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铸造碳钢质量控制方法

铸造碳钢质量控制方法

更新时间:2025-01-0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锰 在铸造碳钢中,要求锰的质量分数为0.5%~0.8%,其作用是脱氧、脱硫。铸钢中出现魏氏组织,会使韧性降低。表12-4 铸钢件的热处理温度范围

1.铸造碳钢化学成分的控制

铸造碳钢中,化学成分主要是碳、硅、锰、磷、硫五大元素。其中碳对钢的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起主要作用。硫、磷是有害杂质,应严格限制。硅和锰是钢的脱氧元素,对提高力学性能都有一定好处。

(1)碳 碳钢的性能主要取决于碳含量。钢中碳含量增加,钢的强度和硬度值随之增加,而塑性和韧性则随之降低。

(2)硅 铸造碳钢中,硅的质量分数为0.2%~0.45%,这个含量范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要求硅有一定的含量是为了保证钢的脱氧。因此,硅在钢中是有益的元素。

(3)硫 硫在钢中是有害元素,它在钢中主要以FeS形式存在。FeS与铁形成共晶体,其熔点为989℃,比钢的熔点低得多。在钢的凝固过程中,硫化物常在钢的晶界析出,因其强度低、脆性大,大大降低了钢的力学性能,且在高温下容易产生热脆现象。若钢液脱氧不好,含FeO多,则硫化物与铁及FeO形成三元共晶体,其熔点更低(约940℃),危害性也更大。硫对钢的焊接性能也有不利影响。因此,应在炼钢时尽量除去硫。

(4)锰 在铸造碳钢中,要求锰的质量分数为0.5%~0.8%,其作用是脱氧、脱硫。

(5)磷 磷也是钢中有害杂质,希望其含量越低越好,要求其质量分数小于0.06%。

在铸造碳钢中,除以上五大元素外,还含有少量其他元素(如Cr、Ni等)因为它们将使碳钢的焊接性变坏,产生收缩、裂纹的倾向增大,因此,铸造碳钢中规定w(Cr)<0.25%,w(Ni)<0.25%。

2.铸造碳钢凝固过程及其组织的控制

(1)铸钢的凝固过程 铸钢的凝固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由钢液开始结晶起至完全凝固,形成奥氏体组织的一次结晶;铸钢的固态相变,包括奥氏体枝晶的粒化、先共析组织的析出和奥氏体的共析转变,统称为铸钢的二次结晶。当铸钢在冷却速度极慢的条件下,钢液一次结晶后得到成分均匀的奥氏体枝晶各枝晶间形成晶界。

随着温度的降低,一次结晶中形成的奥氏体树枝晶发生分裂,即一个奥氏体枝晶分裂成若干个奥氏体晶粒,这一过程称为奥氏体枝晶的粒化。当温度进一步降低,奥氏体分解出铁素体,即先共析铁素体。当温度降至共析线(727℃)以下,剩余的奥氏体则全部转变为珠光体。

(2)铸钢的铸态凝固组织 实际上,铸造条件下冷却速度较快,凝固处于非平衡状态,结晶前后枝晶的化学成分是不一样的,形成成分偏析。同时,凝固前后晶粒形状也是不一样。靠近铸件表面,冷却速度快,得到细小表面等轴晶;中间受热流影响长成较整齐的柱状晶;在凝固后期的铸件中心部位,由于冷却速度降低,而形成粗大的、溶质含量较高的等轴晶。铸造条件不同,形成的晶粒组成会有所不同。

柱状晶本身比较致密,有良好的强度和塑性,但柱状晶较粗大,晶界上容易富集易熔而力学性能较差的杂质或缺陷,使晶粒的联系受到很大削弱。因此柱状晶的力学性能有明显的方向性,即纵向好,横向差。细等轴晶组织具有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因此,可采用多种工艺措施细化晶粒,以获得细密等轴晶组织的铸件。

(3)细化晶粒的措施(www.xing528.com)

1)增大冷却速度,可使结晶核心增多,晶粒细化。其主要方法是提高铸型的冷却能力,如采用金属型和冷铁等。

2)降低浇注温度,这是减少柱状晶,获得细等轴晶的有效措施,在增大结晶过冷的同时使脱落的晶体不至于重新熔化,促进“自发形核”。

3)加强钢液在凝固期间的运动,如搅拌、振动等,促使已凝固的晶粒和枝晶折断和脱落成为晶核,从而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

4)采用变质处理。在浇注时,向金属液流加入具有共格对应的高熔点物质或同类合金颗粒,促进非自发形核。例如,在钢中加钒、钛及稀土合金,以形成高熔点的化合物质点等。

5)在铸钢的铸态组织中,常存在魏氏组织。铸钢中出现魏氏组织,会使韧性降低。将铸钢件退火或正火能使钢的晶粒细化,改变二次结晶的原始条化可基本消除魏氏组织。

3.铸造碳钢的热处理

一般铸钢件的热处理是为了细化晶粒、消除魏氏组织和铸造应力。碳钢铸件的热处理方法有完全退火、正火和正火+回火。

(1)完全退火 完全退火的目的是消除魏氏组织等不正常组织,提高力学性能和消除铸件内应力。其工艺过程是将铸件加热至奥氏体的温度区[Ac3+(30~50℃)],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冷却。

(2)正火 正火的加热温度及保温时间与完全退火相同,不同点是保温时间达到后,将铸件在炉外空冷到常温。

(3)正火+回火 为了进一步提高钢[w(C)>0.3%]的力学性能,可以采用在正火后加以回火的热处理工艺。回火温度为500~650℃,属于高温回火,保温2~3h。通过回火,使正火所形成的片状索氏体变得近似于颗粒状的索氏体,因此塑性进一步提高。

铸钢件的热处理温度范围见表12-4。

表12-4 铸钢件的热处理温度范围

978-7-111-50006-3-Part05-143.jp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