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投纬操作是不使用工具的,仅用手来投纬编经,可从《淮南子·氾论训》中“伯余之初作衣也,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39]一句可见一斑。中国最早的投纬工具是梱,它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刘向所著《列女传·鲁季敬姜》中“文伯相鲁。敬姜谓之曰:‘吾语汝,治国之要,尽在经矣……持交而不失,出入不绝者,梱也。梱可以为大行人也。’”清代学者王照圆在《列女传补注》中认为:“梱,盖如今之梭。”梱的形式虽然和后世梭不同,但用途却没有什么差别。那么,梱为何种形制呢?东汉时期成书的《说文·木部》:“梱,门橛也。”又:“橛,一曰门梱也。”这是就梱有限门的用途而言。实际上梱即木橛之橛,故许慎以之与橛字互训。橛为断木。《列子·黄帝篇》:“若橛株驹”,《释文》曰:“橛,断树也。”实际上,梱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棍。这种早期的投纬工具——梱,现在还能看到。现在云南佤族和海南黎族用的织作木杆,即是其遗制[40]。
随后的投纬工具附属于打纬工具——斫刀中,它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并在两汉时期广泛在斜织机上使用,可从江苏泗洪县曹庄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得到证明(图9-42)。斫刀的长度比所织造的织物布幅稍大,利用在光滑又宽扁的打纬刀上刻槽嵌入筟子,成为既可引纬又可打纬的刀杼[41]。元代薛景石所著《梓人遗制》就有斫刀的相关介绍,其形制为“长二尺八寸,广三寸六分至四寸,厚一寸二分。背上三池槽各长四寸,心内斜钻蚍蜉眼儿”。斫刀中的纡子是构成斫刀的主要部件,从其形制上看,显然创造斫刀的人在设计它时,认真思考过梱和木刀的特点,有意以之嵌入其内,使其既可投纬又可打纬。
图9-42 江苏泗洪曹庄织机图(www.xing528.com)
投纬工具的最后一种形制是梭子,它的形制是船形,中间空,放筟管,有孔穿纱放线。《梓人遗制》对梭子的形制和制作有明确的说明:“长一尺三寸至四寸,中心广一寸五分,厚一寸二分。开口子长六寸五分至七分,心内广凿得一寸明,两头梢得五分,中心钻蚍蜉眼儿。”梭子的出现应该不晚于汉代,其大行其道应该是与水平织机的兴起时间相关。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二:①梭子从斫刀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投纬与打纬再次分流,走向更高级的专业发展方向。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了有明显筘路的绢纱类织物,笔者据此推断,当时筘已出现,但不一定用于斜织机上的织造,因为斜织机上用斫刀进行平纹织物的织造比较省时、省力。筘应该是用于纹样比较复杂织物的织造,而且用于水平织机上的操作(立机除外,立机是筘发明之后出现的,故可不考虑)。据此,笔者推断梭子的最初形制应该不晚于西汉就出现了。②水平织机应该在中国织机史上没有中断过,双轴织机在两汉时期应该和斜织机并用,双轴织机其后向综蹑水平织机发展,最后进化成小花楼提花织机、大花楼提花织机,而在投纬、打纬再次分流发展过程中梭也逐渐地被改进成船形。
小、大花楼提花织机中至今还使用梱、梭子的投纬方式。现在,南京云锦的显花木棒(图9-43),无疑就是梱脱胎而来,而梭子则一直为其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