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水灾害: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

中国水灾害: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洪水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国家是一个水害灾害非常频繁的国家,据记载西周—清末年均重大水旱等灾害1.75次。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中国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092次。此外,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常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干旱缺水灾害十分严重。对43个湖泊的水质进行评价,Ⅳ类和Ⅴ类水的面积共占15.3%,劣Ⅴ类水的面积占35.0%。

中国水灾害: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

我国存在洪涝灾害——“水多”、水资源短缺——“水少”、环境恶化——“水脏”、水土流失——“水浑”四大水灾害问题,并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防洪能力总体提高与洪水灾害不断加大并存;水生态和水环境局部好转,但整体形势严峻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我国的水资源问题集中表现为“两个不适应”,即水利不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条件。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客观因素,也有用水意识、用水习惯以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等人为因素。

(1)洪水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我们国家是一个水害灾害非常频繁的国家,据记载西周—清末年均重大水旱等灾害1.75次。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中国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092次。历史上危害甚重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长江自汉代开始就有水灾记载,1931年长江、淮河洪水,共死亡40万人。1935年长江支流汉江和澧水特大洪水,死亡14.2万人。

1954年夏季长江、淮河出现百年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长江干堤和汉江下游堤防决口61处,扒口13处,支堤、民堤决口无数,洞庭湖区900多处圩垸,溃决70%。受灾农田共4755万亩,灾民1888万人。1958年7月,黄河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300m3/s,郑州铁路桥被洪水冲断,东平湖蓄滞洪水。山东、河南两省的黄河滩区和东平湖湖区,淹没耕地304万亩,受灾74万多人。1963年海河大洪水,减少粮食产量约30亿kg,棉花约125万kg,毁房1450多万间,冲毁铁路75km,损失60亿元。1975年8月淮河支流洪汝河、沙颍河降特大暴雨,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被冲毁,洪汝河堤防决口,淹地1500万亩,死亡2.6万人。1998年夏、秋季,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江河发生了大洪水,洪水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据统计,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hm2,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

此外,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也常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2)干旱缺水灾害十分严重。

在中国历史上,特大旱灾往往导致“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对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起到了极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唐天宝末年到乾元初,公元8世纪中期,出现过“人食人”,“死人七八成”的悲惨景象,全国人口由原来的5000多万降为1700万左右。明崇祯年间,华北、西北从1627~1640年发生了连续14年的大范围干旱,以致呈现出“赤地千里无禾稼,饿殍遍野人相食”的凄惨景象,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清末光绪初年“丁戊奇荒”,河道干涸,赤地千里,受灾人数约有2亿人,占当时中国人口的1/2以上,饿死1000万人以上。

1959年,全国作物受旱面积为5.07亿亩,成灾面积为1.67亿亩,损失粮食108亿kg,受灾人口达4703万人,其中以湖北、河南、陕西关中和陕南、湖南北部、四川东部旱情最重。1960年,受旱范围继续扩大,全国作物受旱面积为5.72亿亩,成灾面积为2.42亿亩,损失粮食112.8亿kg,受灾人口达6107万人。1961年,干旱继续,全国作物受旱面积为5.68亿亩,成灾面积为2.79亿亩,损失粮食132.3亿kg,受灾人口达6434万人,占人口总数12.0%。

2000年严重干旱导致4000万hm2农作物受灾,300座城市限量供水。2006年,重庆及四川东部发生了10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其历时之长、强度之大、范围之广、损失之重均为自1891年有资料记录以来之最。夏旱连伏旱,重庆大部分地区总旱天数超过60天,巫溪近100天,影响人口超过2100万人。四川旱期历时半年,从3月上旬一直持续到9月上旬,春、夏、伏旱波及21个市州,影响范围达35.8万km2,影响人口超过4700万人。

(3)水污染严重,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频发。

根据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31亿t。对约14万km河流水质进行评价,Ⅰ类水河长占3.5%,Ⅱ类水河长占27.3%,Ⅲ类水河长占27.5%,Ⅳ类水河长占13.4%,Ⅴ类水河长占6.5%,劣Ⅴ类水河长占21.8%。对全国248个省界断面的水质进行了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断面数占总评价断面数的38.7%,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占35.1%。对43个湖泊的水质进行评价,Ⅳ类和Ⅴ类水的面积共占15.3%,劣Ⅴ类水的面积占35.0%。在评价的327座水库中,水质未达到Ⅲ类水的水库有67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20.5%,其中水质为劣Ⅴ类水的水库有11座。

近年来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造成供水中断,带来了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2005年11月13号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给松花江沿岸特别是大中城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哈尔滨市中断供水近5天。2004年发生的沱江污染事件也给两岸城乡居民生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国外莱茵河多瑙河等国际河流也曾发生过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给居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2007年夏季,太湖蓝藻大面积爆发,给周边无锡等地区供水造成严重影响。

(4)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仍然艰巨。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之长期以来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利用,当前我国水土流失仍然面积大、分布广、流失严重,防治任务艰巨。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新的水土流失不断产生,这给水土保持提出严峻挑战。“十五”期间,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扰动面积达到553万hm2,弃土弃渣量92亿t。据科学考察发现,在所有开发建设活动中,农林开发、公路铁路、城镇建设、露天煤矿、水利水电等造成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www.xing528.com)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全球变暖将使高温热浪、严重干旱、暴风雪、超强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对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和公共卫生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近百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干旱、暴雨、雷电、台风、沙尘暴、低温冻害、雪灾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据统计,我国每年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

近些年来,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繁,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多发并发。每年都有7~8个台风登陆,有些台风风力之强、降雨之大历史罕见,引发严重的暴雨、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干旱缺水影响呈扩大、加重趋势,部分地区干旱持续时间之长、缺水程度之重、波及范围之广、造成危害之大,都是历史上少见的。

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风力达17级,是50年来袭击我国大陆最强台风。2007年,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北旱南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

进入2008年,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伊朗、阿富汗,造成持续降雪并造成雪灾,伊拉克100年以来下的第一场雪。4月18日,第1号强热带风暴“浣熊”在海南登陆,较历史最早记录提前半个月,较常年首次登陆时间偏早两个多月,是历史上登陆我国最早的台风。4月下旬,淮河干流上游发生了1964年以来最大的春汛。6月下旬,珠江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是历史上发生洪水较早的年份,其中西江干流发生20年一遇较大洪水,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生了超过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西江支流桂江及柳江支流洛清江等江河发生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此外,太湖出现本世纪以来同期最高水位,嫩江支流霍林河、洮儿河,西辽河干流及其支流乌力吉木仁河、西拉木伦河发生超警或超保洪水,其中霍林河洪水重现期超过20年,乌力吉木仁河洪水重现期接近20年,西拉木伦河接近历史最高水位,洪水发生之早、量级之大,是多年来少见的。

未来50~8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进一步上升,各类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将进一步加剧,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将进一步加重。气候持续变暖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将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使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更加突出,暴雨洪涝灾害更加频繁,持续干旱现象更加严重,水利工程体系薄弱问题更加显露,应对水旱灾害的复杂性与难度更加凸显。未来,水问题已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2000年3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世界部长级会议和2000年8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水讨论会都以“21世纪水安全”作为主题。在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解决水问题列5大专题之首。

水安全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第一是人居用水安全。特别是保障提供清洁的饮用水,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第二是防洪安全。保障人民生命的安全,最大限度减轻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三是粮食安全。保障粮食供给,满足人民粮食需求是水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而且越来越显得重要。

第四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安全。在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城市和工业用水地位逐渐突出了,因而对水的质和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第五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关键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问题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更为突出,水利工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对水利的要求更高,水利的任务更加繁重。必须创新水利发展模式,推动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将水利发展的重点放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