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散文:探寻千年古盐田的水火之旅

散文:探寻千年古盐田的水火之旅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南省西北部的儋州市有一个三面环海的洋浦湾,这里有一个闻名中外的千年古盐田,是中国最早开始日晒制盐的地方,源于唐代的古盐槽星罗棋布地分散在海岸上,保存完好并沿用至今。洋浦湾千年古盐田于2008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沿用至今的盐槽与海浪、沙滩、盐民共同描绘了一幅跨越千年的盐田画卷,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古盐田观光。被称为“用黑色火山岩堆砌成的村落”的无数个村庄因此形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盐田村。

散文:探寻千年古盐田的水火之旅

海南省西北部的儋州市有一个三面环海的洋浦湾,这里有一个闻名中外的千年古盐田,是中国最早开始日晒制盐的地方,源于唐代的古盐槽星罗棋布地分散在海岸上,保存完好并沿用至今。

洋浦湾千年古盐田于2008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洋浦湾的先民在石质盐槽上完成了“煮海为盐”到“日晒海盐”的重大变革,成就了波澜壮阔的盐业文明史上超越千年的传奇。这些沿用至今的盐槽与海浪、沙滩、盐民共同描绘了一幅跨越千年的盐田画卷,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古盐田观光。来者无不惊叹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誉其为中国盐业文明的活化石

水火土战                                        

在数万年以前,海南北部发生了多次剧烈的地质运动,大地断陷,形成了琼州海峡。地质剧变导致所在区地壳拉伸变薄变脆,地下深处循环运动着的炙热岩浆熔化了薄弱的地层,或者从地层裂隙处喷涌而出,留下了100多处火山遗址。遗址中的标志物之一是岩浆冷凝后形成的玄武岩,覆盖了海南岛北部多个市县,其中儋州的洋浦半岛就是由火山熔岩塑造而成,这些质地坚硬又极耐腐蚀的玄武岩,被当地人用来修路、造屋、垒墙、制作生活用具等。被称为“用黑色火山岩堆砌成的村落”的无数个村庄因此形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盐田村。喷发出的火山灰为这片土地积攒了丰富的火山灰质黑色土壤,形成的田地土质疏松。流淌出的高温岩浆对流经海岸的石英砂和火山石风化沙进行了火与水的洗礼,使沙与土的孔隙增多,极易透水。海潮浸泡过的沙与土经海风吹拂、烈日暴晒后更易干燥,这些干燥的含盐泥巴也就成了本地先民晒海成盐的原料。先民们创造性地将玄武岩打磨成独特的砚台状的晒盐工具——盐槽,成就了盐民不一样的晒盐生活。据说,仅儋州洋浦古盐田便有7300多个形态各异的砚式石盐槽密布海滩,这是大自然赐予海南人民的独特瑰宝。

如果说,玄武石盐槽是火神送来的明珠,永不枯竭的海水就是水神的神物,火山灰土与石英砂则是土神的瑰宝。中国的盐神宿沙氏发明的“煮海为盐”传承了几千年,到唐代才由海南盐工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日晒生盐”法。这种方法的实践地就是洋浦的千年古盐田,这里有至今仍保留完好的原始民间制盐工序的古盐场,是我国最早的日晒制盐点,也是现今我国最后一个保留原始海水制盐方式的古盐场,沿用至今的古老传统制盐工艺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制盐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御赐盐田

“洋浦盐田,朝潮夕钱。”勤劳智慧的海南先民充分利用了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无尽的海水、充足的阳光、得天独厚的玄武岩、火山灰土与沙,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日晒海盐。

追溯洋浦盐田的历史,发现史册记载的日晒生盐历史始于明朝永乐年间,而民间考古证明则源于1200多年前的唐朝末年,整整提前了600多年。

据盐田村的谭氏家谱记载,唐朝末年,福建莆田青年谭正德奇遇了一次海市蜃楼,在与其家乡隔海相望的地方幻化出了一个地肥水美、景色宜人、恍如人间仙境的世外桃源,于是他带领着一群福建莆田盐工越洋而来,到了今天的洋浦海湾所在的盐田村。

这里的海滩散落着大小不一的坚硬岩石,潮来石没,潮去石出,经历过太阳暴晒的石凹坑处,竟然结晶出了灰白的盐粒。从此,谭正德带领移民在海边开山辟石、建屋修路、开垦田地,将海边大片的天然玄武岩进行了加工,削去一半后在石头顶部制成了四边高中间凹的槽型,把中间打磨平滑,做成石槽,这些槽的深度以一天能晒干槽里的卤水为宜。这些像砚台一样的槽盘,又被称为砚池。这种制槽技能流传开来,成了移民们的谋生手段。多年以后,在洋浦半岛的海边,便留下了密密匝匝砚台一样的盐槽群,这群福建移民终于建成了新的家园,拥有了新的财产——盐田。

这些盐田从诞生之日起就养育了这方人民,利用日晒生盐法,谭家众多子孙受益。到北宋时期,谭家利用建造祠堂祭祀祖先的时机,记下了盐田盐槽只能租不能卖和晒盐技术传男不传女的家训,给盐业史留下了日晒生盐的宝贵考古证据。

其实在唐朝,洋浦盐田村就开始修建盐田,推行变蒸煮为日晒的晒海生盐技术,可惜并没有在全部海盐区推广开来。中国沿海的制盐工艺,仍以猛火长燃的煮盐方式为主。直到明朝,日晒制盐技术才开始在全国推广。

洋浦盐田在清朝中叶达到鼎盛。随着清政府的专卖管控,盐田村的盐需要经过盐务部门批准,才可以合法贸易。因此,因盐而生的盐铺兴旺起来,催生出一批豪门富翁,也提高了盐田村民的生活水平。富裕了的村民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热衷于通过读书来提升素质。

据说,为了褒奖开创日晒制盐法的盐田村人,清朝乾隆皇帝御笔书写了“正德乡”三个字赐给盐田村,并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也称这里为“千年古盐田”“新英古盐田”。(www.xing528.com)

朝水夕钱

洋浦古盐田占地近800亩,有盐槽7300多个。其有着四大优势:盐田都是火山灰铺盖的褐黑色土壤,熔岩流经的海岸是由石英砂和火山石风化沙构成,是淋卤式晒盐的绝佳场地;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利于潮汐自然淹没盐田;有充足的阳光与海风;天然玄武岩广布,可以按需打制晒盐台槽。

建成一块完整的盐田主要包括四部分:

1.盐泥田。要在海潮退出时段,及时用耙子翻耕,捣碎大土块,松软盐田的泥土,这些泥土在初一及十五大潮来时可以吸收更多的海水,在潮退时蒸发水汽,凝结成高盐泥巴;

2.淋滤盐池。池底垫有一层石子(有的地方省去此步),石子上铺一层细密的茅草箅子,池子底部一侧开几个小孔,作为过滤后卤水的排出通道;

3.储卤池。紧挨着淋滤池开孔的一侧挖一个坑池,池中最高处与淋滤盐池的底面基本持平或略低,来收集盐泥淋滤海水后经茅草箅过滤过的净化卤水;

4.玄武岩盐槽。它是盐民的传家奇宝,类似盛水的盘子,是制盐十分重要的工具。盐工把天然火山岩石削去一半,凿成无数边缘凸起里面凹入的浅浅石槽,像一方方砚台散落盐田。大小因石而异,有些上面还雕凿着古朴的文字,错落有致地镶嵌在一垄垄、一块块的盐田周围。只要把净化的卤水倒入盐槽中,经风吹日晒,水分蒸干后生成盐结晶粒,收集入库。现如今,像这样经过古代保留手工凿击的盐槽已经十分少见。

每年的3月到10月是产盐的最好时节。盐田中被潮水慢慢浸泡过的盐泥,含盐量增高,风吹日晒后成为干泥,盐民把这些干泥切割搬运到旁边的盐池里,堆放在茅草箅子上。铺到厚度大约15厘米到20厘米时,就在盐泥中开出几道横竖交叉的沟槽,海水徐徐注入,再次淋滤溶解泥巴中的盐,形成更高浓度的卤水。这些卤水透过茅草箅子渗到下面,形成了净化卤水,泥巴和其他杂质则留在茅草箅子上方。净化后的卤水通过盐池一侧的孔道再流进旁边的储卤槽。此时,盐民们会用一种传统方法检测净化的卤水是否已经达到了可以晒盐的浓度,就是把当地产的一种植物,即黄鱼茨的树枝扔进卤水池,如果黄鱼茨漂浮在水面上,那就说明卤水的浓度够了,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晒盐。否则,还要把盐池中的盐泥巴取出放回到盐田中去,换上新的盐泥巴,用储卤池中的净化卤水回灌盐池中,再次淋滤盐泥中的盐分,多次反复,最终净化出的卤水满足晒盐标准,进入晒盐程序。海南阳光强烈,日照时间长,早上将卤水倒入盐槽,下午4时左右就可以收获晒好的盐了。盛夏艳阳天,盐田人每天会晒两次盐卤,以收获更多的盐。

“朝水夕钱”这四个字是对洋浦盐田最贴切的形容。

盐田保护

曾经的盐田盐槽是世袭的产业,代代传承。经过历史的演变,土地改革后,盐田盐槽曾为集体所有,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实行土地责任制,盐田盐槽又复归分给盐农,后来又实行了承包责任制等。但晒盐要靠天吃饭,劳动强度大,利润低,年轻人纷纷逃离盐田,盐田村日渐衰落,古老的制盐技术受到了威胁。

为了传承这些已保留千年的技艺和文化,盐田村的老人们试图凭借盐田村的美味特产,如盐焗鸭、盐焗鱼、盐焗虾、盐焗蛋等招牌美食来吸引游客。他们把贮藏三年以上的盐称为老盐,老盐具有清热降火、消毒散淤的药用功效。现在,洋浦盐田村被列为海南重要的旅游景点,人们在欣赏秀丽风光的同时还可以发怀古之幽情,欣赏千年盐艺,这一传承了千年的活化石焕发了生机。为了更好地保护上千年的古盐槽,游客必须在规定的“盐道”中穿行,不能踩踏盐田,尤其是不能踩踏盐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