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源经济的含义
能源主要分为化石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和其他新能源,如核能和氢能。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风能。能源经济是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能源材料的经济活动。能源经济是能源工业经济的总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在世界和中国有巨大的发展。
2.能源经济的特点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能源经济与社会进步和GDP增长密切相关,表现出以下特点。
①能源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③能源利用效率与社会生产力水平。
④能源产业结构的优化与经济发展。
⑤能源经济推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
(三)单位能耗
单位能耗通常可以理解为生产单位某产品所需要的能量,但是,不同行业所生产的产品不同,所以它们之间单位产品的能耗不能直接比较。例如,把生产一吨钢和生产一吨乙烯所需要消耗的能量进行比较,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所以需要另外一个概念,那就是单位产值能耗,即在一定时期内单位产值所需的综合能耗。它是综合反映能源使用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然而生产单位产品能量消耗的越多,不仅能量利用率低,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可能性也相应提高。为了表示一个行业中各企业能量利用得是否合理,即能量利用的程度,常常要用到单位产品能耗的概念。它的数值反映一个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也是节能工作的重要指标。单位产品能耗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某种产品平均每单位产品实际消耗的能量。单位产品能耗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单项能耗,它表明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某品种的能量;另一种是综合能耗。
(四)我国的能源发展与经济
1.中国能源的主要矛盾表现(www.xing528.com)
我国经济社会依旧保持着较世界绝大多数经济体更快的发展速度,能源总需求持续多年高速扩张,已跃居世界首位。在环保约束和现有技术条件下,我国能源总产量与总消费之间的缺口有持续扩大趋势,能源对外依存度将持续阶段性走高,供需矛盾将再度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能源问题的主要矛盾。同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经济社会生产结构向更高阶段发展、调整、转型,在需求侧对各类能源供给和能源服务的质量与数量同时提出了新要求,这与我国目前能源供给结构不合理、能源地域供给不平衡、整体上能源发展不充分的现实之间形成了基本矛盾。因此,能源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基础上的供需矛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推动我国能源革命的主旋律,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进入“深水区”。
2.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发展面临挑战
一方面,尽管激发产业实体经济潜力、提振社会经济活力、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通过技术等手段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以提升成本上的竞争优势,愈发成为企业不断维持盈利的一个关键要素。未来,传统能源企业不断受挤压的利润空间,倒逼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另一方面,传统能源企业依靠要素过度投入驱动的快速扩张模式,忽视了能源利用效率这一关键因素对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作用。在环保约束增强、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条件下,传统能源企业的扩张模式弊端凸显,且发展惯性犹在,亟待技术创新与观念转变共同推进企业自身的变革转型。尽管在短期内难以完成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化创新型增长的转变,但长期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品质的综合能源服务,以绿色低碳、科技智能为特征的创新型能源发展模式将成为中国能源产业的基本方向,也是传统能源企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路径。
3.安全焦点将逐渐转移到机制管理以及理念认知等“软措施”
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实力的积累,我国在能源生产和利用安全方面已经有长足的进步,甚至在若干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同时依靠设备和科技方面硬件的高强度投入以保障能源安全的边际效用正逐渐减小。与此同时,能源行业在机制管理、预防理念以及对安全弹性认知等储备存在严重不足,安全成本超越经济性约束的合理性将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要求。另外,能源发展的社会化参与势必形成不同以往的“碎片化”形态,要求精细化管理的同时,安全管理形态也随之变化。需要建立健全柔性灵活的安全管理机制,提升民众能源意识等,以强化能源消费文化、深植能源安全民众根基。
4.能源流动与人口流动呈现密切相关性
区域经济带的布局与发展态势,明显优于一直以来的省域特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同时也为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不同区域以及同区域各省份间产业升级进程不同,可能导致未来两年经济增长动力呈现分化,不同区域及不同省份的能源需求差异继续扩大、能源消费更加不平衡。而能源作为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其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态势协同性更为严苛,适应同步区域差异化趋势,未来两年能源发展必须匹配区域经济带的布局。区域经济带的布局态势带来了资源流动便利性,连同户籍管理制放宽等一系列社会民生政策变化带来的人口流动自由度大大增强,为能源发展特征与人口流动特征的互为表征提供了有利条件,人的因素回归能源研判视野。值得一提的是,各区域省市人才大战愈演愈烈,高素质人口的流动将导致区域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使得附带报酬递增属性的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更强。人才价值链对经济增长的内生驱动将间接影响各经济带间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不平衡态势,能源流动和人口流动的互动亟待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深度刻画。
5.天然气使用将整体呈现跳跃式增长而非遵循渐进路径
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心下,煤电替代、北方清洁供暖等政策将持续推进,一大批与天然气有关的配套设施建设逐渐完成,2020年占比10%的既定目标很可能提前完成,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可能呈现跳跃式而非渐进式的增长路径,甚至会在较短时间内对早已相对固化的能源结构形成冲击,并引起贸易便利性、灵活性等特点,将作为主要力量推动能源商业模式迭代创新在能源市场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持续加快,并逐渐独立于传统能源企业,“中间服务市场”将加速形成,为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6.国际能源市场定价权缺失和非市场因素交互叠加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一次能源消费国和油气资源进口国。然而,我国在全球能源市场尤其是油气市场中严重缺乏议价能力,加之国内能源交易机制市场化程度不足,使我国“一进就涨,越涨越买”的国际能源交易困境在可预见时期内无法缓解。未来两年内,我国仍将持续被动接受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此外,受贸易保护壁垒的冲击,国际能源市场供应与贸易格局将面临与自由贸易时代大不相同的政策环境,政治冲突、投资歧视、技术禁运等非市场因素将成为制约我国获取境外能源的主要因素。短期内,海外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将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中非能源合作等国际能源合作项目在缓解我国能源海外供保问题上或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但战略价值将更加凸显。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开发了水电和天然气能源,但是能源生产的构成还是以煤炭为主。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带来污染环境的因素,因此在开发、加工和利用能源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对大气的污染。
(五)节能技术经济分析
节能技术经济分析是对各种节能技术、方案和政策从技术、经济、财务(资金来源)、和社会影响等各个方面进行的综合分析研究,从而为选择最佳的节能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众所周知,各种节能技术,如对用能设备进行局部或全面改造,采用各种省能型设备、材料或工艺都能使单位产品或产值能耗有所降低,从而获得节能的经济效果。但采用任何节能技术又都必然要消耗各种物资和人力,因此就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节能技术经分析就是要寻求以最少的劳动消耗获得最大节能效果的途径。例如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减少环境污染的生产方式,其燃料可有不同来源,可采用煤气、天然气或纯氢。采用哪种燃料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果,应做节能技术经济分析,以确定最佳的技术路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