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我最担心两个地方:一个是紫坪铺,一个是碧口。这两个都是高土石坝,离震中都很近。国家防办的同志很快告诉我这两个水库的大坝没有大的问题。当然,每个电站和大坝都需要由专家去逐一鉴定。关于灾区供水的水源问题,因为灾区水源基本上都是泉水,即使是岷江里面的水因为地震变浑了,但是水并不脏,饮水安全问题不会很大。当时我认为水利抗震救灾不会出现大问题。现在看来这个估计偏于乐观了,对地震造成的堰塞湖估计不足。
一开始我确实不知道唐家山堰塞湖的问题会有这么严重。在看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根据航拍资料推算的水量等数据材料后,我意识到有问题了。当时堰塞湖有多高、库容有多少都是估计的,数字虽不是很准,但很有参考价值。溃坝影响分析曲线分别按溃决时间为1h、2h、3h、4h、5h计算,其中按3h溃坝计算,溃口流量就达到4.1万m3/s,然后到达绵阳的流量是1.35万m3/s。绵阳的堤防修得很不错,设防标准是50年一遇,可过水1.3万m3/s洪峰流量,显然要漫堤。因此,从那时起,心里就一直悬着唐家山堰塞湖。
最后,处置结果非常的理想,国务院和社会各界都给予很高评价。在整个堰塞湖处置过程中,我认为,4组群体、4支力量的作用至关重要:
第一是党和各级政府,就是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及各成员单位、灾区各级政府。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尽职尽责,果断决策;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使得抢险避险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
第二是科技人员。科技专家严谨求实,深入分析,依靠科学,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三是施工队伍,特别是武警水电官兵和解放军战士,艰苦奋战,冲锋在前,承担了急难险重的攻坚任务,发挥了抗震救灾突击队和生力军的作用。
第四就是迁移的灾区群众。灾区群众对党和政府高度信任,听从指挥,服从大局,无私奉献,为抢险避险顺利进行提供了条件。(www.xing528.com)
把这4组群体、4支力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按照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全力组织实施抗震救灾,就一定会产生奇迹般的效果。这里非常重要的是必须进行科学决策,决策当中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什么样的理念去指导和处置突发事件。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次大地震造成8万余人罹难,这是天灾,非人力能完全抗拒和避免;但如果堰塞湖处置不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就是人祸。这次地震,全世界都公认中国政府、军队、医疗救援、志愿者以及中国的人道主义和意识形态宣传做得都非常好,一片赞扬之声。但如果我们处置堰塞湖问题出现了失误,哪怕死了上百人,就会前功尽弃,对中国共产党、政府、军队的威望都会造成严重损害,对已经死里逃生的灾区群众也会构成严重威胁。作为水利工作者我们在这一问题上承担着极大的压力。因此,要“从最坏处打算”,按堰塞湖可能溃决对群众造成的最大影响,组织安排人员转移避险。
第二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必须看到,堰塞湖一般来讲都要溃决,而溃决一般发生在坝顶过水的时候。这是决策的前提条件。要“向最好处努力”,尽可能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就是要实施工程排险,通过开挖泄流槽,用最快的速度降低溢口高程,降低水头,减少湖区库容。武警水电部队进驻时,湖水位距堰塞体溢口高程还有27m,湖水位每天上涨1.7m,我们武警施工队伍在与湖水争时间,尽可能下挖溢流槽,减少溃决时的洪水量和水位落差能量。实践中,通过开挖泄流明渠,降低了唐家山堰塞湖10多m水头,溢口高程是740m,堰塞湖蓄水量由3.3亿m3减少至2.2亿m3,减少了1.1亿m3,约占1/3。
这两条关系战略全局的原则要求把住了,就胜利在握了,至于其他的就是用什么技术、用什么方案更合理,更科学的问题,应该说都是战术上的问题。
刘宁总工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不是人定胜天,恰恰相反,是我们顺应自然规律,采取抢险与避险相结合的应急救灾方案,夺取了科学处置唐家山堰塞湖的胜利。长江水利委员会写了一篇总结文章,提出水利科学技术人员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以大自然自身力量减轻或消除由大自然造成的水利灾害。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
所以还是开始时我所讲的那两条:一是以人为本,做好人员避险工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做好人员撤退、转移、安置工作;二是人天和谐,遵从自然规律,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去和大自然抗争。要善于利用大自然的规律,办好我们人类自己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