比是每百斤水化约四十斤盐,豆子与盐的比例是每百斤豆子放三十斤盐。酱缸中倒入盐水,缸口盖上一个细纱帘子,把缸放在房前日晒。晚上及雨天要用酱篓子盖上,不能让露水、雨水滴进。

每天还需用缸中的酱用酱耙子上下搅拌两次,每次搅拌数百下,保证缸中酱坯子的均匀同速发酵。二十日后,就可拿下纱帘,盖上酱篓子。

其实,各家做酱细节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家在煮豆子时会加一些花生,有的加一些芝麻,有的会加一点小米,也有的加一点黑豆,这就是一众“旁系酱族”。这都是各家的绝活和偏好,但95%的成分必须是黄豆。

一般在酱坯入缸一个月左右,可以提取大酱的孪生品——清酱原浆。用葫芦瓢取出酱缸中多余的酱水,用干草蘑菇、黑豆、黄豆、榛蘑菇一起熬煎,酱水烧开后小火熬煮三个小时,直到酱水变成黑褐色,并且用手指蘸一下可以挂在指甲上,就可以盛出来放到坛子中备用。

以上就是原始的酱油制法。以前辽西人家均是自制酱油,并一直名之为清酱。

食疗佳品

大酱分生吃与熟食两种方式。生吃,即直接盛出酱蘸着各种可生食的小菜如生菜、茄子、萝卜等,大葱蘸酱更是全北方地区的共有菜品。熟食,是用素油或动物油爆炒花椒粒炝锅后,把稀释的大酱倒入后熬煮一会,再放上葱花姜末佐餐食用。也可用煎好的鸡蛋在酱中炖一会成为一道最便利的美味佳肴。

煮好的小米粥中点入些大酱,歌谣有“小米粥和大酱,越吃越胖”,这曾经是多少人的童年美味。大酱炖鱼,特别是鲅鱼或黄花鱼,去腥除腻、醇香可口。大酱炖豆腐肉末酱是许多带饭族的午餐良伴。黄豆或花生米炒熟后再入酱中闷熬,也是好的小食料。

民间制酱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经过长时间的充分发酵,令人生畏的亚硝酸盐也基本消失,成为环保又安全的调味品。

大酱是由大豆酿造而成,营养丰富,含有脂肪、维生素、蛋白质、钙、铁、磷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因此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大酱可以调节食物的咸淡,为人体补充植物蛋白及赖氨酸,有助于均衡饮食结构。它富含的亚油酸亚麻酸,有助于补充人体必需的脂肪酸,食之能降低胆固醇,有保持血管弹性,防止高血压、冠心病和脂肪肝的作用。它还可以减缓肿瘤的生长,特别是其中的植物雌激素,能有效控制人体内雌激素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不仅如此,酱中的磷脂胆碱及铁元素能提高人体的代谢和免疫能力,还有增强记忆、修复大脑和神经组织的功效。它能产生一种天然的抗氧化成分,有助于减少自由基对人体的伤害,可以延缓衰老,驻颜美容

酱块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