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纺纱技术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直接手绩法、工具纺纱法。而工具纺纱法又先后经历了纺专纺纱法、小纺车纺纱法、大纺车纺纱法。纺纱工具中最主要的部件——锭子的安装经历了初期的竖立垂直到成熟时期的横卧,这与中国古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纺纱动力先后经历了人力、畜力、水力,然后又退回到人力阶段,这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纺专纺纱的发明与茎皮植物纤维的直接手绩法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因为茎皮植物纤维劈分和绩接工序的合流才成就了纺专的发明,这也是人类要求技术进步的必然。此后,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小纺车正是基于缫丝、络丝等丝纺技术,然后扩散到各类纺纱部门。棉纺技术的迅速发展就是中国古代传统纺纱技术向棉花纤维扩散的结果,可见丝纺工序深刻地影响着其他纺纱技术。宋元之交纺纱技术进入了高潮——大纺车、水转纺车、丝大纺车的出现和发展,它们的发明、发展深受其前提、内因、外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丝麻纺织业分工的细化是其发明、发展的前提,当时的官营与民营手工工场的充分发展为其内因,而封建统治阶级对丝麻织物(宋时为军队衣料)的大量需求为其外因。纺丝麻用的大纺车,在宋元之交得到了发明和发展,正是由于其前提、内因、外因三者交集于宋元时代,才产生了这种伟大的机械。
然而,随着元代以后棉花在中国的大面积种植,麻织物作为老百姓的主要衣料逐渐为棉织物所取代。但纺棉机械却无法产生五锭以上的纺棉机。究其缘由,在技术上没有产生锭子直立的纺棉机是其限制发展的技术根源。但笔者认为,虽然技术上存在着困境,但并不是根本原因,关键在于中国古代的棉纺织业是作为一种副业而存在。虽然,这种副业的产生解决了中国古代因人口激增带来的生产力过剩问题,但却无法催生出棉纺织手工工场。另外随着封建水权制度的强化,水转大纺车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英国,却利用棉纺织业大力培植近代工场制度。由于传统纺棉机纺纱太慢,使英国工匠哈格里夫斯和妻子愤怒地踢翻它。然而,这一举动奇迹般使锭子竖立起来,启发了哈格里夫斯对纺纱机的改革——发明珍妮纺纱机,从而点燃了近代欧洲工业革命的导火索,西方文明从此也在世界上立了起来。对大纺车的分析和讨论也是从另一角度对“李约瑟问题”的一种阐释。(www.xing528.com)
中国古代纺纱工艺在技术史上的意义,可以从它与制绳、造纸工艺的关系中得到体现。如果没有新石器时代纺专的使用,就不会出现元代还在使用的制绳工具旋椎的发明;如果没有制绳工具车的发明,就不会有大纺车、水转大纺车、丝大纺车加捻和纱线上框的连动完成;如果没有沤麻工艺中的“不任”,绝不会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植物纤维造纸术的发明。由此可见,正是因为中国古代纺纱工艺某些“小蝴蝶翅膀”的振动,才引发了中国古代技术发明的大风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