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价值观
尽管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没有明确的价值概念,也没有形成系统的价值理论,但是,人们在探讨人生理想和人的行为评价标准时,围绕着义与利、理与欲、志与功的关系所进行的争论,同价值问题密切相关,并在不同方面表现出当时的价值观。诸如孔子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人倡导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价值观;荀子一方面主张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表现出重视精神方面价值的倾向,但另一方面又不排斥人的物质欲望,不排斥人对物质方面价值的追求;墨子把利国家百姓人民的义,视为最高的道德价值,作为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为义的根据。
1.1.1.2 西方哲学史中的价值观
在西方哲学史中,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就对人生的价值问题进行了探讨。苏格拉底把追求善和美德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认为善和美德同真正的幸福是一致的;柏拉图认为,只有永恒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有价值的东西,只有理性才具有绝对的价值,才是善;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目的,而目的总是趋向于至善,这样,至善就成为一切事物的最高价值。
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断言上帝是永恒的、超验的存在物,是全智全能全善的。因而上帝具有最高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只有上帝所愿,才是有价值的。文艺复兴以后,资产阶级思想家批判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宗教价值观,提出尊重理性和人权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提高了人的地位和人的价值。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关于人的价值的观点。
1.1.1.3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价值哲学(www.xing528.com)
价值哲学所讨论的问题,首先是关于价值的性质问题,研究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例如,主张自由意志论的艾伦费斯认为,价值是愿望的满足;享乐主义者认为,价值是快乐;主张价值兴趣说的佩里认为,价值是引起兴趣的任何对象;主张感情价值说的刘易斯认为,价值是以某种方式被享受或可享受的质;J.罗伊斯认为,价值是纯粹理性的意志;尼采认为,价值是有助于提高生活的任何经验;G.桑塔雅那认为,价值是第三本质(一种难以下定义的自然质,是人们所愿望或享受的对象)的理解;人格主义者B.P.鲍恩认为,价值是人格统一体的对照经验;工具主义者杜威认为,价值是事物作为手段与实际达到的目的的关系,等等。
现代资产阶级的价值哲学,尽管流派很多,对价值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但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价值观。它们或者否定价值以客体的一定属性为客观基础,或者把价值看作是某种超现实的、超验的规范或本质。
1.1.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各种价值现象,认为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但并不由人的需要决定,价值有其客观基础,这种客观基础就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所固有的属性,但价值也不单纯是这种属性的反映,而是标志着这种属性对于个人、阶级和社会的一定的积极意义,即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现象的属性也是多方面的,因而在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时,具有不同的价值。就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不同需要而言,价值可分为物质的、经济的、科学的、道德的、美学的、法律的、政治的、文化的和历史的价值等。
关于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主要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人们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对个人、阶级或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价值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实现,由于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兴趣和目的是多方面的,所以追求的价值也是多方面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