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价值的内涵与本质探析

价值的内涵与本质探析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的,认为实践的观点乃是理解各种价值现象的钥匙。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价值都有其客观的基础和源泉,都具有客观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价值问题上反对任何超历史的观点,认为对任何社会现象的评价都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是否有利于当时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是衡量社会现象的价值尺度。

价值的内涵与本质探析

通过价值史观分析价值,可以概况出普遍意义的价值内涵:价值是客观世界所具有的属性、能力和组成部分,具有客观实在性,是与世界的其他组成部分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指客体所具有的促进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属性和能力,即对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面价值。事实上,客体对主体的能动作用,既具有正面意义也具有负面意义,是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的统一体。价值的本质体现在四个方面。

1.1.3.1 价值存在的基础

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属性多种多样,可以在不同的方面对人有用,但这些有用的属性,往往不会自动地暴露出来,更不会自动地满足人。即使这些属性是直接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而人们未能意识到它们对自己有用,或者即使意识到它们有用,但未能掌握它们的使用方式,那么,它们也不作为人们所追求的价值对象而存在。人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现实的人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即在社会实践中确立的。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人们才能发现客观事物及其属性对自己的实际意义,并自觉地建立起同客观事物之间现实的价值关系。同时,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人们才能实际地发现和掌握关于客观事物属性的使用方式,使客观事物有益于人的某些方面,以为人所需要的形式被人们所占有,亦即使它们的价值得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的,认为实践的观点乃是理解各种价值现象的钥匙。

1.1.3.2 价值的主体性

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与人、主体的本性和特点相联系,它直接表现和反映着人的需要、目的和能力,它依主体不同而不同,以主体为尺度。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理解价值的这种主体性或相对性,正是我们把握价值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

价值是属人的范畴,没有人,更准确地说,缺少进入社会实践及认识活动中的人——主体,世界不过是一团按照某种规律运行的自然之物,无所谓意义、无所谓价值。作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和目的的一种关系,价值的主体性首先从主体、人的本性、结构中表现出来。(www.xing528.com)

1.1.3.3 价值的客观性

价值虽然反映了主体的需求,但离开客体属性,就失去了客观基础和源泉。价值本身正是人的某种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客体属性的交接点。人不仅有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因而作为价值关系的客体相应的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但是,作为价值关系的客体的这些精神现象,也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如书籍、绘画、雕塑和人的各种感性行为等,才能表现出来。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价值都有其客观的基础和源泉,都具有客观性。

1.1.3.4 价值的社会历史

价值是客观的,但它又与人们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需要、利益、兴趣、愿望密切相关。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价值标准或价值规范受其阶级地位的规定或影响。不同阶级的需要、利益、兴趣、愿望往往不同,甚至彼此对立,因此,不同的阶级对利害、是非、善恶、美丑等往往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一般地说,一定时代的人们的价值标准,总是植根于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必然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总要打上相应时代的历史印记。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变化了、发展了,人们的价值标准和所追求的价值及其构成或早或晚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根本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价值问题上反对任何超历史的观点,认为对任何社会现象的评价都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是否有利于当时人们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是衡量社会现象的价值尺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