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价格是影响和制约生产的最活跃因素。粮食价格激励作用导致粮价抬升,粮食生产效益提高,水经济价值增大;同时粮食价格的抬高将引发农用相关生产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使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因此,有人质疑提高粮价农民到底是获益还是受损?粮价与粮食水经济价值是水涨船高关系吗?粮价上涨到什么程度能使主要粮食品种的水经济价值能与其他行业抗衡?
为了搞清粮价与水经济价值的关系,特别是在目前粮价大幅攀升背景下研究判断种植业水经济价值与第二、第三产业水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笔者较系统的采集和整编了国家物价局1979~2005年农产品成本调查资料,采用扣除非水成本法计算了冬小麦、夏玉米、中(季)稻、棉花的水经济价值(EVW)。其中冬小麦样本涉及河北、山东、河南共67个样本,夏玉米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共73个样本,中季稻涉及华北地区的河北、山东、天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沈阳共167个样本,棉花涉及河北、山东、河南共82个样本。计算中假定水经济贡献=总产值-非水成本,净灌溉需水量采用1980~2000年平均值,即冬小麦210m3/亩,夏玉米80m3/亩,华北区水稻335m3/亩,东北区水稻190m3/亩,棉花175m3/亩。四个品种统计样本的销售价格与水经济价值的关系如图15.1所示。
图15.1 主要产品销售价格与水经济价值(EVW)关系
统计相关方程如下:
冬小麦:Y=0.6360X2-0.345X+0.2378(R2=0.8215)
夏玉米:Y=0.7816X2+1.2357X+0.168(R2=0.8017)
水稻:华北区 Y=0.0930X2+0.5922X-0.0191(R2=0.7625)(www.xing528.com)
东北区 Y=0.1588X2+1.1236X-0.0431(R2=0.9051)
棉花:Y=-0.0114X2+0.3082X-0.4262(R2=0.5092)
式中:Y为水经济价值,元/m3;X为产品销售价格,元/kg;R为相关系数。
按照上述关系式外延可大致定量分析近期粮价上涨对水经济价值的影响,计算结果列于表15.4,由于粮食生产的高耗水特性,粮食产品的水经济价值确实较低,按照2008年4月国际价(高于国内价近2倍)计算,水经济价值小麦只有3.36元/m3,水稻约为6.53(华北区)~11.78元/m3(东北区),夏玉米约为4.62元/m3,仍难与第二产业19元/m3和第三产业33元/m3的水经济价值比拟。当销售价继续提高到现状国内价的3倍,夏玉米和东北大米的水经济价值将超过第二产业,但仍低于第三产业;而冬小麦和华北大米的销售价需要提高到现价的4倍才具有上述效果,这是很难达到的。因此,单纯从水资源高效利用讲,按照我国农业目前的生产方式,种植业的水经济价值只能在第二、第三产业之下徘徊,在水资源短缺情况下,低价值的灌溉用水应向高价值的第二、第三产业流转;农村从业的主体劳动者在价值规律的驱动下,也将持续不断地朝向城镇转移,这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因此,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国家和全社会任何时候都应该共同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经济利益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单靠种植业自身发展粮食生产、发展节水灌溉提高生产效益是不行的。
表15.4 主要粮食产品销售价与水经济价值分析
以上对主要粮食品种销售价与水经济价值关系的外延分析,因数值超越了统计样本关系的适用范围,只可视为价格上涨对水经济价值影响趋势的定性判断,若进行较准确的定量分析需进一步补充高销售价格的样本。鉴于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复杂性,水经济价值计算方法的探索性,以及统计样本的有限性,形成的学术观点也有待实践验证和深化。总体上看,在我国水资源匮乏背景下,由于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保证粮食生产基本用水不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水经济价值和用水效率;但粮食生产用水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需谨慎评估和决策。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策略、产业结构设置、粮食生产地位以及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已超越了水经济价值的研究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